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获取知识,是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提学生答,还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1.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解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获得结论。遇到意见不统一的,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辩论,鼓励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样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提倡创新
教学中应该以鲜明的历史形象和强烈的历史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模拟重走长征路。请学生自己画行軍路线图,要考虑沿途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应该做好哪些精神和物质的准备,如何发扬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去寻找有关资料,积极开展交流,使他们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允许学生对教材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二、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点,应在于能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
1.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排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例如教学世界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的修建等有关图片,说说对金字塔的认识。通过教材小字的介绍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语句的阅读,谈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典。针对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现象,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提高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头绪复杂,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笔者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议会召开(序幕)—内战打响—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高潮)—复辟(反复)—宫廷政变(结束)。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记笔记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面向现实,注重价值引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笔者在讲外交政策时,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再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中东动荡、霸权主义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主学习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在教师指引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充当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历史教学应由过去的教师“独白”向师生“对话”转变,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教师必须扮好引导人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提学生答,还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1.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解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获得结论。遇到意见不统一的,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辩论,鼓励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样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提倡创新
教学中应该以鲜明的历史形象和强烈的历史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模拟重走长征路。请学生自己画行軍路线图,要考虑沿途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应该做好哪些精神和物质的准备,如何发扬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去寻找有关资料,积极开展交流,使他们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允许学生对教材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二、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点,应在于能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
1.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排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例如教学世界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的修建等有关图片,说说对金字塔的认识。通过教材小字的介绍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语句的阅读,谈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典。针对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现象,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提高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头绪复杂,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笔者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议会召开(序幕)—内战打响—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高潮)—复辟(反复)—宫廷政变(结束)。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记笔记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面向现实,注重价值引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笔者在讲外交政策时,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再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中东动荡、霸权主义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主学习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在教师指引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充当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历史教学应由过去的教师“独白”向师生“对话”转变,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教师必须扮好引导人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