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夫和上海的改革开放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劲夫同志担任国务委员,分管财政和经济工作,多次到上海调查研究,指导上海的改革开放。
  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前后三任市长,对劲夫同志都十分尊重。当时我担任市政府秘书长,每次劲夫同志一到上海,他们都要求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全程陪同调研,这给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劲夫同志工作细致,作风严谨,学识渊博,思路开阔,谦虚谨慎,待人诚恳,对当时上海的改革开放和人才工作有很多真知灼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要扩大开放,在全国技术领先
  
  劲夫同志早年参加革命就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在华东地区工作,对上海有深厚的感情,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按照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他积极鼓励上海大胆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市政建设,大胆引进人才,促进改革开放。看上海不能只看147平方公里,要看对全国的贡献。
  上海在全国最早生产和销售9英寸黑白电视机,飞跃、金星、凯歌三个品牌的电视机都获得了国家银质奖。当时上海电视机一厂、上无四厂、上无十八厂都引进了彩色电视机流水线,已能生产14英寸-22英寸彩电。通过调研,劲夫同志了解到上海生产的黑白电视机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而彩电仅为1500小时。他对企业的领导讲,关键要提高产品质量,彩电平均无故障时间要达到一万小时。对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劲夫同志讲了三点意见:一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人尽其才,使他们心情舒畅;二要重视技术开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三要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如允许开发费用计入成本,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放开部分价格,授权企业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自行定价。
  他认为,上海有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心灵手巧,在落后的设备上可以生产出先进的产品,要保持和发挥这种技术优势。
  他说,我看到一些宾馆的设备全是进口的,东西是好,但全是外国生产的,心里凉了半截。这次住上海宾馆,大部分设备是国产的,虽然有的质量还比不上进口产品,但我很高兴。宾馆设备、高级公寓的内部设施,例如全套卫生洁具、工艺品、灯具、高级家具,要立足国内生产。有些东西如铝合金窗、高档的塑料件、茶色玻璃,目前国内还不过关,可以从国外买一些,但也要逐步实现国产。在这方面,上海可以带个头。
  
  软硬结合,技贸结合,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
  
  在引进技术、引进设备的同时,要大力引进人才,通过市场换技术,提高我们自己的科研和技术水平,这是劲夫同志一贯坚持的观点,也是他和大家探讨最多的问题。
  当时中央决定用30亿元进口家用电器,回笼资金。有的同志主张买整机,因为整机相对便宜。劲夫同志不同意这一意见,他主张进口一些我们自己不能生产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整机,这样有利于我们自己发展家电工业。为此,他明确提出“以硬件进口为筹码,软硬结合,技贸结合。”
  当时,我国每年要进口钢材,劲夫同志提出,这是引进先进技术、引进人才改造钢铁行业的“大筹码”。他说,现在国际上钢铁行业不景气,美国钢铁开工率不足50%,仅7000万吨;欧洲和日本的钢铁厂开工率也只有60%至70%。我国每年进口1000万吨钢材,用好这筹码,引进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国内钢铁工业的水平,还可以带动其他产品的出口。这个指导思想,在宝钢二期建设引进国外设备的方案选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是通过市场换技术,我们当时多花了一点钱,但引进了全套的钢铁设备生产技术,为日后我国钢铁工业的腾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上海的工业技术改造刚刚起步,劲夫同志在询问了各行业技术改造的情况后指示:技术引进要有规划,要在研究技术政策和装备政策的基础上,对各个行业作出规划,提交市政府讨论。他说,“六五”后三年,国家要用10亿美元引进862项技术,这一措施将使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一个大台阶。引进要软硬结合,购买设备的同时要引进技术,引进技术的同时要引进人才。当时上海“三合一”(懂外贸,懂技术,懂外语)的人才太少,只有采取“专家考察在前,商务谈判在后,高级代表团最后拍板成交”的办法。劲夫同志说,在我们人才不足时可采取这种办法,但一定要抓紧培养人才。
  为了“知己知彼”,劲夫同志还详细分析了各国对技术转让的态度。他说,对待技术转让,各国态度不一样,西欧、北欧国家比日本、美国开明;企业大小不同,对技术转让的态度也不同;企业开工满负荷的与开工不足的对技术转让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要研究这些特点,就可以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劲夫同志对于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肯花大价钱,但对于其他的项目却是精打细算。上海仪表局为了提高电视机生产水平,准备投资4040万美元引进彩电流水线,劲夫同志积极支持。仪表局领导提出要建5万平方米厂房,劲夫同志不赞成。他说,引进流水线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这笔钱应该花;引进技术,可以改造老厂,没有必要征用土地建新的厂房,不该花的钱不要花。
  对上海的工业生产,他作了细致的分析,对汽车、冶金、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逐个进行研究,讲了很多意见。
