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建设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建设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途径。进一步提升四川省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立足地方,凸显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以求发展,建设四川省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是四川省新世纪面临的必然抉择。
【关键词】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发展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中国教师节的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高素质人才要靠先进、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世界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要靠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造就。建设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
处于内陆的四川省虽然是全国高等教育的第四大省,但并不是国内的高等教育强省,在标志发展规模的量化指标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水平。资料显示,四川省处于高等教育大省的二级阶梯位置,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不足,培养规模小,本科生在校人数仅占全国在校本科生的5.03%。高等教育实力不够,各项指标均落后,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甚大,严重制约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向强省迈进。[1]
二、根植地方,凸显特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
四川省作为西部的高等教育大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其在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办学经验的缺乏和对市场需求的不完全认识和把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状况,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多层次、多方面要求,亟需改革[2]。
(一)合理定位,凸显特色
四川不少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严重的办学模式趋同和攀比现象,办学定位不准。脱离本校实际办学水平,提出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注重打造自身办学特色,致使专业布点过密,造成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发展。因此,各校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各自特色领域内的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1.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这为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指明了方向。除去经费缺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特色。只有注重形成办学特色,凸显办学个性,坚持“不求全能,只求特色”的理念,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支持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出内涵为主的办学道路。同时,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寻找特色办学之路,形成“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信念。
2.注重本科教育,培养多元人才
人才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认清与重点院校的差距,明确自身的任务,坚定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职能,本着向高职院校学习的态度,树立起“灰领”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导向型的人才。同时,又要和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将理论学习融会贯通于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在“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的指导下,将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的高技术专门人才,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在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主要依靠地方投资的地方本科院校应更好的根植四川省的省情,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区域互助,共建共享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直接反映高教资源的配置状况。从地域结构上看,四川省地方属院校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及有长期办学历史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是集全省之力建设而成的,服务的对象应是全省,而不是局限在局部地区。因此,应坚持区域互助的模式,在健全的法律框架内,依据省委省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布局结构调整,帮助不发达的地区建设急需学科和专业,实现共建共享。
2.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经济
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紧贴地方需要,围绕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明确本校的教育教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坚定不移的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的人才[3]。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方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加紧培养新能源、工业技术人才。
(三)开源节流,筹措经费
教育经费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是全球性问题。四川地处中国西部,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而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始终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方面相当匮乏,不能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同步增长。
首先,应转变观念,扶持地方院校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观念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各方面都差距甚大,呈现出享受教学资源的不公平性、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筹资困难等特点。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受到重视,成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对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基本需要使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设施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良性发展。
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地方本科院校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开展多类型的科技服务、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进行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等,一方面实践服务地方宗旨,一方面广开财路,促进健康、有序发展。另外,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用全社会的力量集中办学,缓解教育经费短缺。最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自觉遵守成本节约原则,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降低内耗,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忽视经济效益,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卢铁城.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3]赵运林.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关键词】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发展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中国教师节的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高素质人才要靠先进、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世界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要靠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造就。建设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
处于内陆的四川省虽然是全国高等教育的第四大省,但并不是国内的高等教育强省,在标志发展规模的量化指标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水平。资料显示,四川省处于高等教育大省的二级阶梯位置,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不足,培养规模小,本科生在校人数仅占全国在校本科生的5.03%。高等教育实力不够,各项指标均落后,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甚大,严重制约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向强省迈进。[1]
二、根植地方,凸显特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
四川省作为西部的高等教育大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其在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办学经验的缺乏和对市场需求的不完全认识和把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状况,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多层次、多方面要求,亟需改革[2]。
(一)合理定位,凸显特色
四川不少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严重的办学模式趋同和攀比现象,办学定位不准。脱离本校实际办学水平,提出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注重打造自身办学特色,致使专业布点过密,造成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发展。因此,各校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各自特色领域内的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1.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这为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指明了方向。除去经费缺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特色。只有注重形成办学特色,凸显办学个性,坚持“不求全能,只求特色”的理念,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支持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出内涵为主的办学道路。同时,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寻找特色办学之路,形成“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信念。
2.注重本科教育,培养多元人才
人才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认清与重点院校的差距,明确自身的任务,坚定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职能,本着向高职院校学习的态度,树立起“灰领”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导向型的人才。同时,又要和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将理论学习融会贯通于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在“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的指导下,将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的高技术专门人才,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在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主要依靠地方投资的地方本科院校应更好的根植四川省的省情,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区域互助,共建共享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直接反映高教资源的配置状况。从地域结构上看,四川省地方属院校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及有长期办学历史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是集全省之力建设而成的,服务的对象应是全省,而不是局限在局部地区。因此,应坚持区域互助的模式,在健全的法律框架内,依据省委省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布局结构调整,帮助不发达的地区建设急需学科和专业,实现共建共享。
2.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经济
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紧贴地方需要,围绕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明确本校的教育教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坚定不移的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的人才[3]。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方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加紧培养新能源、工业技术人才。
(三)开源节流,筹措经费
教育经费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是全球性问题。四川地处中国西部,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而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始终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方面相当匮乏,不能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同步增长。
首先,应转变观念,扶持地方院校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观念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各方面都差距甚大,呈现出享受教学资源的不公平性、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筹资困难等特点。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受到重视,成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对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基本需要使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设施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良性发展。
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地方本科院校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开展多类型的科技服务、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进行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等,一方面实践服务地方宗旨,一方面广开财路,促进健康、有序发展。另外,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用全社会的力量集中办学,缓解教育经费短缺。最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自觉遵守成本节约原则,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降低内耗,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忽视经济效益,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卢铁城.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3]赵运林.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