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上读书会、社区问答、直播、付费课程、产品订阅……近年来,内容付费成为众多互联网平台甚至自媒体变现的重要方式。用户知识获取渠道更多样、个性化需求被更多满足的同时,产品内容低俗同质化、产品宣传虚假夸张化的现象也不容忽视。相关数据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仅有三成用户表示体验满意。
然而,为知识信息买单的同时,也存在不小的风险。比如,当用户发现课程“注水”、不符合预期时,却往往找不到退课、退款渠道。退费难,已成为消费者购买付费产品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网课退货遇“拦路虎”
“100节太极拳精品课程,从初级到中级教你如何强身健体。”不久前,青岛62岁的王先生刚退休不久,在某健身APP上,花80元购买了一款在线讲座型打包课程。据了解,该课程由多名专家联合开设,用户没赶上直播还可以看后期录像,课程使用无限期。
“看上去性价比挺高,宣传的说是名家授课,包学包会,但实际听过几堂课后,不是想象那样,教的很快老年人跟不上节奏,想退货时却退款‘无门’。”他向记者吐槽,“压根找不到退款按钮,售后服务更是不见踪影。”再次查看购买须知,才发现了“一经订阅成功,概不退款”的说明。“所谓试听体验也就3分钟,怎么听得出课程好坏?钱花得值不值,难道只能凭运气?”王先生对此相当不满,“以后不会轻易相信网上授课,知识付费缺乏监管。”
济南市民赵女士最近也碰到了同样的烦心事。赵女士前段时间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但是如何营销成了难题。“因此我购买了一款微信公众号营销APP,花了199元。但是听了三节课下来,没任何效果,感觉老师就是忽悠,所以我想申请退款,却被告知不能退。” 赵女士大呼自己上当了。“我觉得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加强对付费平台的监管力度。比如,如果用户对某项知识付费内容的差评率比较高,监管部门即可要求平台给用户退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过知识付费的消费者中,不仅中老年用户都表示不满意,很多年轻人也表示退款难度有点大。
正在济南找工作的大学生小刘也被网课退款问题困扰。“想试试互联网运营工作,因为没有专门学习过,就在微信公号‘校招日历’上报名参与培训课程。”他告诉记者,这个由创业者主讲的课程已服务近万人,且承诺用户完成21天的学习任务,就能拿回199元押金。当小刘发现课程设置和作业分配不合理时想退款,却被告知必须完成全部打卡任务。“恰恰是因为课程质量问题不想继续,感觉陷入了怪圈。”小刘无奈地说。记者发现,与该训练营相关的热销课程均有6—18分钟的免费试看,但大多只涉及讲师自我介绍、课程目标、教学理念等信息。
“网上的知识付费平台课程,并非都是优质的。”不少网友反映,能从试听课程中获取的信息并不多,主要还是根据课程文字介绍来判断,授课人专业一点、名气大一点、购买人数多一点、评价好一点,购买意愿就强一点;课程花费大多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买到假冒伪劣课程根本无法退款往往只能认倒霉。
“霸王条款”隐藏其中
记者在“在行一点”APP里随机查看20种付费课程看到,购买须知里都写有“一经报名不予退款”的说明,但其位置特别不显眼,用户需要翻阅冗长的课程介绍之后仔细看才能看到这行特别的小字。
其实不少内容付费平台都有着类似的条款。在“得到”APP中,记者随机查看一些付费课程,其中的订阅须知中都写有“一经订阅成功概不退款”。豆瓣的内容付费栏目“豆瓣时间”也有同样的规定。
在消费者早已习惯了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的今天,不少人开始质疑,内容付费平台此种行为,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线下的培训机构,按课时购买相应课程后,如果对讲师授课不满意,还可以退掉还未使用的课时。同样购买的都是“知识”,为什么内容付费平台却不支持退款?
