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爸是个喜欢谈白讲古的人,和别人聊天,爱提很多怪异的问题。诸如“什么东西最重”“最长的又是最短的东西是什么”。他向杨家大寒又提出了“什么东西是又硬又软、又韧又脆”的问题。答案,一直在他舌头上。前面几个问题,我听了很多次,每次答案也不一样。大寒五十多了,在我爸侧东座位上,用手指扣着碗,喝着酒。我爸看看他,老脸笑起来,像一窝泉眼,可爱慈祥。“铁是硬硬的,也是软软的。是韧韧的,也是脆脆的。铁和一团泥差不多。”大寒用碗碰碰我爸的碗,说,“想听听叔的意思。”我爸呵呵地笑,说,不能说你不对,也不能说你对,我说这个东西,不是铁,是命。
“怎么解?”大寒说。大寒用手抹一下头发。头发黄黄的。三十来岁,他头发一年比一年黄了。全黄了,鬓毛开始发白。
“命硬的人,韧得像弹簧,受多少苦,挨多少饿,都死不了。命脆的人,软得像棉花糖,被别人一口吞了,连个气泡都没有。”
“有理。有理。解得好。和太平山住持解得差不多。”
他们又开始喝酒。酒是我到官葬山买的,糯米高粱烧,头酒,十三块钱一斤,买了五十斤。我特意对吊酒的懒汉师傅说,是我家老头子喝的,酒不能差,不然他把碗摔到你头上。懒汉说,知道,给他差酒,我不是作死吗?我老爸都过八十啦,脾气确实不怎么好,尤其是当他喝苦味的酒时。我爸有三个酒坛,一个酒坛能储五十斤,放在他睡的床前,酒坛盖用破棉絮盖着。去年十月,我带了好多酒回枫林,两箱“金门高粱”,两箱“八八坑道”,四箱“四特蓝韵”,二十箱“小蜜包酒”,准备过年喝的。到了年前,我去储藏间找酒,全是空瓶。我问我爸,酒去哪儿了。“酒不是在酒坛里,就是在我肚子里。”我爸说。我爸把所有酒打开,倒进酒坛里,几百块钱一瓶和二三十块钱一瓶的糯米烧、高粱烧、谷烧混合在酒坛里,放人参、当归、党参、枸杞等各种药材,泡起来喝。满满两酒坛。我说,爸,有这样喝酒的吗,要不要冲啤酒红酒下去呢?老爸说,啤酒红酒度数低了,不能算酒。我苦笑不得。我带回家的东西,就是放在楼梯上,他也看不见,要是酒,放在阁楼木箱里,他也能翻出来。我爸秉承了他父亲。我祖父生前常说:“酒是最硬的东西,也是最软的东西。酒进了血液,骨头硬朗,再重的活也干得了。酒进了脑子,身子是一堆烂泥,软不拉稀的,别说干活,走两步路也成不了。”我祖父一生好酒,却从不醉。不是他酒量大,而是他懂得分寸。
当然,作为添酒的人,我赞同杨家大寒的说法。他是个打铁匠。铁就是他的泥。铁就是他的生活。铁就是他的精气。铁就是他的命。
大寒的手艺是父传的。传了三年,他父亲死了。大寒十六岁。打铁铺在土地庙边的一间破泥房里。一个大火炉,一个鼓风箱,两个铁锭,两个水桶。他父亲力气奇大,一肩挑两擔露水谷,箩筐压箩筐,棕绳结绑在扁担上,他弯下身子,整个胸腔鼓起来,脚肚子发胀,肩膀抖两下,把担子挑走。谁也没这个架势。他父亲是个身材高大的人,叫杨钱粮,给大队部打铁,打铁锤打锄头打刀具,脸膛黝黑,有两排白亮的牙齿,眼睛铜铃似的。钱粮的死,是因为捞一条死鱼。在水库尾的山田里,生产队的人在割稻子,有一个人看见库面上浮了一条死鱼,七八个人扔下活,跳到水里,抢捞一条死鱼。大家游泳过去,水把死鱼荡到库面中间,其他人游了回来,钱粮继续游,捞到了鱼,人却沉了下去。大家看着他沉下去,啪哒啪哒打着水面,不见了。水库太大,水又冰骨,没人敢下去。临近傍晚,撑了竹筏,生产队才把他捞上来。他手里还死死地抓着死鱼。大寒的母亲是前几年去世的,叫豆香,是一个走路像抖筛子一样的女人,笑起来,整个眼窝都不见,像两个核桃。包产到户前,她时常断粮,水烧在锅里,抱一个畚斗,四处借米。似乎大寒的二姐水篮,还背一个米袋子,去附近的村子讨过饭。村里有两个人讨过饭。另一个是巷子路口的萹豆花。萹豆花每次讨饭回来,都会在床上哭一天,哗哗哗。她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背一个米袋,扎个头巾,穿老旧的破棉袄,手上打叫花板,进一户,打叫花板几分钟,边打边唱:好东家,行行好,寒冬没有棉花袄;好东家,行行好,有柴没米怎么熬
