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
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息肉120例,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腹部彩超的变化。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胆囊息肉的症状、体征,减少或减小胆囊息肉,不良反应少。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效、安全,可降低胆囊切除手术率。
关键词:胆囊息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行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6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38-01
通常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这一概念由50多年前Jones提出并沿用至今,是指胆囊粘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患病率为3%-7%[1,2]。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大部分外科医师将直径超高1cm的PLG作为手术指征,对于较小的息肉多采取定期观察的态度。我科根据多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经验,将其治疗办法应用于胆囊息肉的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胆石科住院患者,共120例。80例有右上腹不适表现,包括疼痛、胀闷,40例为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无明显症状。经至少两次腹部彩超确诊。男31例,占25.8%,女89例,占74.2%,年龄22岁~58岁,平均34.2岁。胆囊息肉单发者90例,2个以上多发者30例,息肉最大8mm×5mm×5mm,最小1mm×1mm×1mm,平均4mm×3mm×3mm。
2 治疗方法
强化排石疗法(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研课题)。首先,安排患者空腹口服消石利胆合剂(由本院中药制剂室按标准工艺制备,经青岛市药品监督检验局检验合格,批号为鲁药制字Z0220030167),以利胆、溶石;1小时后注射吗啡1mg收缩胆管平滑肌;40分钟后口服33%硫酸镁30ml利胆导泻;10分钟后吃脂肪餐,统一应用煎鸡蛋,促进胆汁分泌;再过10分钟,注射阿托品5mg松弛胆管平滑肌;10分钟后行推按运经仪治疗30分钟,穴位选择胆囊点、右侧胆俞。
以上治疗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腹部彩超未发现胆囊息肉;好转: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腹部彩超检查胆囊息肉较前减少1/2及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息肉无缩小或增大。
4 治疗结果
痊愈36例,好转7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0%。
5 讨论
胆囊息肉的西医治疗多采取胆囊切除术,由于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良性,无临床症状,恶变率很低,而胆囊功能良好,预防性胆囊切除常常产生术后一些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损耗大量医疗资源[3] 。息肉>0.8cm,年龄>60岁,单发息肉,伴有结石及炎症为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4],故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胆囊息肉可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祖国医学对本病没有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多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等病证的范畴。临床大多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久而化热,加之血瘀、痰湿互结而成。许照权[5]等总结了国内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经验,认为中药治疗存在着其他疗法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等。
王晓鹰[6]等对50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了组织学检查,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474例(94.6%),肿瘤性息肉27例(5.4%),非肿瘤性息肉474例中,胆固醇性息肉 444 例,肿瘤性息27例,均呈宽蒂或粗蒂,其中腺瘤21例,腺瘤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4例。张大鹏[4]等对1396例胆囊标本进行了病理分析,其中98.93%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仅占1.07%。屈维刚[7]等对多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恶性息肉在胆囊息肉中所占比重为4.21%,良性息肉在胆囊息肉中所占比重为 95.79%;胆囊息肉术后负面效应文献综合发生率 6.15%。并认为扩大化的外科治疗胆囊息肉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效应远甚于息肉本身恶变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效应,胆囊息肉外科治疗需慎之又慎。
遵循中医理论,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疏肝理气,通里攻下、清热利湿,同时配合现代电子技术,刺激人体穴位,辅以超声直视下手法推拿。在以往对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已获得的大量经验的启发下,现将经络学说、腧穴理论、推拿手法及电子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激发腧穴电特性和人体生物电的耦合作用刺激胆囊,使其强烈收缩,达到增加胆道压力的效果。配合西药,使Oddi括约肌适时的处于松弛状态,利于非真性息肉排入肠道。经络既是病理反应的道路,又是治疗反馈的终端,在此基础上,运用推拿手法、针刺腧穴,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目的。但是在体表推按,很难迅速、强烈的激发胆囊收缩,因此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并配合B超直视下操作,可以明确胆囊收缩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Kit Fai Lee,F.R.C.S.(ed.),John Wong,M.B.Ch.B.,M.R.C.S.(ed.),et a1.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88(2004)186-190
[2]张大鹏,崔乃强.胆囊息肉样病变139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604-606
[3]许照权,吕复军,刘江伟,等.中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98-800
[4]王晓鹰,冉学斌.胆囊息肉样病变 501 例临床病理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342-343
