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可光有吃苦的精神,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引。否则,付出的努力一点没少,但收效甚微。在备战高考时更是如此,大家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化的成绩,所以老师同学们各显其招,各有各的宝典秘籍,我亦然。而我的宝典不仅陪我度过了高考,还伴随我之后大大小小的每一场考试。
现在,我把我的“修炼”经历分享给大家。
“死记硬背”的曾经
面对政治、历史等偏文学科,我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努力,死记又硬背。可我发现,背完了后面,前面复习的知识又忘了;复习完整本书,仍是很零散的知识点堆砌。等到考试前一天,我经常捧着书无从下手,觉得之前背过的知识像浮云一样随风飘散,脑子空空。到了考场我更是忐忑不安,總觉得试卷上的知识点似曾相识,但就是模棱两可,考出来的成绩也是令人失望。
后来,我请教了一位文科很优秀的同学,借阅了她的笔记,发现她的笔记思路清晰,知识脉络很有条理。和她相比,我根本没有“用脑”复习,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于是,我借鉴她的思路,开始一点点建立适合我自己的知识复习体系。
分科后,为了更契合理科的复习,我又把它改进、引用到化学等学科的复习中。之前零散繁多的化学式、公式,一点点地被捋顺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各个章节,逐步建立起相互的联系。在这种方法的加持下,不仅助我在高二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化学将近满分,而且缓解了考前的焦虑和紧张。当我看到试卷上的考题,不仅能回忆起是哪个知识点,还能记起与它相关的知识点。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行之有效时,可以向身边优秀的同学请教,取长补短。
“三遍法”的奥秘
“三遍法”是我自己命名的一套知识复习法,就是把要备考的内容过三遍。对我来说,从文科的启程到理科的过渡,它都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遍是“把书读厚”,就是把书本里每一个细枝末节的知识点都弄明白。每读完一章,列一个细致的知识点提纲,这样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遍耗时最久,需要我扎实地把之前遗留的难点通通解决,后面才会“跑”得更快。
第二遍是“把书读懂”。无论是定义、概念、还是化学方程式……都要在这一遍能够理解并背诵,并对照第一遍的细致知识点提纲,列出新的章节提纲,再对照章节提纲,不断背诵巩固之前的知识点,如此反复至终。
第三遍是“把书读薄”,将知识点“升华”为自己的东西。对照章节大纲时,能熟练地回忆起知识点,并用自己话讲解给别人听。这时,所有杂碎的知识点,都已经储存在我脑子里了,浓缩成几张薄薄的提纲,这便是把书读“薄”了。
在备战高考的时候,我每次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手里会拿着提纲,背诵某章节的内容。虽然在别人看来,我好像在奇怪地自言自语,认为我复习魔怔了,但每本书的知识体系在每一段路程的积累中,慢慢在我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在考试的前一天,我会再拿着总结的提纲,从头到尾地把整本书的脉络过一遍,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再针对性地翻书,这样不仅高效地复习完一本书的内容,而且能有效避免焦躁的情绪。
求知路上继续“显身手”
随着高考结束,我本以为我的宝典也可以光荣“退休”了。在大学,再没有令人崩溃的升学压力,也没有令人头大的模考周测……但后来我发现,高考不是终点,而是学海新的启程。大学课程几百页的专业书,如果不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对知识没有充分理解,那大学宝贵的四年时间就会被浪费掉,什么也没学到。
大二的时候,我和舍友相约复习C++(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她们看了我的提纲笔记后很感兴趣,觉得条理非常清晰,借去复印后,还让我帮她们捋一遍知识点。我们几个就窝在楼梯间,我拿着手里的提纲,翻着课本,帮她们梳理知识脉络,总结章节之间的关系。她们听完之后,笑称我可以去培训机构当辅导老师了。我认为检验是否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否让别人听懂你对知识的讲解。如果你都能让不懂的人给听明白了,那你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俯视考试了。作为学生应对考试,对你来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在人生漫漫求知路上,考试只是检验我们知识获取质量的一种方式,绝不是最终目的。高考亦然。分数只是一个体现,它并不绝对代表了知识的质量。一场考试分高或分低,不能完全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包括试题难度、心理、发挥等各方面的因素。但如果你能秉承着尊重知识,而非仅仅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中每一处能够求知的机会,每一场检验自己实力的考验,那你得到的知识的馈赠,也绝非高分那么简单。
