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委员长——东平人这样亲切地称呼万里。1916年出生的万里,在东平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以及最初参加革命的时光。7月20日,本刊记者来到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踏入当地有名的十里宋街,跟随络绎不绝的吊唁人群,走进万里故居。
本刊记者 吴永强/文 张艺翔/图
万里故居里吊唁的农民
7月20日,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万里故居。
25岁的侯召林,桂井子街人,在当地一家驾校工作,从小听老人们讲万里的故事,特意请假赶来,到灵堂鞠三个躬。
廉恩勇,就职于山东省旅游局,从济南乘坐大巴车,到县城转乘县内班车,下午两点来到万里故居。谈起万里,他感慨道:“老人家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革,是改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50多岁的葛大娘,从在济南工作的儿子那里得知万里去世的消息,放下家里的活计,在故居做了两天义工,帮忙清理卫生、整理花圈。
——以上是7月20日下午两点左右,在万里故居进行吊唁的众多普通人中的几个。从上午9点本刊记者来到万里故居,看到一批批公务员、市民、农民,在哀乐声中,排队走进灵堂,向万里遗像鞠躬致意。农民们吊唁完毕,出门骑上摩托车,回到地里继续劳作。对于他们而言,万里不仅只是老乡、领导人,他们还直接受益于他发起的改革。
万里故居在泰安市东平县州城镇桂井子街西卷棚路东,故居门口悬挂着显眼的“万里故居”四个大字,由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写。故居坐北朝南,分为西院、东院,共有大小房屋17间,东院北面有一处菜园。屋内摆着隔栅、袍搭、箱柜、火烘子等老物件。
故居房屋的整体布局及风格,是根据万里、万里亲人及邻居等人的回忆复建而成。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修旧如故,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呈典型的‘海青屋’特点,就是以石、砖为基,上接土墙的平房,具有清末民国时期州城民居的鲜明特色。”
这些天,百度东平吧内,万里成为中心话题,很多网友结伴或独自来到万里故居,表达哀思。一张网友拍摄的照片中,一位农村大娘站在故居院内伤心落泪。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日当天,上午有六七百人前来,下午稍微少一些,“每天能有一千多人吧,前几天来人更多,刚开始没来得及登记。”记者在登记表上看到,前来吊唁的人大都来自东平各机关单位、村镇,也有不少人从济南、泰安等地赶来。
15岁少年的寻父之旅
这几天,67岁的张金桓突然忙了起来。
环保局、纪委、人武部……20日一上午时间,他不断为各个部门和个人书写挽联。什么时候该写“同志”,什么时候该写“委员长”,了然于胸。他一边书写挽联,一边和本刊记者聊了起来。曾长期担任州城镇文化站站长的他,对于万里家族以及当地风土人情,了解颇多。
2002年,张金桓内退后,专门负责万里故居的修复、维护工作。据他说,上世纪40年代,万里和亲人相继搬离东平,如今老家已无近亲,故居前后经过四次修复,才呈现出如今面貌。
1984年秋,当地开始对老房子第一次修复,后被迫搁置。1999年,州城镇党政办公室主持第二次修复,在原址上征地扩建,建起故居雏形,同时制作宣传版面,展示万里童年、革命阶段、安徽主持工作、退休后生活。之后东平县委和曲阜师范大学在这里合办“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扩大展室面积,增加展陈内容,并于2001年12月16日揭牌。
2010年3月,故居扩建,并与中共东平县工委纪念馆合并施工,2011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开馆。“整个工程实际上分两大块,北边这一块是纪念馆,作用是展览万里的生平事迹。南边这一块是万里故居,力争展现老房子原貌。”张金桓说。
张金桓介绍,万里的爷爷万树棠,曹县人,曾跟左宗棠平定新疆,因战功卓著,受封东平掌印千总(从五品),来到东平统辖州境兵马,住在城西卷棚街,即如今的万里故居。当时万家家道显赫,有长工、仆女、门岗,立有旗杆。张金桓说:“以前老人们都管万里的奶奶叫二奶奶,所以万里爷爷应该在家中排行老二。不过在万里小的时候,万家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不像以前那样富足。”
辛亥革命那一年,万树棠去世。1916年,万里出生,是家里的长子也是独子。万里原名万明礼,他还有两个妹妹。
桂井子街——位于州城镇驻地的行政村,因州城曾长期作为东平的县城,在其1000余年历史中,出过不少名人,其中有一位清代名吏宫慕久,再就是万里。
建国后,跟随万里迁居北京的母亲曾对长孙万伯翱回忆那时候的穷困日子,“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都揭不开锅。父亲上学一回来,远远地一看家里烟囱没冒烟,就到姑奶奶家拿一个干粮,拿一个菜团去上学。”
因为实在太苦,万里的父亲只好去逃荒,参加了阎锡山的部队,因为表现好,升为连长。可是在临汾,一次与日军的激战中,因为重伤去世。那时候万里才15岁左右,母亲是小脚,没法去,只好自己去给父亲收尸。很难想象,从东平到山西,15岁的少年见到父亲的遗体时该如何悲伤。
父亲当兵挣的一些钱,基本成了万里的学费。万里也很争气,在东平读完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万里在考入曲阜省立二师的时候,同时也收到了济南省立一师的录取通知书,最后还是选择了二师。因为这里的生活学习费用低,学校每月发给的5元钱就够吃饭用的了。
游子的牵挂:“不要污染了东平湖那汪清水”
