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部关于老年人养老题材的电视剧《老有所依》热播于各大卫视,收视率一路飘红。故事围绕两个家庭4个老人的晚年生活而展开。贴近生活的剧情以及直面养老困局所引发的话题,使得这部电视剧在开播之初,就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两个年轻人要负担4位老人的养老,已经成为“80后”必须面对的困局,剧中的老人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想通过投资理财的方式,为自己赚取养老金,却不想一步步踏入骗局,最后竟然赔光一生的积蓄。
在《老有所依》这部电视剧中,观众除了看到“80后”所要面对的养老困局,更应该看到老年人理财的风险。老年人理财的资金大部分都是退休工资以及过去的存款,这要求老年人在投资理财领域要十分小心,因为一旦投资不慎,有可能将一生的积蓄付之东流,因而最为重视的就是风险。围绕《老有所依》中几位老人投资失败的例子,笔者归纳出几点理财误区。规避老年人的理财误区,也是谨防陷阱的妙计良方。
误区一 怕被阻止,瞒着子女做投资
支招: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的辨别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耳根子软”——随心允诺;“白内障”——完全无视风险,随意签字,确认购买高风险产品;“健忘症”——容易忘记银行密码或随便将密码告诉一旁的人等。因此,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时,最好有子女陪同购买,以增强家庭联合抗风险的能力。另外,购买理财产品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不要随意相信各种传言,甚至所谓的“场外交易”,尤其不要把钱直接汇入陌生的账户。
在《老有所依》中,女主人公的父亲轻信他人的建议,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及抵押房产的贷款,为自己和父亲购买了两套某公司开发的老年公寓项目。为了减少女儿的负担,他偷偷地将钱交给开发商,岂料这竟是一场骗局,开发商拿着他们的钱逃跑了。毕生积蓄付之东流,却还要偿还抵押房子的高额贷款,走投无路的他最后还是要投靠女儿,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像这位父亲的老年人并不少,很多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时,都瞒着自己的子女。其实,相较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接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议,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误区二 过于激进,追求收益率
支招:其实老年人投资理财,掌握4个字很重要——力求稳健。多数老年人不再有固定的新增收入,而且需要应付日常生活及保健医疗等开支,费用支出会逐年增加。中老年人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强,因此进行投资理财时,应优先考虑本金的安全,在能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再去追求更高的收益。可以以银行定期收益为标尺,当理财产品收益远高于定期收益时,就应警惕起来,不要相信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老年人投资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理财的思路过于保守,仅认可定期存款和国债,对于理财产品、基金等则通通排斥,等于放弃了使本金增值的机会。另一类则过于激进,一味地追求收益率,而不考虑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和风险等级,忽略了投资理财最根本的安全性。
在《老有所依》中,有一位老太太,儿子女儿的条件都不错,但因她退休前是国家干部,习惯了指挥和领导别人的日子,退休后的生活让她感到落差太大。为了证明自己还有能力,在别人用高收益忽悠她购买昂贵的保健品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每月的养老金,全部购买该保健品。第一次对方承诺,花20 0 0元购买保健品,第二个星期返还4000元。尝到甜头的老太太轻信对方,第二次则拿出了6000元继续购买。正当她在期待下个星期对方承诺返还的120 0 0元时,得知对方已经被警方查获。该保健品并不符合国家规格,老板及销售人员全部“跑路”,老太太高收益的梦一夜之间破碎。
误区三 盲目跟风,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支招:理财产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欲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需要对自己的家庭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所了解,切忌偏听偏信高收益的产品或盲目跟风,应选择自己熟悉的市面上常见的产品进行投资。中老年人在做投资决策时,一定要注意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比如购买理财产品,可以选择保本型的产品,买得更安心。购买保险产品,可选择期限相对较短且资金领取方式更为灵活的万能险,它一般有最低保底收益,可以满足自己稳中求胜的要求。
很多老年人在选择储备养老金时往往很盲从,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而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此类现象在《老有所依》的剧中也曾出现。几位老太太在某品牌的展销会上,为了蝇头小利,也为了不甘人后的“面子问题”,争相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来购买价格高昂的产品,每个人心里都打着“投入多、收益多”的小算盘,最后骗局被识破,都落得一场空。这区区的几千元钱,对于某些人来说,最多是自己一个月的养老金,而对于那几位本身就没有多少积蓄的老太太而言,这损失的可能是几年的积蓄。虽然这场骗局过后并没有人得利,但也警示着人们,在投资前不要盲目跟风,首先要了解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合理安排养老积蓄,不要最后落得悔恨无限。
