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中的“摇动”因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曾说,学习作文的基本路子是一个三部曲:由欣赏到模仿,再由模仿到创作。这与我们倡导的“仿格作文”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俨然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一步一个脚印实践下来。就发现这一套作文教学体系,也许虽称不上匠心独运,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有较理想的写作实效。
  具体地说,仿格作文指的是。教师先对精选的定篇文章进行写作意蕴点拨,接着教师模仿范文下水写作积累写作经验,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仿写”写作指导,批改学生作文,最后进行升格讲评的写作模式。其中“对精选的定篇文章进行写作意蕴点拨”即是“用文本摇动心灵”。它是仿格作文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仿格作文出类拔萃之处,更是真正实现仿格作文从仿格、脱格到创作的自然转换的契机。因为一般的仿写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过多的模仿会消弭了学生审美的丰富多彩和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所以整个过程中的“摇”就是一个大动作,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做的小动作。
  教师精选的阅读文本,就是仿格作文的“帖”。它是意蕴丰富的津梁,也是各种规范的模本,它里面的风光就是等着学生来领略和欣赏。用文本摇动心灵。决不一句空头口号。要摇动心灵,必须挖掘蕴藏在文本中的各种因素,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在虚实相生中产生澎湃激情和积极的思维。我们知道这种赏析文本对作文教学是特别有用的,这其实就是“文本细读”。只不过更多的是从写作学意义上的细读。赏析文本在写作学上的意义在于,教师对精选文本首先进行了文本细读和研读。
  阅读是一个吸收信息、积累素材、积学储能的输入性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与写作的主体,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优秀文本研究咀嚼、整体关注,学生与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碰撞、交流、融合,用文本的所有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直至学生心甘情愿对它俯首称臣。显而易见。文本阅读是写作中“语汇知识、文体知识、题材信息、主题立意、技巧策略等”的直接来源,而这些也就是师生共同努力需要挖掘的摇动因素。
  有一位老师曾把当前中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归结为“四无”,即无“肉”——语言平淡不生动,无“血”——结构紊乱不清晰,无“皮”——内容空洞不充实,无“骨”——情感虚假不真切。这中的一语,在很大程度上与仿格作文的训练目标一拍即合。所以,我们有理由肯定文本细读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文本的细读所挖掘出来的各种摇动写作心灵的因素,就能直指写作的弊病,能对症下药,能直接或间接地解决写作实际困难,让作文教学在经历“山重水复”的困境之后始现“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之境。
  因素一:语汇知识。这里的语汇知识主要是指语言表达的积累,这是作文“从意到言”的转化。写作本身就是需要足够丰富的语言库存,运用足够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思维转换。来盛装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每一个人的语言库存都非一朝一夕能够积累成,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我们必须通过学习现成文本中的语言,寻找并发现相关语言的魅力,细细研读,细细品味,继而吸纳、收藏,并时常学以致用。最终提升。“仿格作文”精选的“帖”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长期与之碰面,与之对话,模仿它的句式、修辞、文风。就不愁学生的语言不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会提高了。
  如:曾经为高一学生选了一本“帖”《青草的声音>,其中细致描摹的文字比比皆是。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革的呢喃是那么柔和,深情地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它们日生夜长,日益繁茂。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语中悄悄地抻大抻长,宛如一支春之曲,被一株株绿色的生命体酣畅地吟唱。它们的花辩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蕉。我迷恋地一遍遍地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倾听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倾听着大地的呼吸喘息,就像去探望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青睐这样的文字,喜欢放声来朗读这样的文字。因为它们生动、形象。如花一样千姿百态。又成功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它们会在学生的心田留下一席之地。
  因索二:文体知识,文体知识主要是指文本格式的结构组织。段落、篇章知识。一般来说,文体是一个大概念,而一篇文章都可以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概括的认识。如记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基本的文体特征是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盲的形象性。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基本文体特征是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散文在结构上要求并不严。所谓“形散”就是说散文的结构相较于其他文体比较随意,但是这种随意也不是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所有的素材内容都要围绕着你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来组织安排,没有统一主题中心的散。绝对不是散文中所说的“散”。那只能叫零乱无序和杂乱无章。文章无论多长,中心只有一个。对于不善于写作的人来说。文章没有文体意识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就同“四不像”。而如果没有结构意识就意味着写文章是东打一耙西打一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毫无章法。这些当然都是写作的大忌。克服这种毛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模仿别人的文章的样式和结构,使文章有模有样而且有条理。有脉络,写作时就等于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容器,让文章在一个有限的又合适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
  因素三:题材信息。作文素材首先来自生活。但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亲身经历和了解世间的一切物象和事实。宇宙的无尽疆域。遥远的。别人的生活,更多的是靠阅读间接体验方式来获得。所以仿格作文中的“帖”还是学生获得作文内容启发甚至直接成为题材的重要方式。