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息肉120例,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腹部彩超的变化。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胆囊息肉的症状、体征,减少或减小胆囊息肉,不良反应少。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效、安全,可降低胆囊切除手术率。
关键词:胆囊息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行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6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38-01
通常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这一概念由50多年前Jones提出并沿用至今,是指胆囊粘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患病率为3%-7%[1,2]。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大部分外科医师将直径超高1cm的PLG作为手术指征,对于较小的息肉多采取定期观察的态度。我科根据多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经验,将其治疗办法应用于胆囊息肉的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胆石科住院患者,共120例。80例有右上腹不适表现,包括疼痛、胀闷,40例为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无明显症状。经至少两次腹部彩超确诊。男31例,占25.8%,女89例,占74.2%,年龄22岁~58岁,平均34.2岁。胆囊息肉单发者90例,2个以上多发者30例,息肉最大8mm×5mm×5mm,最小1mm×1mm×1mm,平均4mm×3mm×3mm。
2 治疗方法
强化排石疗法(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研课题)。首先,安排患者空腹口服消石利胆合剂(由本院中药制剂室按标准工艺制备,经青岛市药品监督检验局检验合格,批号为鲁药制字Z0220030167),以利胆、溶石;1小时后注射吗啡1mg收缩胆管平滑肌;40分钟后口服33%硫酸镁30ml利胆导泻;10分钟后吃脂肪餐,统一应用煎鸡蛋,促进胆汁分泌;再过10分钟,注射阿托品5mg松弛胆管平滑肌;10分钟后行推按运经仪治疗30分钟,穴位选择胆囊点、右侧胆俞。
以上治疗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腹部彩超未发现胆囊息肉;好转: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腹部彩超检查胆囊息肉较前减少1/2及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息肉无缩小或增大。
4 治疗结果
痊愈36例,好转7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0%。
5 讨论
胆囊息肉的西医治疗多采取胆囊切除术,由于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良性,无临床症状,恶变率很低,而胆囊功能良好,预防性胆囊切除常常产生术后一些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损耗大量医疗资源[3] 。息肉>0.8cm,年龄>60岁,单发息肉,伴有结石及炎症为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4],故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胆囊息肉可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祖国医学对本病没有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多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等病证的范畴。临床大多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久而化热,加之血瘀、痰湿互结而成。许照权[5]等总结了国内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经验,认为中药治疗存在着其他疗法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等。
王晓鹰[6]等对50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了组织学检查,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474例(94.6%),肿瘤性息肉27例(5.4%),非肿瘤性息肉474例中,胆固醇性息肉 444 例,肿瘤性息27例,均呈宽蒂或粗蒂,其中腺瘤21例,腺瘤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4例。张大鹏[4]等对1396例胆囊标本进行了病理分析,其中98.93%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仅占1.07%。屈维刚[7]等对多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恶性息肉在胆囊息肉中所占比重为4.21%,良性息肉在胆囊息肉中所占比重为 95.79%;胆囊息肉术后负面效应文献综合发生率 6.15%。并认为扩大化的外科治疗胆囊息肉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效应远甚于息肉本身恶变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效应,胆囊息肉外科治疗需慎之又慎。
遵循中医理论,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疏肝理气,通里攻下、清热利湿,同时配合现代电子技术,刺激人体穴位,辅以超声直视下手法推拿。在以往对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已获得的大量经验的启发下,现将经络学说、腧穴理论、推拿手法及电子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激发腧穴电特性和人体生物电的耦合作用刺激胆囊,使其强烈收缩,达到增加胆道压力的效果。配合西药,使Oddi括约肌适时的处于松弛状态,利于非真性息肉排入肠道。经络既是病理反应的道路,又是治疗反馈的终端,在此基础上,运用推拿手法、针刺腧穴,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目的。但是在体表推按,很难迅速、强烈的激发胆囊收缩,因此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并配合B超直视下操作,可以明确胆囊收缩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Kit Fai Lee,F.R.C.S.(ed.),John Wong,M.B.Ch.B.,M.R.C.S.(ed.),et a1.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88(2004)186-190
[2]张大鹏,崔乃强.胆囊息肉样病变139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604-606
[3]许照权,吕复军,刘江伟,等.中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98-800
[4]王晓鹰,冉学斌.胆囊息肉样病变 501 例临床病理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