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传统产业回到百年前,进入“那个苏州古城”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妙观正山门口的一家茶叶店内,有客人来店买茶。买完马上到三楼,喊来堂倌取了泡两杯细品。往临街的位置那么一坐,就可以居高临下看街上的各种热闹。喝了一会儿,感觉肚皮有些饿了,打发堂倌去旁边买两样点心来。近来嗓子有点不舒服,喝完茶正好附近的药铺让坐堂的看看,抓两幅药回去吃……
  百年前,类似去老号喝茶吃点心白相相,到药铺看诊抓药养养生,就是姑苏生活一景。这些缤纷的经济商事活动,与古城内的街区、地段、河道、建筑、园林、城墙、民居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欣欣向荣,引人遐想的苏州古城。
  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在近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苏州一直是江南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根据方志记载,汉代苏州已是“江东一都会”。唐代中叶白居易诗云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宋代,都城开封流传着“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元代,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苏州是一座颇为名贵的大城”,“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和兴盛,生产的丝绸还行销其他市场”。从明代到清代鸦片战争前,苏州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开始孕育资本主义萌芽。农业粮食亩产明显提高,经济作物有很大发展,促进了门类众多的家庭副业生产。丝绸生产是全国的一个中心。刺绣、雕刻等各类工艺美术品和棉纺织、造船、造纸、眼镜、酿酒等手工业皆名列全国前茅。
  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字号就是最鲜明的印迹,代表当年最为繁荣发达、远近闻名的产业,它们大多分布在工艺美术、美食与餐饮、茶叶、乐器、药铺等行业。
  吸引众生的茶馆“白相”地
  先前提到的买茶喝茶,描绘场景就在百年老店“汪瑞裕茶号”,它是春蕾茶庄的前身,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是观前街上有名的徽州茶叶店。总店位于观前正山门口,同时在观东醋坊桥堍和大成坊口各设一分店。有一张著名的观前老照片,偌大的店招牌“瑞裕松萝”就是“汪瑞裕茶号”。至太平天国时,它已是“苏州茶业六大店”之一。从前汪瑞裕总店内,茶客边喝茶,边远眺玄都,近瞰街景,观前盛景一览无遗。
  始于清光绪的百年老店玉露春,是当年京城、海上等行商、官吏馈赠乡亲最拿得出手的碧螺春茶品牌。清明茶时,据说门庭若市、商贾云集。
  创于咸丰五年的三万昌茶馆原址在玄妙观观音殿右侧,三开间门面,直通大成坊巷。茶馆内设近百张茶桌,兼作书场,早上卖茶,下午、晚上演出评弹。道士、商店职员、商贩等都是听众,场子可容纳250多人。
  清末民初,临顿路上,阊门外石路一带,玄妙观一片,护龙街,胥门外,盘门外等地,都有著名茶馆。
  不光供人“白相”,茶馆还有多种用场。米业、酱园、油坊、建材、营造等多行业里面开茶会,黄金、银元贩子在此纠结,著名大报主笔们以此为吃茶编报的主场,甚至有茶馆还辟一角斗蟋蟀。想想这场景,热闹得活色生香。
  枝分叶散的吴门药铺
  说到药铺,苏州古城留存下来的明清老号为数不少。这也有迹可循。
  自唐宋以來,苏州就医学发达,明清发展到了黄金时代,形成颇具特色的温病学派。相应地,本地中药材和中成药加工行业也历史悠久,宋代出现生药饮片、熟药丸散专业生产店号,并形成药市。清初药市日益兴旺,号称东南第一,为中药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药源。中医业的传统经方、局方,特别是“吴门医派”诸子的各类验方流入药铺,为中药加工业提供了制合中成药的依据,使苏州形成一批各以特色见长的前店后坊药铺和祖传成方小肆。
  老字号药铺,如雷允上诵芬堂药铺、沐泰山堂药铺、童葆春堂药铺、王鸿翥堂药铺等,大多创于清代,从嘉庆、道光、同治到光绪年间。
  到清末民初,众多药铺中自然形成了雷允上诵芬堂、沐泰山堂、良利堂、王鸿翥堂四大名药铺,且形成各自传统特色。
  以茶馆业、药铺业等代表的诸多传统产业,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古城生产生活鲜活的百态,更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早已名扬海内外,成了苏州古城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学校党支部服务家庭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形成强有力的“家校连心桥”,成大实小党支部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以“五心”服务为理念,以“互助互赢”为共建方法,创建“家校共建·和顺共享”的“书记项目”党建共
期刊