济南市民崔先生说:“我去年买过某网校APP上的‘英语口语外教一对一’课程,外教全程基本对着PPT照本宣科,内容质量很差,发音也不准确。想退款却找不到退款路径,后来在一片购买说明中发现有一行小字,‘一经购买无正当理由不予退款’,我多次与客服沟通过,申请好几天后才有人电话回复,主要意图是说服我别退课退款,客服认为的退款理由不正当,最后还是没给退款,虽说上百元也不是很多,可是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上当受骗也只能自己认了。”
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以后在网上购买付费课程还是要睁大眼睛,遇到不予退款的课程还是要小心购买或者直接不购买,风险很大,因为网上授课大多沒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好。”
记者调查了解到,其实也不是所有平台都不退款。记者了解到,部分平台已经尝试推出退款服务,以期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比如,去年4月,知乎Live就推出了“7天无理由退款”功能,成为国内首家支持知识退款的内容付费平台。只要用户收听的语音数量未超过15条,可在Live结束后的7天内申请退款,如果用户购买时Live已经结束,可以在购买后的7天内申请退款。
另外,“新世相读书会”也组建了40人服务团队,在APP、服务号和用户社群内提供充分的用户沟通渠道;“水滴阅读”“元气读书”等新产品也加入了“开课7天内无理由退款”等机制;喜马拉雅平台规定,用户购买后7天内且收听声音数与下载声音数之和不超过2条,也可以申请退款;在番茄英语平台,记者同样发现其购买说明中标注,用户可以在开课后3天内无理由全额退款。
“变相牟利”何时休
对于用户提出的内容付费不能退费的事情,记者咨询了相关业内人士。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是有些内容付费平台滥用了规则制定权,通过不合法的格式条款变相牟利。比如,提出“本专栏为虚拟服务内容”的说法,将内容付费产品定义为“服务”,避开“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定,或采用不显著的、隐晦的方式说明“概不退款”,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付费的网络课程,消费者若没有产生使用行为就应该允许申请退款,比如购买后没有点击、注销账户,没有观看内容等。对于没有试听体验的课程,用户购买时要更加谨慎。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表示,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有四种商品除外——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报纸、期刊。新消法还规定,除这四类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在线内容付费产品是一种新型数字化商品。消法中列出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主要指一旦使用就影响二次售卖的商品,不退款可以理解,但目前多数付费课程持续时间较长,消费者在接收商品前,由于消息不对称无法真实了解商品情况,卖家理应给予消费者一定时间内的“后悔权”。针对用户遇到的各种情况,陈音江认为,消费者在未开课前申请退款,不会对商家造成损失,更不会影响商家二次销售,商家应该给予消费者退款的权利。
然而,为知识信息买单的同时,也存在不小的风险。比如,当用户发现课程“注水”、不符合预期时,却往往找不到退课、退款渠道。退费难,已成为消费者购买付费产品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网课退货遇“拦路虎”
“100节太极拳精品课程,从初级到中级教你如何强身健体。”不久前,青岛62岁的王先生刚退休不久,在某健身APP上,花80元购买了一款在线讲座型打包课程。据了解,该课程由多名专家联合开设,用户没赶上直播还可以看后期录像,课程使用无限期。
“看上去性价比挺高,宣传的说是名家授课,包学包会,但实际听过几堂课后,不是想象那样,教的很快老年人跟不上节奏,想退货时却退款‘无门’。”他向记者吐槽,“压根找不到退款按钮,售后服务更是不见踪影。”再次查看购买须知,才发现了“一经订阅成功,概不退款”的说明。“所谓试听体验也就3分钟,怎么听得出课程好坏?钱花得值不值,难道只能凭运气?”王先生对此相当不满,“以后不会轻易相信网上授课,知识付费缺乏监管。”
济南市民赵女士最近也碰到了同样的烦心事。赵女士前段时间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但是如何营销成了难题。“因此我购买了一款微信公众号营销APP,花了199元。但是听了三节课下来,没任何效果,感觉老师就是忽悠,所以我想申请退款,却被告知不能退。” 赵女士大呼自己上当了。“我觉得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加强对付费平台的监管力度。比如,如果用户对某项知识付费内容的差评率比较高,监管部门即可要求平台给用户退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过知识付费的消费者中,不仅中老年用户都表示不满意,很多年轻人也表示退款难度有点大。