1933年,万里成为了曲阜二师八级三班的一名学生。1936年5月,二师八级学生毕业的前夕,学校组织毕业生到济宁乡农学校集训。在这里,万里遇到了同乡董临仪。此时董临仪是山东省委鲁西巡视员,在董临仪的发展下,万里成为了共产党员。万里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东平,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
本刊记者 吴永强/文 张艺翔/图
万里故居里吊唁的农民
7月20日,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万里故居。
25岁的侯召林,桂井子街人,在当地一家驾校工作,从小听老人们讲万里的故事,特意请假赶来,到灵堂鞠三个躬。

廉恩勇,就职于山东省旅游局,从济南乘坐大巴车,到县城转乘县内班车,下午两点来到万里故居。谈起万里,他感慨道:“老人家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革,是改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50多岁的葛大娘,从在济南工作的儿子那里得知万里去世的消息,放下家里的活计,在故居做了两天义工,帮忙清理卫生、整理花圈。
——以上是7月20日下午两点左右,在万里故居进行吊唁的众多普通人中的几个。从上午9点本刊记者来到万里故居,看到一批批公务员、市民、农民,在哀乐声中,排队走进灵堂,向万里遗像鞠躬致意。农民们吊唁完毕,出门骑上摩托车,回到地里继续劳作。对于他们而言,万里不仅只是老乡、领导人,他们还直接受益于他发起的改革。
万里故居在泰安市东平县州城镇桂井子街西卷棚路东,故居门口悬挂着显眼的“万里故居”四个大字,由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写。故居坐北朝南,分为西院、东院,共有大小房屋17间,东院北面有一处菜园。屋内摆着隔栅、袍搭、箱柜、火烘子等老物件。
故居房屋的整体布局及风格,是根据万里、万里亲人及邻居等人的回忆复建而成。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修旧如故,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呈典型的‘海青屋’特点,就是以石、砖为基,上接土墙的平房,具有清末民国时期州城民居的鲜明特色。”
这些天,百度东平吧内,万里成为中心话题,很多网友结伴或独自来到万里故居,表达哀思。一张网友拍摄的照片中,一位农村大娘站在故居院内伤心落泪。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日当天,上午有六七百人前来,下午稍微少一些,“每天能有一千多人吧,前几天来人更多,刚开始没来得及登记。”记者在登记表上看到,前来吊唁的人大都来自东平各机关单位、村镇,也有不少人从济南、泰安等地赶来。
15岁少年的寻父之旅
这几天,67岁的张金桓突然忙了起来。
环保局、纪委、人武部……20日一上午时间,他不断为各个部门和个人书写挽联。什么时候该写“同志”,什么时候该写“委员长”,了然于胸。他一边书写挽联,一边和本刊记者聊了起来。曾长期担任州城镇文化站站长的他,对于万里家族以及当地风土人情,了解颇多。
2002年,张金桓内退后,专门负责万里故居的修复、维护工作。据他说,上世纪40年代,万里和亲人相继搬离东平,如今老家已无近亲,故居前后经过四次修复,才呈现出如今面貌。
1984年秋,当地开始对老房子第一次修复,后被迫搁置。1999年,州城镇党政办公室主持第二次修复,在原址上征地扩建,建起故居雏形,同时制作宣传版面,展示万里童年、革命阶段、安徽主持工作、退休后生活。之后东平县委和曲阜师范大学在这里合办“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扩大展室面积,增加展陈内容,并于2001年12月16日揭牌。
2010年3月,故居扩建,并与中共东平县工委纪念馆合并施工,2011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开馆。“整个工程实际上分两大块,北边这一块是纪念馆,作用是展览万里的生平事迹。南边这一块是万里故居,力争展现老房子原貌。”张金桓说。

张金桓介绍,万里的爷爷万树棠,曹县人,曾跟左宗棠平定新疆,因战功卓著,受封东平掌印千总(从五品),来到东平统辖州境兵马,住在城西卷棚街,即如今的万里故居。当时万家家道显赫,有长工、仆女、门岗,立有旗杆。张金桓说:“以前老人们都管万里的奶奶叫二奶奶,所以万里爷爷应该在家中排行老二。不过在万里小的时候,万家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不像以前那样富足。”
辛亥革命那一年,万树棠去世。1916年,万里出生,是家里的长子也是独子。万里原名万明礼,他还有两个妹妹。
桂井子街——位于州城镇驻地的行政村,因州城曾长期作为东平的县城,在其1000余年历史中,出过不少名人,其中有一位清代名吏宫慕久,再就是万里。
建国后,跟随万里迁居北京的母亲曾对长孙万伯翱回忆那时候的穷困日子,“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都揭不开锅。父亲上学一回来,远远地一看家里烟囱没冒烟,就到姑奶奶家拿一个干粮,拿一个菜团去上学。”
因为实在太苦,万里的父亲只好去逃荒,参加了阎锡山的部队,因为表现好,升为连长。可是在临汾,一次与日军的激战中,因为重伤去世。那时候万里才15岁左右,母亲是小脚,没法去,只好自己去给父亲收尸。很难想象,从东平到山西,15岁的少年见到父亲的遗体时该如何悲伤。
父亲当兵挣的一些钱,基本成了万里的学费。万里也很争气,在东平读完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万里在考入曲阜省立二师的时候,同时也收到了济南省立一师的录取通知书,最后还是选择了二师。因为这里的生活学习费用低,学校每月发给的5元钱就够吃饭用的了。
游子的牵挂:“不要污染了东平湖那汪清水”
1933年,万里成为了曲阜二师八级三班的一名学生。1936年5月,二师八级学生毕业的前夕,学校组织毕业生到济宁乡农学校集训。在这里,万里遇到了同乡董临仪。此时董临仪是山东省委鲁西巡视员,在董临仪的发展下,万里成为了共产党员。万里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东平,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