  如:如诗如画的江南。如梦如幻的江南……身处江南,而我们的学生却很少为它思绪纷飞。更不会把它的意蕴幻化成动人的文字。所以。有意寻找一“帖”《水墨江南》,引领学生走入熟悉而又陌生的江南。去咀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愫。
  漫漫岁月中流淌着江南水乡的清秀,江南古镇的恬静。江南雨巷的幽深。江南文杰的灵韵……绿水萦绕着白墙。繁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或优雅别致或玲珑飘逸,已磨损的雕栏印着岁月的痕迹,与古镇风韵融为一体。坐在鸟篷船上,任清凉的河水从指问流淌。清凉入心。盈盈清水,悠悠木船。宅屋临水而建,水水相连。漫步在古镇之上,远离都市的尘嚣与浮躁。任阳光在肌肤上静然流淌,任诗意在心间轻舞飞扬。
  徜徉在这种题材的文本中,身处江南的学生顿时会有一种汗颜的感觉,也会激发他们驻足江南,品味江南的冲动。真的有不少的学生以“江南”为题材,写下了对故乡,对江南的款款深情。 挖掘出了一个早就存在却从未涉及的心灵空间,摇动了学生的心灵。如:朱成豪同学写的《走过江南的春天》其中有些文字是这样的——
  夜晚会有这样的情景,踏梦而来。青石板上拿着纸鸢欢闹的孩子笑声如铃,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氤氲着如缕的欢乐波纹。……这样的感觉像是雨打屋檐。摇着摇椅慢慢变老的绮丽传说,眉眼间也竟然被烙上江南的影子。听一种花开的声音,观一阵黑云转身的迎头雨。我从雨中来。一身琉璃血。在爬满藤蔓的瓦缝里。在流水冲刷过的小凹槽里,在漫天摇曳的纸鸢里,时光挥毫点墨,飞了一地梨花。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南,字里行间,画出了江南的人,江南的景,当然也就牵出了对江南的情。摇动心灵的初衷自然而然地达成。
  不过更多的时候,学生是由文本的题材受到启发,触类旁通,打开更多素材的写作思路。如《青草的声音》,老师让学生阅读范文之后,启发学生:在大自然中,你熟悉哪种事物,并且从此事物中聆听出声音。进而表达自己的感情,得到一种启示、领悟一种哲理。学生轻而易举地捕捉了类似的题材。如《雨的声音》、《落叶的声音》、《风的声音》、《海的声音》等。
  因素四:主题立意。主题立意是一种由阅读而产生的意念,是作文“由物到意”的第一次转化。作文的主题更多的是一个人作为复杂的生命体的独特心理体验、感悟的结果。对“帖”的阅读、思考、赏析是激发这些高质量“想法”产生的原动力。如选了春风拂柳的《叛逆的槐树》,苏童的《三棵树》。贾平凹的《六棵树》,从中发现了不同立意的树。老师就用“好大的树”进行理论导引,
  树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人在树身上寄托了特别多的情感,不同的树和不同的人形成象征。树的不同部分和各种哲理形成对应。木棉是英雄树,桃树是福寿树。橄榄树是和平树,垂柳是少女树,青松翠柏象征坚强不屈,竹子象征谦虚和气节……史铁生的“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爱,合欢树是一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宋庆龄故居的门前有香樟树,香樟树又是宋庆龄最喜爱的树。一篇写宋庆龄的散文,就是从树和人的相似性出发,赞美宋庆龄的高尚品质。古人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又和家庭教育连通了。我们如果抓住树的特征,可以将“树”这一素材,导人许多作文题中。从这个角度讲,真的是“好大一棵树”!
  树根和枝叶的关系,可以写根基、写根本;叶子的光合作用。可以写自强自立;枝干的挺直与弯曲,可以写人的个性;树皮的颜色。可以写包装……
  因素五:技巧策略。技巧策略是一个大范畴的语文知识概念,语言技巧,人称,表达方式,各种表现方法,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及的结构特点等。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对比、虚实相生是借鉴比较频繁的技巧。
  如陶方宣的《宣纸上的故乡》,学生就可以借鉴其虚实相生的技巧。范文将故乡风物放置到薄薄的宣纸上。这样的构思就胜人一筹。这样写来。家乡的风物当然就具有了绘画的感觉文化的意味。虚的是文化和思想情感。实的是古村落的老房子和月光,虚实结合,交相辉映,使作者的家乡具有了诗意氛围和文化意味。
  范文可以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范文的素材“宣纸”让学生想到了家乡的烟囱。于是有了《烟囱里的乡村》一文,并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虚实相生。情景相融”的技巧。也将乡村的人和事与烟囱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仿写,摇动心灵着实重要。每一篇精心物色的选文。字里行间都隐藏着相关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摇动学生心灵,让他们产生澎湃激情和积极思维的法宝:这些因素也是一座从欣赏到模仿的桥梁。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这些因素。写作指导课的内容就能依赖于此。学生仿写在看似按部就班地吸收之后幻化出有规矩又有个性的美丽的文字,成文成篇,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这就完成了从“用别人的瓶子装别人的水”到用“别人的瓶子来装自己的水”的过渡。
其他文献
语文活动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活动教学因素,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要让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要善于鼓励疏
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现代水墨艺术类型,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别,可以说是精神相通,形式不同。文章着重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Metropolitan Ink
个私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个私经济不是独立地存在于社会,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培育和支持,否则只会抑制发展。三元区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市场
本文对医院蒸汽换热系统节能节水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初步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方案.
一边是产能严重过剩。一边是市场需求乏力,苗木产销经营的短板如何破?第十届中国园林绿化高峰论坛近期在萧山举行。来自全国苗木行业的专家、经营者相聚一起,探讨转型期苗木产业
当前,厦门在招商引资方面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国际资本青睐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继续看好中国大陆;厦门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招商引资经验日渐丰富,水平不断提高,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教学模式向多媒体教学模式转变.存这种新旧教学模式交替的
本刊讯记者李近报道近期,11家中国林产工业企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这是继2012年5家试点企业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林产工业企业在履行社会
提出在以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的迈克尔逊干涉系统的一臂中,插入一 栅距具特定分布的衍射光栅,使干涉场中各点的光程与待测合作目标的光程成 对应相等的关系,进而可使目标的距离相
传统的税负转嫁理论有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进行非均衡税负转嫁分析,使税负转嫁理论完善。以税负转嫁理论为依据指导税制建设:适当降低主体税种比重;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