打铁铺隔壁是个牛圈,养了四头牛。我负责一头。老七负责一头。山神负责两头。山神没上学,一直没上学,自己名字也写不来。山神是大寒的弟弟,年长我一岁。天冷的时候,我们躲在打铁铺,玩跳房子打纸板的游戏。火炉红红的,墙壁上映着通红的光,炉灰扑腾腾地从炉口扬起来,灰白白的,落在衣服上,头发上。我们的脸上也跳着火光,暖烘烘的。我们从红薯窖里偷出红薯,从生产队的芋头地里刨出芋头,从生产队谷仓里偷玉米棒,焐在炉膛下的炉灰里。焐到满屋子有了香味,扒开炉灰,剥开吃,吃得打饱嗝。豆香大婶做大寒的下手,拉鼓风箱,吡噗吡噗,风哼呼哼呼地吹进炉下的膛口,火苗一张一熄,硬木炭红黑红黑,转成殷殷的透红,铁片喂进木炭里,黑黑地亮起来,颜色和炭火融为一体。屋外北风呼呼。小寒后,雁北飞,鹊开始筑巢,雪粒扑撒屋顶,扑撒刚抽芽的油菜。石板路走起来,沙沙沙。夜晚,风止了,雪大朵大朵地塌下来。梅花从墙角边枯涩的树桠报了一张嫣红的脸。山茶在雪地里,打开了花苞,像一盏油灯。
钱粮死后一年多,也是快过年了,门前的稻田积了厚厚的雪,屋檐悬挂的冰凌始终没有融化。独眼的石皮用蓝布手绢包了四个鸡蛋,找到我妈,说,大寒打铁需要一个帮手,总不能让豆香嫂拎铁锤吧。石皮是“文革”时期外来的移民,一直单身,比我父亲小不了几岁,一个人住在半边倒塌的破房子里。我妈说,合适倒合适,豆香还可以生育。过了两天,石皮挑了一担箩筐,去豆香家做了上门女婿。箩筐里,有碗筷有矮板凳,有换洗的衣服,有两双草鞋一双解放鞋,有不多的米面,有两只鸡,还有两卷新买的布料。大寒叫他叔。叔是继父的另一个称呼。
1983年,包产到户。我去镇里读初中。
打铁铺繁忙了起来。铁锤、条锄、薅锄、板锄、铁锹、铁镐、钢钎、大铲、两齿钳、烟叶铡刀、柴刀、砍山刀、割草刀、镰刀、菜刀、肉刀、剔骨刀、剁骨刀、斧头、锅铲、铁挂钩……挂满了打铁铺的墙壁。二十出头的大寒,像他父亲,肩膀像块磨刀石,手腕油茶树一样粗实。山神却文弱,打不了铁,负责砍杂木。杂木三公分粗,剥皮磨圆,做锄头柄、刀柄。山神也上山割棕毛,棕毛切成巴掌大的一片,卷在杂木头,插进锄头套口,再挤压三块木楔进去,算是结实齐整。 有一年,我从上泸镇实习完回家,去打铁铺玩(去镇里之后,几乎没去打铁铺)。我说,大寒,我来打几锤。我拎拎大锤,至少十五六斤重。大锤柄不是木头,是开裂的竹片,用布片包着,弹起来,击打手掌生痛。我锤了两下,手臂发麻。石皮叔叔嘿嘿地发笑:“这碗饭,不是一般人能吃的。古话讲,学艺容易打锤难。”大寒看看我的手,说,你那个手像豆腐,我这个手像钢板,什么样的手吃什么样的饭。大寒打赤膊,穿一件糙羊皮的大围裙,说,热,受不了,身上流油。石煤燃烧的气味有些呛人。煤石是后山拉的,成本低。火炉上的铁,被一只铁钳夹着,气浪翻上来,铁屑一粒粒地脱落。把红铁放在铁锭上,石皮叔一小锤,叮,大寒一大锤,唞。叮,唞。叮,唞。叮,唞。叮,唞。你来我往。铁软软的,红红的,铁屑一层层落下来,铁渐渐乌黑,渐渐发硬,有了器具的雏形,夹起来,叭呲,扔进水桶里,一股白烟潽上来,小小的水泡,咕噜噜地浮了一层,密密麻麻。淬火后,夹起来,又放进火炉里烧。
村里人,两齿钳断了,菜刀卷刃了,到打铁铺加工,大寒是不收钱的。
五家坞在饶北河边的一个山窝里。山窝只有五家人,叫五家坞。说来也是怪事,五家人从大梁山搬迁来,有一百多年了,还是五家人。人丁不旺,靠上山砍柴为生。刀是锋口锐利的砍刀,锋刃长一尺二,刀头内圆,像鸟喙。五家坞的大头,每年都要买两把砍刀,只要大寒打的。大头说,大寒的刀,看起来乌黑黑,摸起来糙糙,拿起来笨重,但吃木头,锋口越砍越白亮,木疙瘩也能吃进去,砍荆条像吃肉。又一年,买刀,大头说,大寒,今天买了刀,要去你家吃餐饭。大寒说,请都难请,邀客不如撞客,菜是没好菜,酒是有的。大头第一次进了杨家,见屋舍矮矮的,但宽大,有六坪,还有后面两个大猪栏,猪嗷嗷嗷地叫着想吃食,门前是一个大院子,种了三块菜地,香椿树有两棵,树腰比腿粗,黄泥的矮墙围起来,盘满了凉粉藤。门前是开阔的田,再过去,是饶北河,河岸洋槐油绿绿地摊开。两只喜鹊在香椿树上,喳喳叫。过了两天,村边卖杂货的金花嫂,给大寒说亲。亲,是五家坞的,大头的女儿。大头很喜欢大寒,屋舍也不差,他女儿梅花也来偷偷瞧了,对男人对东家,都满意。
