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学界和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问题,高等教育具有产业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等特征。在高等教育产业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能被抹殺。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仅可以弥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缺陷,加快高校自主办学、实现自治的进程,还有助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科研机构企业化、利用基础设施造福社会等都是高校有选择地实现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业化 公共产品 公益性 非盈利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学界和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即高等教育产业化论、高等教育非产业化论和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论[1]。基于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们观点各异。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以盈利为办学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混淆了学校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必将带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就属于私人物品,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的。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不是私人物品,而是准公共产品。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作为一种福利性的事业单位进行运作,在很多方面带有供给制的痕迹。就产品性质而言,教育不仅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还具有私人产品性质。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混合产品。正是教育的混合产品性质使得人们在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看法。[2]
1.教育的产业性
从传统产业分类看,教育可看作是一种产业;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教育更应被视为一种产业。把教育作为产业肯定了教育在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但教育不同于第一、二产业,它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不能像工、农业那样实行产业化,只能将旧体制下的某些部分实行产业化,如后勤保障与服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而教育的主体,即教育教学过程等不能产业化,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是第三产业,这就证明了教育的产业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应对当前教育产业化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2.非盈利性不代表不盈利
教育产业主要是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资本积累以及技术与知识资本积累。[3]技术与知识资本主要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来获得,它具有直接的生产性与经济价值。公共事业的非营利性并不代表其不能收取一丝一毫的费用,毕竟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着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两种情况。收取一定费用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发展,还能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虽然办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学校不能不赢利,学校至少应有负责日常开支和保证发展所需的经费。高校需要资金以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福利,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和谐统一。
3.产业化不能抹杀教育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既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又有公共性。一个人享有了某种服务后,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甚至排除了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因此,高等教育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将高等教育完全定义为私人物品完全否定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本质,也否定了教育隶属于公共事业单位的基本事实。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表明教育的公共性。近年来,教育、城市公用市场等事业单位都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更为高效、便捷地管理事业单位。在实行产业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开始收取一定费用,公共事业的公益性本质仍未发生改变。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更多的有需要的民众都有机会进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接受教育。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然性
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改善政府治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活力、质量和效率。[4]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历史的一次飞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乃至社会、民生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缺陷
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不少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几乎没有增加。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实行自费生制度,并于1994年起开始实行收费并轨制度,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依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财政补贴加个人成本补偿的模式无法根本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资金紧张的窘况。而在产业化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将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我国存在着非常可观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2.加快高校自主自治的进程
高等学校通过密切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本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由政府集中控制的纵向约束转为以市场为主的横向约束。由此,高等学校将成为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运行结果更为关心。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着力加强高等学校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最基本的目标是使高等教育超越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产业系统。
3.促进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教育产业化强调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的变化,自动调整内部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5]如果教育不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不主动调整其内部的层次、专业结构,不但会造成政府教育投资的浪费,而且难以赢得社会投资。这样,教育就会出现生存危机,被置于产业化的被动境地,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办学条件的市场化决定了教育应该产业化,这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要符合市场规律,不但要努力收回成本,甚至还要略有盈利,以贮备办学条件更新、改造资金。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帮助高校甩包袱,使高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高,还可以促进高校的长远、健全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趋势,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促使高等教育产业化全面开展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
1.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减轻高校负担
首先,高校产业化应有选择性,而不是完全照搬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若是简单照搬,就完全忽视了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充当决策者、监督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高校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有自主经营权。高校可以坚持实施后勤社会化,帮助高校甩包袱。高校后勤工作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它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二者不可偏颇,对高校后勤双重属性的正确认识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高校后勤市场化乃大势所趋,高校组建的后勤集团可以与市场接轨,既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也可以服务社会,降低管理成本并达到理想化的后勤服务目标。
2.引入产业管理理念以提高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机构被包容在高等学校,实行事业化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在我国科研工作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即让高校科研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化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我们应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成功经验,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与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至于高校校办产业更应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一来,高校与企业、个人投资者合作就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在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产业管理理念可以改变高校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但必须强调的是,高校的产业化不应盲目,应结合高校和教育的特殊性质进行,不能抹杀教育的公益性本质。
3.有效利用基础设施服务社会造福学校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把教育放在知识经济系统中对教育功能的一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产业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产业,应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对于高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应该加以利用,为高校和社会谋福利。如高校内部的图书馆、游泳池等,可以适当收取一定费用,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现状,也可以满足社会群众对相应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这是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大学不再是以前的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早已成为社会的中心,高校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合作互助的有力工具,高校内的各项设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
经济学界和教育界对高校产业化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经济学界注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等问题,而教育界更注重从培养人的角度研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应是经济学界和教育界观点的和谐统一,即既要通过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又要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二者都应以育人为根本,实现有机地和谐统一,而不能有所偏颇。因此,高等教育产业化应“化”出高效率的办学效益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妥。
参考文献:
[1]段雄春.高等教育产业应“化”在哪里[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1(1):109.
