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郡上八幡城:仿真料理之都

来源 :女友·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田裕也正弯着腰,在案板上聚精会神地忙活着。他用一把大号厨师刀将甜豆荚切丝,动作缓慢而细致;接着还要把胡萝卜、生姜、藕切成薄片,整齐划一地码在一起。他身后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收音机,还有食物加工器和其他厨具。此时收音机正轻轻放着碧昂斯的歌,直到厨房里的一声铃响打破了这份安静。他冲向微波炉,取出一碟烤香鱼——这是日本特产的一种淡水鱼,也是藤田准备的最后一道食材。乍一看来,以上场景与任何一家餐厅的厨房并无二致——但是,作为仿真料理师,藤田做的东西没一样是能吃的。
  以眼品物 所见即所得
  在日本,作为一项古老的手艺活,仿真料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并且收益十分可观。这些以假乱真的食物常见于全国的居酒屋、超市和高档餐厅里(可能在你附近的中国城里就能看到),它们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其制作目的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展现食物的美味,使人垂涎欲滴,同时让顾客对食物种类、分量和价格一目了然。尽管它们都是假的,你不得不承认这是种高明的营销手段,因为所见即所得——当然啦,最后你吃进嘴里的东西可不是塑料的。
  日本的仿真料理起源于郡上八幡城,日本目前大多数仿真料理样品都产自这个小镇。而在郡上八幡长大的岩崎泷三则被称为仿真食材之父。据民间传说,岩崎在点着蜡烛(因为付不起电费)照顾他病重的妻子时,被滴落在榻榻米上的蜡油激发灵感,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用蜡做出了一个以假乱真的仿真料理——煎蛋卷。另一个相对恐怖点的版本是这样说的:岩崎在医生用的蜡制人体器官模型上嗅到了商机,才发明了这一技术。


  总之,岩崎是个有远见的人,仿真食物可谓是应运而生:在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不断的城市化,人们开始频繁外出就餐,菜肴花样百出,给仿真料理样品创造了巨大商机。如今,仿真料理已经具有很多功能。它们常用于拍摄商业广告(特别是冷冻食品广告),还可以起到展示说明作用。而且,顾客能根据它们事先决定好要点什么东西,所以仿真食品还提高了社会效率。最意想不到的是,sampuru成了不会日语的外国游客的救命稻草,它们省去了许多瞎猜菜单和比比划划的工夫。
  比真品还贵的仿真料理
  藤田的工作室设在小城中心一幢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著名建筑里。这地方细看实在不太理想,厨房里弥漫着一股塑料和油漆味,放涂料喷枪的地方满是油漆罐。藤田穿着黑T恤和牛仔裤,戴着戒指和手环,看起来更像是个不羁的艺术家,而不是厨师。一队穿制服的学生正在此参观,观察着那一个个小艺术品:一片生神户牛肉、煎饺,还有不会融化的抹茶冰淇淋……完全能以假乱真。
  藤田说,任何东西都可以复制。在给当地一家餐馆制作的鱼肉料理中,每一道原料都是一点一点刻出来的:首先,要用食物压出一个形状相同的模子,依据这个模子进行制作;然后,把液状的塑胶灌进模子里,等待10~30分钟使其凝固;最后,给模型上色,加上手绘,成为成品。这其中最难的部分是染上正确的颜色。由于加工本身的目的就是要模仿食物,会使人觉得其实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某种重复。
  在日本,大多数逼真的料理样品“サンプル”(罗马音sampuru,来自英文“sample”)都出自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之手,它们可以算作是仿真食物里的“手工高级成衣”,其成本往往比真正的菜肴高10到20倍。对餐厅来说,为柜台里展出的仿真物一掷千金显然不怎么合算,为了省钱,有些餐厅选择月付租金的方式。这样说起来,也许仿真料理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仿品比真品还贵的东西。


  去制作一个永远没法吃的美味料理
  尽管如此,手工制造sampuru的时代可能也要结束了。这些塑料制品永久稳定的特性,也带来了坏消息:随着越来越多的东西有了自己的仿品,相应地,整体上对它们的需求也就变少了。由此,衍生出的旅游价值反而开始火热起来,藤田的作品就处在此次新兴旅游热的核心位置。
  郡上八幡城利用sampuru吸引了不少游客。为此,城里举办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并且开放武士城堡。当地的sampuru制造厂每年还会进行竞赛。在中心城区,有一副老旧的岩崎泷三画像挂在他曾经的工厂外,透过玻璃板俯视着游客们,画像下方还放着他1932年做的那颗假洋葱——它现在还光洁如新。
  外国游客对sampuru也是趋之若鹜。虽然他们大多数不会远赴郡上八幡开启一段朝圣之旅,但在东京专卖生活用品的河童桥道具街上,有专门批发sampuru的店,足以证明sampuru的火爆程度。1980年,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曾办过一个日本sampuru的特别展览。而就在最近,仿真食品业的巨头舞鹤在东京晴空塔开了一家sampuru纪念品专卖店。
  藤田的工作室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流,来访者从小孩到成年人都有,他们都觉得展品非常有趣:由寿司装饰的圣代、天妇罗甲虫、漂浮在意面上空的叉子、真假难辨的奥利奥等等。有些客人会尝试DIY仿真料理,只要花上10美元,自己动手做出来的成果可以带走。在一名手工师傅的引导下,客人将融化的蜡倒进冷水里,待凝固后做成虾、南瓜片、青椒等等。很多人会买伴手礼带走——可以是一个有烧鲑鱼肉挂件的钥匙串,或者是章鱼烧样式的掏耳勺,甚或是生鱼片寿司手机挂件。在所有的商品上,都写着“请勿食用”字样。


