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主动对接新形势,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国际交流,有效解决医学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促进医学各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国际交流
教育国际化是社会经济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和大国地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大学令人振奋的新领域,我国大学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近年来医学教育不断改革,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医药卫生行业的要求,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几点思考。
一、积极培养协调发展、求实创新的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研究生教育。要占领人才高地,就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大力培养德才兼备、求实创新的人才。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我们所讲的“素質教育”,与西方所讲的“general education”在实质上是等同的。“general education”在台湾和香港地区译作“通识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普及通识教育的历史较久,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高校要建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始终,注意校园文化的培育,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把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学识渊博、通情达理、胸怀宽广和拥有高雅教养的人。教师要转换角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合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并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数在7%~8%。这说明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欠缺,知识结构欠合理,专业面较窄,在创造性思维、沟通交流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增加人文关怀,有助于扭转我国医学研究生通识教育不足的局面,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二,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动态性更为明显,知识的更新更为迅速。一个理工科本科生在校四年所学的知识,走上社会后有一半已经过时;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不至于落伍。教学应注重纵宽和深度两个方向同时拓展,促进专业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结合前沿动态的内容、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培养独到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引导并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第三,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培训是一种常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形式灵活,既可以让人员尽快适应本职工作,又便于传授最新的知识,推广最新的技术。高校必须探寻人才培训的新型组织模式,使人才培训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比如加强对科研型医学研究生基本实验技术操作和大型仪器使用的培训,增加对临床型医学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的培训。高校可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等考核评估方式,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措施。
二、充分利用资源,提升综合素质
第一,重视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现代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各国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更为便捷,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可以便捷地进行合作沟通,研究解决共同面对的难题;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有力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公开课、慕课、社交平台等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新渠道。医学研究生应充分掌握PubMed、Endnote、SPSS、Photoshop等多种软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
第二,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教育鉴定以及质量认证制度。随着教育国际化领域的扩展,推动学分和学历的相互承认、国际认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高校可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和质量认证制度,保留研究生学籍,引导学生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并将学分计入学业成绩,促进学校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请国外专家、学者、学生前来交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展医学合作研究等,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比如我校研究生海外研修资助办法,就是学校鼓励研究生到海外知名高校一流学科进行研修,师从国际名师,接近学科前沿,扩展学术视野,提升国际素养,增强创新能力。另外,建立和完善以研究生导师资助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资助体系,促进我校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学校拨款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用于资助全日制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包括一次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费。
第三,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善于识才,大胆用才,优化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研究生大多数思想成熟、独立性强,医学研究生往往有其独特、缜密的逻辑思维。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选拔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合作研究、组织管理和国际交流的能力;通过举办国际文献阅读研究生论坛,培养研究生演讲、辩论和系统思维能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其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对世界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应主动对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探索和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茜,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2]陈怡,孙文远.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
[3]羌建峰,葛明,彭亮亮,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工作探索[J].广西教育,2016(11).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国际交流
教育国际化是社会经济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和大国地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大学令人振奋的新领域,我国大学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近年来医学教育不断改革,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医药卫生行业的要求,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几点思考。
一、积极培养协调发展、求实创新的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研究生教育。要占领人才高地,就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大力培养德才兼备、求实创新的人才。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我们所讲的“素質教育”,与西方所讲的“general education”在实质上是等同的。“general education”在台湾和香港地区译作“通识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普及通识教育的历史较久,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高校要建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始终,注意校园文化的培育,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把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学识渊博、通情达理、胸怀宽广和拥有高雅教养的人。教师要转换角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合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并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数在7%~8%。这说明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欠缺,知识结构欠合理,专业面较窄,在创造性思维、沟通交流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增加人文关怀,有助于扭转我国医学研究生通识教育不足的局面,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二,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动态性更为明显,知识的更新更为迅速。一个理工科本科生在校四年所学的知识,走上社会后有一半已经过时;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不至于落伍。教学应注重纵宽和深度两个方向同时拓展,促进专业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结合前沿动态的内容、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培养独到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引导并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第三,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培训是一种常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形式灵活,既可以让人员尽快适应本职工作,又便于传授最新的知识,推广最新的技术。高校必须探寻人才培训的新型组织模式,使人才培训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比如加强对科研型医学研究生基本实验技术操作和大型仪器使用的培训,增加对临床型医学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的培训。高校可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等考核评估方式,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措施。
二、充分利用资源,提升综合素质
第一,重视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现代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各国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更为便捷,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可以便捷地进行合作沟通,研究解决共同面对的难题;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有力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公开课、慕课、社交平台等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新渠道。医学研究生应充分掌握PubMed、Endnote、SPSS、Photoshop等多种软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
第二,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教育鉴定以及质量认证制度。随着教育国际化领域的扩展,推动学分和学历的相互承认、国际认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高校可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和质量认证制度,保留研究生学籍,引导学生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并将学分计入学业成绩,促进学校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请国外专家、学者、学生前来交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展医学合作研究等,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比如我校研究生海外研修资助办法,就是学校鼓励研究生到海外知名高校一流学科进行研修,师从国际名师,接近学科前沿,扩展学术视野,提升国际素养,增强创新能力。另外,建立和完善以研究生导师资助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资助体系,促进我校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学校拨款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用于资助全日制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包括一次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费。
第三,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善于识才,大胆用才,优化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研究生大多数思想成熟、独立性强,医学研究生往往有其独特、缜密的逻辑思维。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选拔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合作研究、组织管理和国际交流的能力;通过举办国际文献阅读研究生论坛,培养研究生演讲、辩论和系统思维能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其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对世界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应主动对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探索和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茜,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2]陈怡,孙文远.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
[3]羌建峰,葛明,彭亮亮,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工作探索[J].广西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