大寒儿子落地那年。石皮和豆香的女儿也落地,前后相差几天。婆媳同坐月子,算是大喜事。大寒和他叔,只有没日没夜地打铁。铁锤砸在铁锭上的生铁,火星四溅。叮,唞。叮,唞。铁成了刀,成了锤,成了锄,成了斧,成了钎。铁成了刀锤锄斧钎,还是铁,但更硬,更尖,更生寒,可以深深吃进土里,把泥翻上来。种菜种稻谷种玉米;可以把比圆桶粗的树砍倒,锯成木板,打板凳,打桌子,打香桌,打花窗,打花床;可以把青石岩钎出一块块,凿成青石板,墓碑:可以把一座石头山砸碎,世世代代砸,一年一年砸,一天一天砸,一锤一锤地砸,砸碎的片石烧成石灰,和上泥浆,修墙建庙,架椽盖瓦。生寒的铁,有了人的体温,有了人的血性,也有了血脉。淬火后的铁已不再是铁,是人的手与脚,是人的牙齿和胃肠,是人的骨骼,是人捍卫尊严的武器。
“1959年。是最苦的一年,苦得像药渣。”我妈常说起那年公社大炼钢铁,哀哀地叹气,说,“各家各户都把锅砸了,炼钢铁。全村的劳力都在饶北河洗铁砂,脚都浮肿了,我挺着大肚子,也去洗,饭都没得吃,吃红薯渣当饭,后来红薯渣都没得吃,吃棕籽吃观音土。白山底的放鸭佬,站在河里洗铁砂,昏倒地水里,被水冲了三里多,才被人发现。管食堂的酸尼好,人真好,每餐多给我打一碗,没这碗饭,还不知道有没有你们。”酸尼是个驼子,鳏夫,他死的时候,我都十几岁了。我也几次把这个话说给大寒听。大寒说,洗铁砂和掏金砂差不多,比打铁累人。我爸倒是说得轻松,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事,现在不可能再去洗铁砂吧,一斤牛肉可以买好几斤铁呢。
山神哪年结婚的,我真不知道了。山神在三十来岁,石皮叔叫红旗从贵州带了一个女人回来。红旗是邻居,专门从贵州带女人来饶北河一带,一个两万七,女方得一万五。我见过那个女人,夏天赤身裸体在饶北河游泳,黝黑,鼻梁塌塌,乳房像两个发胀的小柚子。在枫林生活了六七年,生了一男一女,还是回了贵州。前几年,石皮去世,山神打电话给贵州女人,贵州女人说,正在盖房子,小孩还在喂奶,来不了。山神死了心,女人再也不会来枫林了。腐冬瓜的老婆说,不能怪贵州女人,山神实在养不了家,瘦成一条藤了,四十多岁的人,端午了,还穿棉袄。发炎的老婆说得更恶毒一些:“黄门狗买了个老婆来,没买老婆之前,一直和贵州妈相好,黄门狗养了上百只鸭子,卖鸭蛋的钱,都是给贵州妈的,你们没看出来,山神儿子和黄门狗长得差不多,鼻子朝天。眼皮往下塌,看起来就是笨死人。”石皮打了半辈子的铁,一直是抡锤的。抡到后来,再也抡不动了,双手垂下来,躺到了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便走了。全身干瘪,剥了豆肉的豆荚一样。豆香先他三年走了,葬在茅棚坞,和捞鱼死了的那个人葬在一起。为此,石皮一直伤心到死。大寒打了八副棺材钉,铁锤当当当,把棺材钉钉进棺材板里。大寒说,叔是一个好人,一天的清福也没享过,要给叔大号的棺材釘,钉结实,免得叔饿着肚子爬出来。石皮带走了人间属于他的两斤铁。石皮的女儿蓝经,十六岁和本村的一个人生了小孩,一直没过门,后来又外嫁到很远的一个镇子里。我都十余年没见过了。只记得蓝经有一头天生的卷发,爱穿豌豆花裙子,很美的一个人,只可惜,一册书也没念过。