老年人投资组合,最为流行的有“三四三”模式。也就是30%投资股票基金高风险产品,40%投资储蓄国债,其余30%用于应急储蓄。“一百减年龄”的原则也可以作为老年人投资理财的指导,即用(100--年龄)×100%作为风险投资的最大比例。按照这个方式,结合自身的存款去合理支配,才是老年人投资理财最合理的方式。
在《老有所依》这部电视剧中,观众除了看到“80后”所要面对的养老困局,更应该看到老年人理财的风险。老年人理财的资金大部分都是退休工资以及过去的存款,这要求老年人在投资理财领域要十分小心,因为一旦投资不慎,有可能将一生的积蓄付之东流,因而最为重视的就是风险。围绕《老有所依》中几位老人投资失败的例子,笔者归纳出几点理财误区。规避老年人的理财误区,也是谨防陷阱的妙计良方。
误区一 怕被阻止,瞒着子女做投资
支招: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的辨别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耳根子软”——随心允诺;“白内障”——完全无视风险,随意签字,确认购买高风险产品;“健忘症”——容易忘记银行密码或随便将密码告诉一旁的人等。因此,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时,最好有子女陪同购买,以增强家庭联合抗风险的能力。另外,购买理财产品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不要随意相信各种传言,甚至所谓的“场外交易”,尤其不要把钱直接汇入陌生的账户。
在《老有所依》中,女主人公的父亲轻信他人的建议,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及抵押房产的贷款,为自己和父亲购买了两套某公司开发的老年公寓项目。为了减少女儿的负担,他偷偷地将钱交给开发商,岂料这竟是一场骗局,开发商拿着他们的钱逃跑了。毕生积蓄付之东流,却还要偿还抵押房子的高额贷款,走投无路的他最后还是要投靠女儿,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像这位父亲的老年人并不少,很多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时,都瞒着自己的子女。其实,相较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接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议,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误区二 过于激进,追求收益率
支招:其实老年人投资理财,掌握4个字很重要——力求稳健。多数老年人不再有固定的新增收入,而且需要应付日常生活及保健医疗等开支,费用支出会逐年增加。中老年人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强,因此进行投资理财时,应优先考虑本金的安全,在能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再去追求更高的收益。可以以银行定期收益为标尺,当理财产品收益远高于定期收益时,就应警惕起来,不要相信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老年人投资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理财的思路过于保守,仅认可定期存款和国债,对于理财产品、基金等则通通排斥,等于放弃了使本金增值的机会。另一类则过于激进,一味地追求收益率,而不考虑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和风险等级,忽略了投资理财最根本的安全性。
在《老有所依》中,有一位老太太,儿子女儿的条件都不错,但因她退休前是国家干部,习惯了指挥和领导别人的日子,退休后的生活让她感到落差太大。为了证明自己还有能力,在别人用高收益忽悠她购买昂贵的保健品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每月的养老金,全部购买该保健品。第一次对方承诺,花20 0 0元购买保健品,第二个星期返还4000元。尝到甜头的老太太轻信对方,第二次则拿出了6000元继续购买。正当她在期待下个星期对方承诺返还的120 0 0元时,得知对方已经被警方查获。该保健品并不符合国家规格,老板及销售人员全部“跑路”,老太太高收益的梦一夜之间破碎。
误区三 盲目跟风,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支招:理财产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欲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需要对自己的家庭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所了解,切忌偏听偏信高收益的产品或盲目跟风,应选择自己熟悉的市面上常见的产品进行投资。中老年人在做投资决策时,一定要注意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比如购买理财产品,可以选择保本型的产品,买得更安心。购买保险产品,可选择期限相对较短且资金领取方式更为灵活的万能险,它一般有最低保底收益,可以满足自己稳中求胜的要求。
很多老年人在选择储备养老金时往往很盲从,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而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此类现象在《老有所依》的剧中也曾出现。几位老太太在某品牌的展销会上,为了蝇头小利,也为了不甘人后的“面子问题”,争相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来购买价格高昂的产品,每个人心里都打着“投入多、收益多”的小算盘,最后骗局被识破,都落得一场空。这区区的几千元钱,对于某些人来说,最多是自己一个月的养老金,而对于那几位本身就没有多少积蓄的老太太而言,这损失的可能是几年的积蓄。虽然这场骗局过后并没有人得利,但也警示着人们,在投资前不要盲目跟风,首先要了解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合理安排养老积蓄,不要最后落得悔恨无限。
老年人投资组合,最为流行的有“三四三”模式。也就是30%投资股票基金高风险产品,40%投资储蓄国债,其余30%用于应急储蓄。“一百减年龄”的原则也可以作为老年人投资理财的指导,即用(100--年龄)×100%作为风险投资的最大比例。按照这个方式,结合自身的存款去合理支配,才是老年人投资理财最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