  对于汽车工业,他说,上海有好的工业基础,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引进技术比其他省市有优势。大众汽车公司为什么愿意和上海联合?因为上海有汽车生产的基础,没有现代化设备,用榔头敲就可以敲出“上海牌”汽车,有了懂技术的专业队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引进技术后,提高就很快。1983年上汽组装了600辆桑塔纳轿车, 1984年又组装2200辆,质量都不错,大众公司于是认定上汽是他们很好的合作伙伴。劲夫同志认为,第一步进口元器件,进行组装,可以从中学到技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对于建设我们自己的技术队伍,培养自己的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指出,汽车工业是综合性的工业,引进桑塔纳,可以带动几百个工厂生产水平的提高。许多新技术和新观念,如喷涂技术、焊接技术在汽车工艺上的应用,采用非金属材料使整车减轻重量、降低油耗等,也会在国内采用和推广。桑塔纳合资项目一定要办成,先定年产2万辆,以后再增加;汽车发动机先定生产10万台的规划,其中8万台出口返销。他强调要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如果不重视消化吸收,就会重复引进。要请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的老师参加。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是引进费用的五倍。零部件一开始可以进口,但不能到此为止,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零部件国产化。零部件的国产化,要吸收兄弟省市的企业参加,鼓励横向联合,共同攻关。
  劲夫同志很赞赏上海与英国皮尔金顿合资建设年产650万标箱的浮法玻璃厂,认为是我国建材工业的大突破。他还要上海抓紧建设金山石油化工总厂;造船工业方面要重视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这样,钢铁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造船工业等在上海形成几个大的支柱产业,再加上建筑业、纺织工业、轻工业通过合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上海就有希望。
  他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人才,对全国的贡献大,但上海财政困难,欠账多,能对上海照顾的,要多照顾一些。为此,中国银行借给上海十亿美元,十五年后收回,十五年里上海周转使用这笔资金,进行市政建设和工业技术改造,对上海八九十年代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要发展上海,一定要发挥人才的作用
  
  对于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国外智力,劲夫同志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提出明确的要求。他在上海专门召开了人才引进工作座谈会,检查上海传达贯彻中央关于人才引进工作文件的情况,了解有关经验和存在问题,每到一个单位,也都要了解人才引进工作。劲夫同志说,中央引进人才的日常工作是他分管的;引进人才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临时任务,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亲自抓这件事;上海一定要重视这一工作,要有领导分管,要有人专门抓。
  上海1979年-1984年回国定居的华裔专家有13人。他们反映:回国后,国内生活不适应,工作条件差,科研的后勤保障跟不上,实验设备的零部件买不到,要自己动手做;办事环节多,工作效率低,复印一个资料还要办手续。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专家希望能有80平方米的住房,但单位只能给他30平方米;另一位专家带了几个研究生,希望有5间实验室,但单位只能解决3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劲夫同志认为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认识问题。有的领导同志对引进国外智力认识还不够,要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中央30号文件,要开动员会,要用实例教育大家。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该批评的要批评,要讲清道理。
  他反复向大家宣传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性。如上海有一个企业,聘请了一组专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使生产水平有明显提高,如果引进全套设备,要花一亿六千万美元,而聘请专家只用了105万美元。劲夫同志对此十分赞赏,他说,这符合中国的国情,既节省了投资,又培养了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他把这个企业作为引进国外智力的典型例子,积极宣传。
  在专家生活待遇方面,劲夫同志认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认真研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二要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外国专家的待遇要比我们高,这个道理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是主人,主人要有主人翁的态度和气量,主人和客人应该有区别,对客人应该照顾好一些,这是中国的传统。他要求上海认真研究如何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设一批高级公寓,专门解决回国定居的高层次人才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住房问题,伙食问题,保姆问题,都要考虑到,要给他们创造研究学问的条件。有的专家在国内定居了,但有亲戚仍在国外,每年要给他们换一些外汇,以便他们汇出国外。专家回国定居,有的要带汽车进来,关税怎么办?这些问题,例如待遇、职称、免税、外汇兑换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国务院正在研究,有十几个文件正在起草征求意见中。上海不要等,有些事情可以先做起来。他说,中国赴美留学已有18000人,回来的只有7000人,美国还有15万华裔华侨专业人才,分布在很多部门和学科,有的还在重要岗位上。在美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中,三分之一的人有中国血统。我们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吸引他们为四化建设服务,对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将会起很好的作用。