打铁铺,炉火一直没熄灭过。叮,唞。叮,唞。也一直没断过。远远听上去,像是木鱼声。大寒还是像以前一样,特别能吃。他买板油肉吃,一天吃两斤。板油肉的价格,一般是五花肉价格的五分之一。他说,把板油肉蒸熟,拌白糖,空肚子能吃三大碗。他是特别勤快的人,冬天挖葛根,洗葛粉能洗半箩筐。他家三十年的老葛粉都还放存着。每年过年,我都去他家买肉过年。我看着杀猪的团叔,把白亮的尖刀捅进猪脖子,血哗啦飙射出来,落在木桶里。猪嗷嗷嗷嚎叫,四肢奋力挣脱,身子肥肥地滚,直至四肢僵硬。嘴角淌一丝丝的黑血。团叔用挂钩挂住猪下巴,拉进热水,木勺舀水烫身,刮毛,拉上木头肉墩,扒开四肢,剁刀开膛,掏出内脏。大寒提着黄黄的肥肠,说,真是好肉,这头猪一勺饲料都没吃,全吃菜叶花草。我就买两样:口条和排骨。大寒说,排骨有什么好吃的,肉少,啃骨头还不愿烦。肉还是热乎乎的。狗在肉墩下,转来转去,啃食零散的碎骨头。 酒,是他嗜好之物。但贪杯,也是近年之事,他儿子出事之后,便逢酒必醺。他要喝到自己摇头晃脑,脸涨得像猪肝,才放下酒碗。他儿子坐牢,坐了三年。六年前,他儿子红铁,到东莞一家五金厂打工,出了事。五金厂生产螺丝钉、铆钉等各类金属物件。他第一天进厂,便被厂区里的金属镇住了。他从没看过那么多的铁、不锈钢、铜、铝。厂区有枫林小学几十个那么大,车间是金属,仓库是金属,货场还是金属,一码一码,一捆一捆。仓管主任给大家上培训课,说,是金属构建了这个世界,是金属发展了这个世界,没有金属便没有世界。他相信了,这是真的,这是一个金属的世界。他打电话给大寒,说,爸,铁真多呀,什么样的铁都有,这些铁打成柴刀,全国可以每人发一把。红铁是个仓管,给货物标号,进货出货,负责登记。一天上班十二小时,繁忙时,还通宵加班。年轻人躁动,贪玩,厂区是封闭的,人出不去,就上网瞎聊天。上了半年多班,在手机上,看到一则倡议捐款的启事。启事说,一个叫田英英的女孩子,自小丧父,母亲改嫁,随祖父祖母长大,祖父前两年去世,现在她自己患了血癌,需筹钱治疗。红铁很同情这个叫田英英的人,可自己又没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连续三天。他决意要帮她。他签假单,从仓库里偷铁钉,装在电动四轮车上,卖给外面的工地。卖了三车,得了3270块钱,寄给了田英英的筹款单位四川省×县×乡政府办公室。寄出第四天,红铁被厂保卫处抓了,送进了派出所。过了两个月,红铁被判了三年刑。大寒拿着法院判决书,说:“我不理解,乡长小舅子喝醉了酒,开车撞死人,赔了28万,看守所都没进,我儿子偷铁钉,判三年。人命还不如几千块钱的铁钉。这是什么法律呀!”
他狠狠地打铁。火星四溅,溅在羊皮围裙上,溅在大寒的头发上,溅在手臂上。红红的铁,软软的,像面团。他的铁器,一直是饶北河最好的铁器。
铁到了1535度,开始熔化,红得像鸡冠花,软绵绵;到了2750度,沸腾,沸水一样噗噗噗。再硬的铁,也可以熔化,再硬的铁,也可以沸腾,只要有足够的高温。这个道理,大寒应该知道。他打出他自己想要的铁器,要给铁器足够的生命期,锋利,笨拙,硬如铁。但再硬的铁也会断,钢钎会断,条锄会断,斧头会断,柴刀会断。没有不断的铁。和人的力气一样,再大的力气也会断。断了的铁器,熔在炉子里,铁匠继续锻打,成了新的铁器,把铁的魂还了回来。没还魂的旧铁器,挂在墙上,搁在屋檐下,扔在阁楼上,慢慢生锈,一层层剥落,牛皮藓一样,烂了全身,铁成了废铁、死铁。
我爸年过八十了,还种地,还把废弃的纸壳箱扎成一捆一捆,用板车拉到郑坊破烂站卖,卖个三五块钱,他喜欢找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做做。实在没事做,他磨刀,磨得亮亮的。磨完了刀,磨斧头,磨完斧头,擦锄头,擦两齿钳,擦钢钎。刀斧锄,和粪萁箩筐一样,始终没有离开过他。他握起圆溜溜的刀柄锄柄,和握起碗筷的感覺是一样的,圆润,有掌心的汗水和油脂。我熟悉它们,却很少握起它们。没有握起,就是陌生。我总是吃了饭,往杂货店走,看别人打牌,看别人打桌球,或者去饶北河边,看水漫过石桥,小鱼悠然斗水。经过土地庙的时候,叮,卟斗,叮,唞,叮,唞,打铁声不紧不慢地传来,铁在铁锤下变硬,变形,变得乌青发黑,变得锐利,铁慢慢融进了打铁人的脾性和沧桑。即使是雨天,噼噼啪啪的雨声。也淹没不了叮时斗叮时斗的打铁声,铿锵悦耳。叮,唞,叮,唞。那么倔强,那么孤独,那么坚韧。叮,唞,叮,唞。铁锤像是随时要停下来,又像是一直要打到天黑。铁是坚硬之物,但此时是柔软的,叮,唞,叮,唞……