  制作一个你永远没法吃的美味料理,似乎是件很能考验人耐力的事。藤田也很同意这一点:“我有时会不停地看表,嘀咕着,诶,到饭点了没?”
其他文献
忧伤的塑料模特,让东西更好卖  英国某高街品牌在门店里放了一组忧伤的塑料模特,他们双手环抱着身体蜷缩起来,或是拿着手机孤独地自拍。这组模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表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商家的聪明之处在于,营造出一个能唤起顾客共鸣的场景,然后顺便传达出“我懂你,买我吧”的暗示来。不得不说,这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做法。  烤红薯味唇膏,涂上就会饿  某日本美妆品牌最近推出了一系列“让人产生幸福感”的香
期刊
童话木屋温馨小台灯  By Sara Collet Watson  设计师的父亲是一位电工,所以她从小就希望将绚丽灯光与童话般的手工木雕结合起来。这个梦想在她长大后得到了实现,图中漂亮的木制台灯都由她亲手打造而成,木料表面或疏或密地穿凿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孔,在灯光的映衬下带来一种通透的感觉。看着它们,不知为何有一种童话的感觉。  桌子上的可爱小鹿工作钳  By iThinking  设计师希望让原
期刊
“肉桂像维纳斯,是最性感美丽的女人,甜蜜中带着点儿苦涩”“肉桂能使人两情相悦”,这是希腊电影《香料共和国》里与香料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向他的外孙传授自己的香料哲学时所说的话。  欧洲人爱肉桂。它甘甜又略带刺激的香气,总是被视为爱情与思念的象征。在15~16世纪,肉桂是探险家远渡重洋寻找的香料之一。可以说,是胡椒和肉桂激发了西方人探索世界的旅程。  北欧人都宠爱的肉桂卷  肉桂总有种神奇的魔力,只要
期刊
秋天太萧瑟。一场秋雨过后,潮湿的空气里有沁骨的凉,大片大片斑驳的法桐落叶黏在路面上,踩上去像凝了水的破毡子,让人从心里觉得不舒服。到处都灰蒙蒙,人总是睡不醒似的面目模糊,又因为冷而缩着肩膀,愈发没了精神。  但我还是喜欢秋天,身处北方,虽然近年来雨水颇丰,但总有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天空中有云迤逦而来,衬的那片蓝分外高远。这样的日子驱车进山,能看到金灿灿的柿子挂在高高的枝头,背景是或红或黄的漫山秋叶,
期刊
相信大家都看过那张微博上流传的GIF动图:著名真人秀节目《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格里尔斯满脸都是泥污,抓着一只活蹦乱跳的蝎子,面目狰狞地咬了下去,接着图底冒出一行字——“贝爷,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本期的植物君们,有的能吃,有的身含剧毒,还有的预示着危险沼泽的存在。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陷入茫茫荒野而不得不从自然界中求生存,不过,多了解些自救小百科总是没坏处的。  滨刺芹  能饱腹也能美容
期刊
喜欢植物的人,大都很可爱。他们不是植物学家,多数人至今都不太明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或是叶绿素在树叶由绿转黄时发挥的作用,却不影响自己钟情于最简单的绿,相信再小的林子里也会有可爱的精灵。喜欢大概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事情,不问缘由,只图欢欣。  毛黄连花  河沟边的降压草  毛黄连花分布在欧洲、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700米的地区,见于沟边芦苇地中,为报春花科珍珠
期刊
冬天,一件羽绒服带来的暖意让人无法抗拒。很多人抗拒羽绒服,觉得它既臃肿又难搭配。然而,今年Oversize风格的流行似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是真的非要臃肿着穿,而是将羽绒服穿得“丰满”而不是“胖”。短款羽绒服加leggings能将注意力从上半身转移到下半身来,看起来更瘦。长款羽绒服选择运动鞋或靴子搭配就很有腔调。
期刊
1.以不解之缘 与您不见不散  Buddha主题 中8楼上海首店 盛大开幕  2002年,缘起创始人对彩云之南的顾念,中8楼诞生于北京三里屯。14年过去,弹指之间,至纯至美的云南之味,至真至善的亲和之道,让一众知味之客,都已成知己之交。2016年9月,中8楼外埠首店落地上海。满怀谦恭和热忱,把对云南的爱,对美食的执著,以及对美感的理解,浓缩释成美味的菜肴,这是属于中8楼的风尚。中8楼也将以此,在上
期刊
用右手的视角看世界,比眼睛看出去的更加有趣。眼睛只注意新鲜事物,右手见证的却是生活的常态。  日记是储存记忆的好方法, 但在阿里波托·弗里格之前,可能没人想到,即使是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生命历程。  2004 年起,这位24 岁的意大利艺术家便开始用左手握一台笔状照相机,为右手拍照。照片中的右手,正在一本正经地工作——拿着不同的生活用具,摆着不一样的造型,从早上握着牙刷到睡前按下台
期刊
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使大分子类物质和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中具有选择性,因此纳米药物(nanomedicines,NMs)可作为一种改善常规小分子抗癌药物治疗指数的有利工具。然而,将NMs用于临床转化还存在肿瘤区域积累欠佳和渗透不良等问题。此外,肿瘤的乏氧微环境也会降低纳米药物治疗效果甚至产生治疗耐受。因此,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