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从字词到结构有很多知识点,也可以延伸出很多教学内容。因此,教学除了要结合相应的年段与学期目标外,还应结合相应的文体进行。笔者以《唯一的听众》一课教学片段为例,浅析依据文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重点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你们认真思考一下,这篇课文除了故事内容外,在构思上有什么技巧呢?
(生仔细阅读课文)
生:老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最后点明这个“聋子”其实并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里最有声望的教授。
师:不错,你真有眼光,一下子就能找出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老师,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很优美。
师:可以具体说说吗?
生:比如第1自然段中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还有第2自然段中的“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你找得很准。那么请你说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心情怎样。
生:自然很高兴。
师:不错,景物描写往往为烘托出文本人物的心情。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已找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还有优美的环境描写,那么对于唯一的听众,课文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对照课文认真找一找,并相应找出“我”的句子,看看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并在交流中得出“我”的心情会随着老妇人的语言、神态等变化而变化。)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出乎意料的结尾可以让我们在写故事中进行模仿。
生:还有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借助人物之间的关联变化来写人物心情变化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從文体来看,《唯一的听众》一文略像散文,但又不是,该如何进行定义呢?上述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小小说。从内容来看,文本没有深奥的字词,也没有难懂的句子,加之学生也是六年级学生,因而针对通俗易懂的故事内容及其表达主题,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则有点不妥当。
那么应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应呢?除了结合年段与学期目标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这篇课文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外乎有三点,分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及通过人物之间的联系写人物心情变化的表述方式,初步学习“出乎意料”的写作构思。很显然,这是小小说的教学要求,而教学片段中教师也是通过小小说特征来选择相应教学内容,从该课所处的年段来看,是适合学生需要的。
因而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先研读文本,确定课文的体裁,再结合相应文体特征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相应教学环节,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注重相应的教学方式,且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以便保证其学习目标的达成。
遗憾的是,该教学中其内容虽然结合了文体特征,但对于学生来说,仅仅只停留在理解上,缺少一定的运用。如果在教学中,比如针对“出乎意料”的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拓展,在拓展中融入相应的练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主题,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南康区赤土民族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重点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你们认真思考一下,这篇课文除了故事内容外,在构思上有什么技巧呢?
(生仔细阅读课文)
生:老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最后点明这个“聋子”其实并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里最有声望的教授。
师:不错,你真有眼光,一下子就能找出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老师,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很优美。
师:可以具体说说吗?
生:比如第1自然段中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还有第2自然段中的“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你找得很准。那么请你说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心情怎样。
生:自然很高兴。
师:不错,景物描写往往为烘托出文本人物的心情。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已找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还有优美的环境描写,那么对于唯一的听众,课文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对照课文认真找一找,并相应找出“我”的句子,看看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并在交流中得出“我”的心情会随着老妇人的语言、神态等变化而变化。)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出乎意料的结尾可以让我们在写故事中进行模仿。
生:还有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借助人物之间的关联变化来写人物心情变化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從文体来看,《唯一的听众》一文略像散文,但又不是,该如何进行定义呢?上述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小小说。从内容来看,文本没有深奥的字词,也没有难懂的句子,加之学生也是六年级学生,因而针对通俗易懂的故事内容及其表达主题,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则有点不妥当。
那么应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应呢?除了结合年段与学期目标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这篇课文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外乎有三点,分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及通过人物之间的联系写人物心情变化的表述方式,初步学习“出乎意料”的写作构思。很显然,这是小小说的教学要求,而教学片段中教师也是通过小小说特征来选择相应教学内容,从该课所处的年段来看,是适合学生需要的。
因而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先研读文本,确定课文的体裁,再结合相应文体特征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相应教学环节,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注重相应的教学方式,且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以便保证其学习目标的达成。
遗憾的是,该教学中其内容虽然结合了文体特征,但对于学生来说,仅仅只停留在理解上,缺少一定的运用。如果在教学中,比如针对“出乎意料”的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拓展,在拓展中融入相应的练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主题,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南康区赤土民族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