责任编辑 姚娟
“怎么解?”大寒说。大寒用手抹一下头发。头发黄黄的。三十来岁,他头发一年比一年黄了。全黄了,鬓毛开始发白。
“命硬的人,韧得像弹簧,受多少苦,挨多少饿,都死不了。命脆的人,软得像棉花糖,被别人一口吞了,连个气泡都没有。”
“有理。有理。解得好。和太平山住持解得差不多。”
他们又开始喝酒。酒是我到官葬山买的,糯米高粱烧,头酒,十三块钱一斤,买了五十斤。我特意对吊酒的懒汉师傅说,是我家老头子喝的,酒不能差,不然他把碗摔到你头上。懒汉说,知道,给他差酒,我不是作死吗?我老爸都过八十啦,脾气确实不怎么好,尤其是当他喝苦味的酒时。我爸有三个酒坛,一个酒坛能储五十斤,放在他睡的床前,酒坛盖用破棉絮盖着。去年十月,我带了好多酒回枫林,两箱“金门高粱”,两箱“八八坑道”,四箱“四特蓝韵”,二十箱“小蜜包酒”,准备过年喝的。到了年前,我去储藏间找酒,全是空瓶。我问我爸,酒去哪儿了。“酒不是在酒坛里,就是在我肚子里。”我爸说。我爸把所有酒打开,倒进酒坛里,几百块钱一瓶和二三十块钱一瓶的糯米烧、高粱烧、谷烧混合在酒坛里,放人参、当归、党参、枸杞等各种药材,泡起来喝。满满两酒坛。我说,爸,有这样喝酒的吗,要不要冲啤酒红酒下去呢?老爸说,啤酒红酒度数低了,不能算酒。我苦笑不得。我带回家的东西,就是放在楼梯上,他也看不见,要是酒,放在阁楼木箱里,他也能翻出来。我爸秉承了他父亲。我祖父生前常说:“酒是最硬的东西,也是最软的东西。酒进了血液,骨头硬朗,再重的活也干得了。酒进了脑子,身子是一堆烂泥,软不拉稀的,别说干活,走两步路也成不了。”我祖父一生好酒,却从不醉。不是他酒量大,而是他懂得分寸。
当然,作为添酒的人,我赞同杨家大寒的说法。他是个打铁匠。铁就是他的泥。铁就是他的生活。铁就是他的精气。铁就是他的命。
大寒的手艺是父传的。传了三年,他父亲死了。大寒十六岁。打铁铺在土地庙边的一间破泥房里。一个大火炉,一个鼓风箱,两个铁锭,两个水桶。他父亲力气奇大,一肩挑两擔露水谷,箩筐压箩筐,棕绳结绑在扁担上,他弯下身子,整个胸腔鼓起来,脚肚子发胀,肩膀抖两下,把担子挑走。谁也没这个架势。他父亲是个身材高大的人,叫杨钱粮,给大队部打铁,打铁锤打锄头打刀具,脸膛黝黑,有两排白亮的牙齿,眼睛铜铃似的。钱粮的死,是因为捞一条死鱼。在水库尾的山田里,生产队的人在割稻子,有一个人看见库面上浮了一条死鱼,七八个人扔下活,跳到水里,抢捞一条死鱼。大家游泳过去,水把死鱼荡到库面中间,其他人游了回来,钱粮继续游,捞到了鱼,人却沉了下去。大家看着他沉下去,啪哒啪哒打着水面,不见了。水库太大,水又冰骨,没人敢下去。临近傍晚,撑了竹筏,生产队才把他捞上来。他手里还死死地抓着死鱼。大寒的母亲是前几年去世的,叫豆香,是一个走路像抖筛子一样的女人,笑起来,整个眼窝都不见,像两个核桃。包产到户前,她时常断粮,水烧在锅里,抱一个畚斗,四处借米。似乎大寒的二姐水篮,还背一个米袋子,去附近的村子讨过饭。村里有两个人讨过饭。另一个是巷子路口的萹豆花。萹豆花每次讨饭回来,都会在床上哭一天,哗哗哗。她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背一个米袋,扎个头巾,穿老旧的破棉袄,手上打叫花板,进一户,打叫花板几分钟,边打边唱:好东家,行行好,寒冬没有棉花袄;好东家,行行好,有柴没米怎么熬