正在济南找工作的大学生小刘也被网课退款问题困扰。“想试试互联网运营工作,因为没有专门学习过,就在微信公号‘校招日历’上报名参与培训课程。”他告诉记者,这个由创业者主讲的课程已服务近万人,且承诺用户完成21天的学习任务,就能拿回199元押金。当小刘发现课程设置和作业分配不合理时想退款,却被告知必须完成全部打卡任务。“恰恰是因为课程质量问题不想继续,感觉陷入了怪圈。”小刘无奈地说。记者发现,与该训练营相关的热销课程均有6—18分钟的免费试看,但大多只涉及讲师自我介绍、课程目标、教学理念等信息。
“网上的知识付费平台课程,并非都是优质的。”不少网友反映,能从试听课程中获取的信息并不多,主要还是根据课程文字介绍来判断,授课人专业一点、名气大一点、购买人数多一点、评价好一点,购买意愿就强一点;课程花费大多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买到假冒伪劣课程根本无法退款往往只能认倒霉。
“霸王条款”隐藏其中
记者在“在行一点”APP里随机查看20种付费课程看到,购买须知里都写有“一经报名不予退款”的说明,但其位置特别不显眼,用户需要翻阅冗长的课程介绍之后仔细看才能看到这行特别的小字。
其实不少内容付费平台都有着类似的条款。在“得到”APP中,记者随机查看一些付费课程,其中的订阅须知中都写有“一经订阅成功概不退款”。豆瓣的内容付费栏目“豆瓣时间”也有同样的规定。
在消费者早已习惯了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的今天,不少人开始质疑,内容付费平台此种行为,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线下的培训机构,按课时购买相应课程后,如果对讲师授课不满意,还可以退掉还未使用的课时。同样购买的都是“知识”,为什么内容付费平台却不支持退款?
济南市民崔先生说:“我去年买过某网校APP上的‘英语口语外教一对一’课程,外教全程基本对着PPT照本宣科,内容质量很差,发音也不准确。想退款却找不到退款路径,后来在一片购买说明中发现有一行小字,‘一经购买无正当理由不予退款’,我多次与客服沟通过,申请好几天后才有人电话回复,主要意图是说服我别退课退款,客服认为的退款理由不正当,最后还是没给退款,虽说上百元也不是很多,可是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上当受骗也只能自己认了。”
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以后在网上购买付费课程还是要睁大眼睛,遇到不予退款的课程还是要小心购买或者直接不购买,风险很大,因为网上授课大多沒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好。”
记者调查了解到,其实也不是所有平台都不退款。记者了解到,部分平台已经尝试推出退款服务,以期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比如,去年4月,知乎Live就推出了“7天无理由退款”功能,成为国内首家支持知识退款的内容付费平台。只要用户收听的语音数量未超过15条,可在Live结束后的7天内申请退款,如果用户购买时Live已经结束,可以在购买后的7天内申请退款。
另外,“新世相读书会”也组建了40人服务团队,在APP、服务号和用户社群内提供充分的用户沟通渠道;“水滴阅读”“元气读书”等新产品也加入了“开课7天内无理由退款”等机制;喜马拉雅平台规定,用户购买后7天内且收听声音数与下载声音数之和不超过2条,也可以申请退款;在番茄英语平台,记者同样发现其购买说明中标注,用户可以在开课后3天内无理由全额退款。
“变相牟利”何时休
对于用户提出的内容付费不能退费的事情,记者咨询了相关业内人士。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是有些内容付费平台滥用了规则制定权,通过不合法的格式条款变相牟利。比如,提出“本专栏为虚拟服务内容”的说法,将内容付费产品定义为“服务”,避开“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定,或采用不显著的、隐晦的方式说明“概不退款”,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付费的网络课程,消费者若没有产生使用行为就应该允许申请退款,比如购买后没有点击、注销账户,没有观看内容等。对于没有试听体验的课程,用户购买时要更加谨慎。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表示,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有四种商品除外——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报纸、期刊。新消法还规定,除这四类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在线内容付费产品是一种新型数字化商品。消法中列出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主要指一旦使用就影响二次售卖的商品,不退款可以理解,但目前多数付费课程持续时间较长,消费者在接收商品前,由于消息不对称无法真实了解商品情况,卖家理应给予消费者一定时间内的“后悔权”。针对用户遇到的各种情况,陈音江认为,消费者在未开课前申请退款,不会对商家造成损失,更不会影响商家二次销售,商家应该给予消费者退款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