希望我们都能在求知求学的征途上,不断地修炼进阶,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吸收系统,品尝到智慧的美味佳肴。
现在,我把我的“修炼”经历分享给大家。
“死记硬背”的曾经
面对政治、历史等偏文学科,我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努力,死记又硬背。可我发现,背完了后面,前面复习的知识又忘了;复习完整本书,仍是很零散的知识点堆砌。等到考试前一天,我经常捧着书无从下手,觉得之前背过的知识像浮云一样随风飘散,脑子空空。到了考场我更是忐忑不安,總觉得试卷上的知识点似曾相识,但就是模棱两可,考出来的成绩也是令人失望。
后来,我请教了一位文科很优秀的同学,借阅了她的笔记,发现她的笔记思路清晰,知识脉络很有条理。和她相比,我根本没有“用脑”复习,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于是,我借鉴她的思路,开始一点点建立适合我自己的知识复习体系。
分科后,为了更契合理科的复习,我又把它改进、引用到化学等学科的复习中。之前零散繁多的化学式、公式,一点点地被捋顺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各个章节,逐步建立起相互的联系。在这种方法的加持下,不仅助我在高二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化学将近满分,而且缓解了考前的焦虑和紧张。当我看到试卷上的考题,不仅能回忆起是哪个知识点,还能记起与它相关的知识点。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行之有效时,可以向身边优秀的同学请教,取长补短。
“三遍法”的奥秘
“三遍法”是我自己命名的一套知识复习法,就是把要备考的内容过三遍。对我来说,从文科的启程到理科的过渡,它都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遍是“把书读厚”,就是把书本里每一个细枝末节的知识点都弄明白。每读完一章,列一个细致的知识点提纲,这样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遍耗时最久,需要我扎实地把之前遗留的难点通通解决,后面才会“跑”得更快。
第二遍是“把书读懂”。无论是定义、概念、还是化学方程式……都要在这一遍能够理解并背诵,并对照第一遍的细致知识点提纲,列出新的章节提纲,再对照章节提纲,不断背诵巩固之前的知识点,如此反复至终。
第三遍是“把书读薄”,将知识点“升华”为自己的东西。对照章节大纲时,能熟练地回忆起知识点,并用自己话讲解给别人听。这时,所有杂碎的知识点,都已经储存在我脑子里了,浓缩成几张薄薄的提纲,这便是把书读“薄”了。
在备战高考的时候,我每次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手里会拿着提纲,背诵某章节的内容。虽然在别人看来,我好像在奇怪地自言自语,认为我复习魔怔了,但每本书的知识体系在每一段路程的积累中,慢慢在我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在考试的前一天,我会再拿着总结的提纲,从头到尾地把整本书的脉络过一遍,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再针对性地翻书,这样不仅高效地复习完一本书的内容,而且能有效避免焦躁的情绪。
求知路上继续“显身手”
随着高考结束,我本以为我的宝典也可以光荣“退休”了。在大学,再没有令人崩溃的升学压力,也没有令人头大的模考周测……但后来我发现,高考不是终点,而是学海新的启程。大学课程几百页的专业书,如果不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对知识没有充分理解,那大学宝贵的四年时间就会被浪费掉,什么也没学到。
大二的时候,我和舍友相约复习C++(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她们看了我的提纲笔记后很感兴趣,觉得条理非常清晰,借去复印后,还让我帮她们捋一遍知识点。我们几个就窝在楼梯间,我拿着手里的提纲,翻着课本,帮她们梳理知识脉络,总结章节之间的关系。她们听完之后,笑称我可以去培训机构当辅导老师了。我认为检验是否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否让别人听懂你对知识的讲解。如果你都能让不懂的人给听明白了,那你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俯视考试了。作为学生应对考试,对你来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在人生漫漫求知路上,考试只是检验我们知识获取质量的一种方式,绝不是最终目的。高考亦然。分数只是一个体现,它并不绝对代表了知识的质量。一场考试分高或分低,不能完全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包括试题难度、心理、发挥等各方面的因素。但如果你能秉承着尊重知识,而非仅仅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中每一处能够求知的机会,每一场检验自己实力的考验,那你得到的知识的馈赠,也绝非高分那么简单。
希望我们都能在求知求学的征途上,不断地修炼进阶,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吸收系统,品尝到智慧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