打铁铺隔壁是个牛圈,养了四头牛。我负责一头。老七负责一头。山神负责两头。山神没上学,一直没上学,自己名字也写不来。山神是大寒的弟弟,年长我一岁。天冷的时候,我们躲在打铁铺,玩跳房子打纸板的游戏。火炉红红的,墙壁上映着通红的光,炉灰扑腾腾地从炉口扬起来,灰白白的,落在衣服上,头发上。我们的脸上也跳着火光,暖烘烘的。我们从红薯窖里偷出红薯,从生产队的芋头地里刨出芋头,从生产队谷仓里偷玉米棒,焐在炉膛下的炉灰里。焐到满屋子有了香味,扒开炉灰,剥开吃,吃得打饱嗝。豆香大婶做大寒的下手,拉鼓风箱,吡噗吡噗,风哼呼哼呼地吹进炉下的膛口,火苗一张一熄,硬木炭红黑红黑,转成殷殷的透红,铁片喂进木炭里,黑黑地亮起来,颜色和炭火融为一体。屋外北风呼呼。小寒后,雁北飞,鹊开始筑巢,雪粒扑撒屋顶,扑撒刚抽芽的油菜。石板路走起来,沙沙沙。夜晚,风止了,雪大朵大朵地塌下来。梅花从墙角边枯涩的树桠报了一张嫣红的脸。山茶在雪地里,打开了花苞,像一盏油灯。
钱粮死后一年多,也是快过年了,门前的稻田积了厚厚的雪,屋檐悬挂的冰凌始终没有融化。独眼的石皮用蓝布手绢包了四个鸡蛋,找到我妈,说,大寒打铁需要一个帮手,总不能让豆香嫂拎铁锤吧。石皮是“文革”时期外来的移民,一直单身,比我父亲小不了几岁,一个人住在半边倒塌的破房子里。我妈说,合适倒合适,豆香还可以生育。过了两天,石皮挑了一担箩筐,去豆香家做了上门女婿。箩筐里,有碗筷有矮板凳,有换洗的衣服,有两双草鞋一双解放鞋,有不多的米面,有两只鸡,还有两卷新买的布料。大寒叫他叔。叔是继父的另一个称呼。
1983年,包产到户。我去镇里读初中。
打铁铺繁忙了起来。铁锤、条锄、薅锄、板锄、铁锹、铁镐、钢钎、大铲、两齿钳、烟叶铡刀、柴刀、砍山刀、割草刀、镰刀、菜刀、肉刀、剔骨刀、剁骨刀、斧头、锅铲、铁挂钩……挂满了打铁铺的墙壁。二十出头的大寒,像他父亲,肩膀像块磨刀石,手腕油茶树一样粗实。山神却文弱,打不了铁,负责砍杂木。杂木三公分粗,剥皮磨圆,做锄头柄、刀柄。山神也上山割棕毛,棕毛切成巴掌大的一片,卷在杂木头,插进锄头套口,再挤压三块木楔进去,算是结实齐整。 有一年,我从上泸镇实习完回家,去打铁铺玩(去镇里之后,几乎没去打铁铺)。我说,大寒,我来打几锤。我拎拎大锤,至少十五六斤重。大锤柄不是木头,是开裂的竹片,用布片包着,弹起来,击打手掌生痛。我锤了两下,手臂发麻。石皮叔叔嘿嘿地发笑:“这碗饭,不是一般人能吃的。古话讲,学艺容易打锤难。”大寒看看我的手,说,你那个手像豆腐,我这个手像钢板,什么样的手吃什么样的饭。大寒打赤膊,穿一件糙羊皮的大围裙,说,热,受不了,身上流油。石煤燃烧的气味有些呛人。煤石是后山拉的,成本低。火炉上的铁,被一只铁钳夹着,气浪翻上来,铁屑一粒粒地脱落。把红铁放在铁锭上,石皮叔一小锤,叮,大寒一大锤,唞。叮,唞。叮,唞。叮,唞。叮,唞。你来我往。铁软软的,红红的,铁屑一层层落下来,铁渐渐乌黑,渐渐发硬,有了器具的雏形,夹起来,叭呲,扔进水桶里,一股白烟潽上来,小小的水泡,咕噜噜地浮了一层,密密麻麻。淬火后,夹起来,又放进火炉里烧。
村里人,两齿钳断了,菜刀卷刃了,到打铁铺加工,大寒是不收钱的。
五家坞在饶北河边的一个山窝里。山窝只有五家人,叫五家坞。说来也是怪事,五家人从大梁山搬迁来,有一百多年了,还是五家人。人丁不旺,靠上山砍柴为生。刀是锋口锐利的砍刀,锋刃长一尺二,刀头内圆,像鸟喙。五家坞的大头,每年都要买两把砍刀,只要大寒打的。大头说,大寒的刀,看起来乌黑黑,摸起来糙糙,拿起来笨重,但吃木头,锋口越砍越白亮,木疙瘩也能吃进去,砍荆条像吃肉。又一年,买刀,大头说,大寒,今天买了刀,要去你家吃餐饭。大寒说,请都难请,邀客不如撞客,菜是没好菜,酒是有的。大头第一次进了杨家,见屋舍矮矮的,但宽大,有六坪,还有后面两个大猪栏,猪嗷嗷嗷地叫着想吃食,门前是一个大院子,种了三块菜地,香椿树有两棵,树腰比腿粗,黄泥的矮墙围起来,盘满了凉粉藤。门前是开阔的田,再过去,是饶北河,河岸洋槐油绿绿地摊开。两只喜鹊在香椿树上,喳喳叫。过了两天,村边卖杂货的金花嫂,给大寒说亲。亲,是五家坞的,大头的女儿。大头很喜欢大寒,屋舍也不差,他女儿梅花也来偷偷瞧了,对男人对东家,都满意。