  劲夫同志说,引进国外智力,重点要做好国外华侨华裔的工作。华侨华裔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爱乡的愿望很强烈,有心报国,我们要重视他们,使他们报国有门。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外有几百位校友,有的在学术上很有成就。这些都要建立档案资料。要通过科技协会、校友会、欧美同学会广泛地做工作。要引进人才就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首先落实国内知识分子政策,才有条件引进国外人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改进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协会”有六七百人,其中有一百多人回国了。现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认真研究五十年代回国的一批专家的待遇问题,不要形成“早回国的不如迟回国的,迟回国的不如不回国的。”
  他要求,要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拨乱反正,全面落实政策。为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旧金山有一个美籍华人,多年不敢回来。因为他有2个兄弟在浙江余杭,五十年代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和地主。落实政策后,先把历史反革命问题解决了。后来,对“地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复查,按全家人口平均计算土地面积,他的兄弟不能算是地主成分,摘了帽。家里写信告诉这个美籍华人,他立即回国来看,十分感激政府,表示自己爱乡、爱祖先、爱祖国,今后要为家乡的发展出力。
  张劲夫要求对专家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心,不要求全责备。他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上海科学院的张香桐在细胞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在国外有很多朋友,很有名望。他到瑞典讲学,国王都要接见他。张香桐对科研要求很严格,谁动了他的试剂,就要发脾气,有的同志于是对他有意见。我就批评那些同志,为张香桐说话。“文化大革命”中,为这些事,两人还一起挨了批斗。做专家工作,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专家多想一想,从客观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要让回国的专家有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些专家在国外长期养成一些生活习惯,希望晚上有娱乐场所,我们应该让他们有小的自由。
  1983年,除了回国定居外,上海共引进人才140批,392人次,多数是短期来交流讲学的。劲夫同志认为,短期为好,不一定要长期定居。短期来华,专家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都不变,能常来常往,无后顾之忧,也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发挥作用更容易。他要求上海做好到2000年人才引进的预测工作,要根据发展关键科学技术的需要,作出人才规划。要分析目前科研和生产的情况,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看准一个立即着手引进一个。每年都要有进度要求,有行动计划。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上海1600万市民的贡献分不开,和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分不开,也和张劲夫同志这样的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分不开。20年后重温劲夫同志关于注重科研、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多次讲话,可以发现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以此文记之。
  (作者:上海市政府原秘书长、浙江省原省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全国政协常委)
其他文献
1月22日,省生态环境厅在广州召开2019年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总结2018年工作进展,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
在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紧锣密鼓地筹办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人事局局长王敏,大会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市人事局
在壮族地区流传着一些黄巢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壮族民众展开联想和想象,传达他们的历史记忆,抒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达他们关于黄巢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认识。壮
自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对“立三路线”进行了持续的批判和斗争。作为当事人之一,瞿秋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漩涡。对“立三路线”的批判运动,到1931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达到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是一种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