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新的遗址,我们经常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它是什么年代的?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时间”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后,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是研究的重要一步。时空框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知道一处遗址的时间与年代,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到它的位置和坐标,才能对比不同遗迹和遗物出现的先后顺序。那么,考古学研究是如何判断一处遗址的年代的呢?
在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种概念。相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先后顺序和先后关系,其推定一般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在考古学中,根据遗物形态特征和组合特征,把遗址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的做法就是一种相对年代的表示方法。汤姆森提出的这个“三期说”开创了相对年代研究的先河。
绝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具体时间,可以用年代数值表示。中国古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和大事纪年等都是绝对年代的表示方法。近现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被用来进行年代的测定,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碳十四测年法,此外,常用的还有树轮断代法和热释光测年法等。
碳十四测年法测定年代是考古学中最主要的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即通过在考古遗址中采集动植物遗存、含碳沉积物或其他含碳物质,测定生物体的死亡年代或沉积物的形成年代,以此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绝对年代。从理论上讲,碳十四测年法可测范围达到距今5万年左右,目前树轮校正的范围只能达到距今2万年左右。自从20世纪夏鼐、仇士华、蔡莲珍等先生在我国创建第一个碳十四断代实验室以来,测定了一大批遗址的年代数据,并且编写了《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
碳十四测年法的最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元素碳十四的衰变规律,由于自然界中碳的交换循环相当快,活体生物内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生物体死亡后,其放射性碳十四与外界脱离了交换状态,即放射性碳十四得不到补充。这样,原来拥有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会按照衰变规律逐步降低,即每经过一个半衰期,浓度就降低一半。目前,国际上采用5730年为碳十四的半衰期,而时间越久远,碳十四的浓度就越低,因此采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通过测量获得其碳十四浓度,再与活体碳十四浓度进行比较,即可得知其死亡的时间。
在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种概念。相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先后顺序和先后关系,其推定一般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在考古学中,根据遗物形态特征和组合特征,把遗址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的做法就是一种相对年代的表示方法。汤姆森提出的这个“三期说”开创了相对年代研究的先河。
绝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具体时间,可以用年代数值表示。中国古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和大事纪年等都是绝对年代的表示方法。近现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被用来进行年代的测定,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碳十四测年法,此外,常用的还有树轮断代法和热释光测年法等。
最为可靠的碳十四测年法
碳十四测年法测定年代是考古学中最主要的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即通过在考古遗址中采集动植物遗存、含碳沉积物或其他含碳物质,测定生物体的死亡年代或沉积物的形成年代,以此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绝对年代。从理论上讲,碳十四测年法可测范围达到距今5万年左右,目前树轮校正的范围只能达到距今2万年左右。自从20世纪夏鼐、仇士华、蔡莲珍等先生在我国创建第一个碳十四断代实验室以来,测定了一大批遗址的年代数据,并且编写了《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
碳十四测年法的最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元素碳十四的衰变规律,由于自然界中碳的交换循环相当快,活体生物内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生物体死亡后,其放射性碳十四与外界脱离了交换状态,即放射性碳十四得不到补充。这样,原来拥有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会按照衰变规律逐步降低,即每经过一个半衰期,浓度就降低一半。目前,国际上采用5730年为碳十四的半衰期,而时间越久远,碳十四的浓度就越低,因此采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通过测量获得其碳十四浓度,再与活体碳十四浓度进行比较,即可得知其死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