大寒儿子落地那年。石皮和豆香的女儿也落地,前后相差几天。婆媳同坐月子,算是大喜事。大寒和他叔,只有没日没夜地打铁。铁锤砸在铁锭上的生铁,火星四溅。叮,唞。叮,唞。铁成了刀,成了锤,成了锄,成了斧,成了钎。铁成了刀锤锄斧钎,还是铁,但更硬,更尖,更生寒,可以深深吃进土里,把泥翻上来。种菜种稻谷种玉米;可以把比圆桶粗的树砍倒,锯成木板,打板凳,打桌子,打香桌,打花窗,打花床;可以把青石岩钎出一块块,凿成青石板,墓碑:可以把一座石头山砸碎,世世代代砸,一年一年砸,一天一天砸,一锤一锤地砸,砸碎的片石烧成石灰,和上泥浆,修墙建庙,架椽盖瓦。生寒的铁,有了人的体温,有了人的血性,也有了血脉。淬火后的铁已不再是铁,是人的手与脚,是人的牙齿和胃肠,是人的骨骼,是人捍卫尊严的武器。
“1959年。是最苦的一年,苦得像药渣。”我妈常说起那年公社大炼钢铁,哀哀地叹气,说,“各家各户都把锅砸了,炼钢铁。全村的劳力都在饶北河洗铁砂,脚都浮肿了,我挺着大肚子,也去洗,饭都没得吃,吃红薯渣当饭,后来红薯渣都没得吃,吃棕籽吃观音土。白山底的放鸭佬,站在河里洗铁砂,昏倒地水里,被水冲了三里多,才被人发现。管食堂的酸尼好,人真好,每餐多给我打一碗,没这碗饭,还不知道有没有你们。”酸尼是个驼子,鳏夫,他死的时候,我都十几岁了。我也几次把这个话说给大寒听。大寒说,洗铁砂和掏金砂差不多,比打铁累人。我爸倒是说得轻松,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事,现在不可能再去洗铁砂吧,一斤牛肉可以买好几斤铁呢。
山神哪年结婚的,我真不知道了。山神在三十来岁,石皮叔叫红旗从贵州带了一个女人回来。红旗是邻居,专门从贵州带女人来饶北河一带,一个两万七,女方得一万五。我见过那个女人,夏天赤身裸体在饶北河游泳,黝黑,鼻梁塌塌,乳房像两个发胀的小柚子。在枫林生活了六七年,生了一男一女,还是回了贵州。前几年,石皮去世,山神打电话给贵州女人,贵州女人说,正在盖房子,小孩还在喂奶,来不了。山神死了心,女人再也不会来枫林了。腐冬瓜的老婆说,不能怪贵州女人,山神实在养不了家,瘦成一条藤了,四十多岁的人,端午了,还穿棉袄。发炎的老婆说得更恶毒一些:“黄门狗买了个老婆来,没买老婆之前,一直和贵州妈相好,黄门狗养了上百只鸭子,卖鸭蛋的钱,都是给贵州妈的,你们没看出来,山神儿子和黄门狗长得差不多,鼻子朝天。眼皮往下塌,看起来就是笨死人。”石皮打了半辈子的铁,一直是抡锤的。抡到后来,再也抡不动了,双手垂下来,躺到了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便走了。全身干瘪,剥了豆肉的豆荚一样。豆香先他三年走了,葬在茅棚坞,和捞鱼死了的那个人葬在一起。为此,石皮一直伤心到死。大寒打了八副棺材钉,铁锤当当当,把棺材钉钉进棺材板里。大寒说,叔是一个好人,一天的清福也没享过,要给叔大号的棺材釘,钉结实,免得叔饿着肚子爬出来。石皮带走了人间属于他的两斤铁。石皮的女儿蓝经,十六岁和本村的一个人生了小孩,一直没过门,后来又外嫁到很远的一个镇子里。我都十余年没见过了。只记得蓝经有一头天生的卷发,爱穿豌豆花裙子,很美的一个人,只可惜,一册书也没念过。
打铁铺,炉火一直没熄灭过。叮,唞。叮,唞。也一直没断过。远远听上去,像是木鱼声。大寒还是像以前一样,特别能吃。他买板油肉吃,一天吃两斤。板油肉的价格,一般是五花肉价格的五分之一。他说,把板油肉蒸熟,拌白糖,空肚子能吃三大碗。他是特别勤快的人,冬天挖葛根,洗葛粉能洗半箩筐。他家三十年的老葛粉都还放存着。每年过年,我都去他家买肉过年。我看着杀猪的团叔,把白亮的尖刀捅进猪脖子,血哗啦飙射出来,落在木桶里。猪嗷嗷嗷嚎叫,四肢奋力挣脱,身子肥肥地滚,直至四肢僵硬。嘴角淌一丝丝的黑血。团叔用挂钩挂住猪下巴,拉进热水,木勺舀水烫身,刮毛,拉上木头肉墩,扒开四肢,剁刀开膛,掏出内脏。