[2]赵扬,宋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9(5):34.
[3]陈光春.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是与非[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85.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业化 公共产品 公益性 非盈利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学界和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即高等教育产业化论、高等教育非产业化论和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论[1]。基于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们观点各异。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以盈利为办学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混淆了学校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必将带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就属于私人物品,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的。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不是私人物品,而是准公共产品。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作为一种福利性的事业单位进行运作,在很多方面带有供给制的痕迹。就产品性质而言,教育不仅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还具有私人产品性质。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混合产品。正是教育的混合产品性质使得人们在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看法。[2]
1.教育的产业性
从传统产业分类看,教育可看作是一种产业;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教育更应被视为一种产业。把教育作为产业肯定了教育在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但教育不同于第一、二产业,它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不能像工、农业那样实行产业化,只能将旧体制下的某些部分实行产业化,如后勤保障与服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而教育的主体,即教育教学过程等不能产业化,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是第三产业,这就证明了教育的产业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应对当前教育产业化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2.非盈利性不代表不盈利
教育产业主要是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资本积累以及技术与知识资本积累。[3]技术与知识资本主要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来获得,它具有直接的生产性与经济价值。公共事业的非营利性并不代表其不能收取一丝一毫的费用,毕竟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着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两种情况。收取一定费用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发展,还能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虽然办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学校不能不赢利,学校至少应有负责日常开支和保证发展所需的经费。高校需要资金以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福利,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和谐统一。
3.产业化不能抹杀教育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既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又有公共性。一个人享有了某种服务后,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甚至排除了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因此,高等教育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将高等教育完全定义为私人物品完全否定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本质,也否定了教育隶属于公共事业单位的基本事实。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表明教育的公共性。近年来,教育、城市公用市场等事业单位都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更为高效、便捷地管理事业单位。在实行产业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开始收取一定费用,公共事业的公益性本质仍未发生改变。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更多的有需要的民众都有机会进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接受教育。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然性
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改善政府治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活力、质量和效率。[4]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历史的一次飞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乃至社会、民生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缺陷
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不少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几乎没有增加。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实行自费生制度,并于1994年起开始实行收费并轨制度,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依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财政补贴加个人成本补偿的模式无法根本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资金紧张的窘况。而在产业化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将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我国存在着非常可观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2.加快高校自主自治的进程
高等学校通过密切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本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由政府集中控制的纵向约束转为以市场为主的横向约束。由此,高等学校将成为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运行结果更为关心。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着力加强高等学校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最基本的目标是使高等教育超越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产业系统。
3.促进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教育产业化强调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的变化,自动调整内部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5]如果教育不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不主动调整其内部的层次、专业结构,不但会造成政府教育投资的浪费,而且难以赢得社会投资。这样,教育就会出现生存危机,被置于产业化的被动境地,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办学条件的市场化决定了教育应该产业化,这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要符合市场规律,不但要努力收回成本,甚至还要略有盈利,以贮备办学条件更新、改造资金。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帮助高校甩包袱,使高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高,还可以促进高校的长远、健全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趋势,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促使高等教育产业化全面开展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
1.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减轻高校负担
首先,高校产业化应有选择性,而不是完全照搬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若是简单照搬,就完全忽视了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充当决策者、监督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高校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有自主经营权。高校可以坚持实施后勤社会化,帮助高校甩包袱。高校后勤工作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它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二者不可偏颇,对高校后勤双重属性的正确认识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高校后勤市场化乃大势所趋,高校组建的后勤集团可以与市场接轨,既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也可以服务社会,降低管理成本并达到理想化的后勤服务目标。
2.引入产业管理理念以提高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机构被包容在高等学校,实行事业化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在我国科研工作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即让高校科研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化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我们应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成功经验,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与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至于高校校办产业更应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一来,高校与企业、个人投资者合作就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在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产业管理理念可以改变高校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但必须强调的是,高校的产业化不应盲目,应结合高校和教育的特殊性质进行,不能抹杀教育的公益性本质。
3.有效利用基础设施服务社会造福学校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把教育放在知识经济系统中对教育功能的一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产业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产业,应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对于高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应该加以利用,为高校和社会谋福利。如高校内部的图书馆、游泳池等,可以适当收取一定费用,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现状,也可以满足社会群众对相应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这是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大学不再是以前的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早已成为社会的中心,高校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合作互助的有力工具,高校内的各项设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
经济学界和教育界对高校产业化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经济学界注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等问题,而教育界更注重从培养人的角度研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应是经济学界和教育界观点的和谐统一,即既要通过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又要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二者都应以育人为根本,实现有机地和谐统一,而不能有所偏颇。因此,高等教育产业化应“化”出高效率的办学效益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妥。
参考文献:
[1]段雄春.高等教育产业应“化”在哪里[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1(1):109.
[2]赵扬,宋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9(5):34.
[3]陈光春.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是与非[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