大寒提着黄黄的肥肠,说,真是好肉,这头猪一勺饲料都没吃,全吃菜叶花草。我就买两样:口条和排骨。大寒说,排骨有什么好吃的,肉少,啃骨头还不愿烦。肉还是热乎乎的。狗在肉墩下,转来转去,啃食零散的碎骨头。 酒,是他嗜好之物。但贪杯,也是近年之事,他儿子出事之后,便逢酒必醺。他要喝到自己摇头晃脑,脸涨得像猪肝,才放下酒碗。他儿子坐牢,坐了三年。六年前,他儿子红铁,到东莞一家五金厂打工,出了事。五金厂生产螺丝钉、铆钉等各类金属物件。他第一天进厂,便被厂区里的金属镇住了。他从没看过那么多的铁、不锈钢、铜、铝。厂区有枫林小学几十个那么大,车间是金属,仓库是金属,货场还是金属,一码一码,一捆一捆。仓管主任给大家上培训课,说,是金属构建了这个世界,是金属发展了这个世界,没有金属便没有世界。他相信了,这是真的,这是一个金属的世界。他打电话给大寒,说,爸,铁真多呀,什么样的铁都有,这些铁打成柴刀,全国可以每人发一把。红铁是个仓管,给货物标号,进货出货,负责登记。一天上班十二小时,繁忙时,还通宵加班。年轻人躁动,贪玩,厂区是封闭的,人出不去,就上网瞎聊天。上了半年多班,在手机上,看到一则倡议捐款的启事。启事说,一个叫田英英的女孩子,自小丧父,母亲改嫁,随祖父祖母长大,祖父前两年去世,现在她自己患了血癌,需筹钱治疗。红铁很同情这个叫田英英的人,可自己又没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连续三天。他决意要帮她。他签假单,从仓库里偷铁钉,装在电动四轮车上,卖给外面的工地。卖了三车,得了3270块钱,寄给了田英英的筹款单位四川省×县×乡政府办公室。寄出第四天,红铁被厂保卫处抓了,送进了派出所。过了两个月,红铁被判了三年刑。大寒拿着法院判决书,说:“我不理解,乡长小舅子喝醉了酒,开车撞死人,赔了28万,看守所都没进,我儿子偷铁钉,判三年。人命还不如几千块钱的铁钉。这是什么法律呀!”
他狠狠地打铁。火星四溅,溅在羊皮围裙上,溅在大寒的头发上,溅在手臂上。红红的铁,软软的,像面团。他的铁器,一直是饶北河最好的铁器。
铁到了1535度,开始熔化,红得像鸡冠花,软绵绵;到了2750度,沸腾,沸水一样噗噗噗。再硬的铁,也可以熔化,再硬的铁,也可以沸腾,只要有足够的高温。这个道理,大寒应该知道。他打出他自己想要的铁器,要给铁器足够的生命期,锋利,笨拙,硬如铁。但再硬的铁也会断,钢钎会断,条锄会断,斧头会断,柴刀会断。没有不断的铁。和人的力气一样,再大的力气也会断。断了的铁器,熔在炉子里,铁匠继续锻打,成了新的铁器,把铁的魂还了回来。没还魂的旧铁器,挂在墙上,搁在屋檐下,扔在阁楼上,慢慢生锈,一层层剥落,牛皮藓一样,烂了全身,铁成了废铁、死铁。
我爸年过八十了,还种地,还把废弃的纸壳箱扎成一捆一捆,用板车拉到郑坊破烂站卖,卖个三五块钱,他喜欢找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做做。实在没事做,他磨刀,磨得亮亮的。磨完了刀,磨斧头,磨完斧头,擦锄头,擦两齿钳,擦钢钎。刀斧锄,和粪萁箩筐一样,始终没有离开过他。他握起圆溜溜的刀柄锄柄,和握起碗筷的感覺是一样的,圆润,有掌心的汗水和油脂。我熟悉它们,却很少握起它们。没有握起,就是陌生。我总是吃了饭,往杂货店走,看别人打牌,看别人打桌球,或者去饶北河边,看水漫过石桥,小鱼悠然斗水。经过土地庙的时候,叮,卟斗,叮,唞,叮,唞,打铁声不紧不慢地传来,铁在铁锤下变硬,变形,变得乌青发黑,变得锐利,铁慢慢融进了打铁人的脾性和沧桑。即使是雨天,噼噼啪啪的雨声。也淹没不了叮时斗叮时斗的打铁声,铿锵悦耳。叮,唞,叮,唞。那么倔强,那么孤独,那么坚韧。叮,唞,叮,唞。铁锤像是随时要停下来,又像是一直要打到天黑。铁是坚硬之物,但此时是柔软的,叮,唞,叮,唞……
责任编辑 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