逃离了马路的喧闹,走在环古护城河健身步道上,隐约能听到从远处传来一段段悠扬的旋律。沿着河边循声而去,一位老人在亭子里吹奏口琴,12把口琴一字排放,各种口琴在他的口中演绎出不同风格的旋律,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吹上几十首曲子,他就是姑苏区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居民周根荣。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时都能上台演奏的周根荣,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完全是自学,靠自己研究技巧。”周根荣今年70岁,从小时候开始自学
期刊
792年前,一张南宋时期的《平江图》将姑苏的古巷镌刻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古城有姑苏,姑苏看平江。今天,“双棋盘”式纵横的平江古巷依旧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最典型的古城缩影。而这个春天,在一场“净美街巷·百日奋战”行动中,平江街道打了一套“漂亮”的街巷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让一条条姑苏小巷更加“靓丽”了起来。  不遗余力,清除街巷“老顽固”  最近,在观前街、平江路附近游玩的人们,一定会惊叹于周边的小
期刊
4月25日,位于双塔街道的姑苏区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暨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作为古城区首家集全新“嵌入式”床位、“互助式”和“智能化”功能于一体的项目,这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设有幸福食堂、社区卫生站、29张全天候家庭式养老床位等多项服务功能的“家门口”的养老乐园,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探秘。  “家门口”的智能养老乐园  只要走进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会惊叹于它丰富的服务功能:一楼是便民服
期刊
一夜醒来,淡淡的晨雾弥漫着姑苏,那是江南春雨浸润的痕迹。微微细雨飘过古城每一处建筑,勾勒出飞挑的檐角,掩映着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惊蛰前后,连着几天都在下雨,正如谚语所言,“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意思是若在惊蛰前炸雷,便容易出现雨水连绵不停的现象。我们知道,打雷是惊蛰代表性的“排场”,那春雨又何尝逊色了呢。更何况是在苏州,江南的富庶之地,丰沛的雨水滋润着天光与地气。  你读,许锦钰的《江
期刊
运河早已封神,世界文化遗产都承认了它,我们就默默地认可就好。  虽说是“遗产”,但大运河是活的,不是开挖出来让人观瞻的艺术品,它是融入饮食男女的寻常生活中的,虽然已经入列世界文化遗产,但时至今日,它也不是被人们供奉起来的“遗产”,大运河不是孤零零的一条河,它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缠绕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行驶舟船,还可以浣衣淘米,更可以用来感慨古今。  欣赏大运河,你得把它和周
期刊
大运河有多伟大?无需我们多费笔墨了,运河早已封神,世界文化遗产都承认了它,我们就默默地认可了就好。  大运河不是孤零零的一条河,它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缠绕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行驶舟船,还可以浣衣淘米,更可以用来感慨古今。  欣赏大运河,你得把它和周边的风土、人情、天空、阳光、旷野、人文、美食一起欣赏。有意思的是苏州和运河的结合,吴国人开凿了大运河的第一锹土,也就是说,运河是
期刊
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康熙盛赞江南的这句话,无需细细品读,就能品出两层意思:江南既装载着富甲天下的经济,又有璀璨夺目的的人文资源。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走的都是京杭运河。  江南固然因物产丰饶而富庶,也有一部分财富确是大运河带来的。在大运河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南方约等于不开化。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南方就是“蛮夷之地”,水远山长,荒蛮偏僻,黄河流域的中原才值得群雄逐鹿。  后来,出现了一条非天然河
期刊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每一天随着太阳升起,人们在河边漫步着、运动着、闲聊着,看着大运河的秀美景色,享受着当代的休闲生活。  殊不知,曾经靠水吃水的生活,是更加鲜明而有趣的。时代变迁,运河两岸改变了风貌,但改变不了让老苏州津津乐道的独特记忆。  悠闲饮茶,取胥江水  说到靠水吃水,人们第一个想到就是运河边的老茶馆了。旧时苏式生活里的惬意,正是属于“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节奏感。无论是盘门还是山塘,河
期刊
从吴门望亭到平望四河汇集,一条运河在此流淌了数千年。这条河,不仅仅有着水路运输的作用,更是联结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令人感受到东方水城的独特魅力。  1.望亭发电厂  2.浒墅关 文昌阁与运河  3.在灯笼的映衬下虎丘显得愈发庄严  4.枫桥铁岭关  5.不少游人在青石桥上打卡留念  6.游船已是平江河一大亮点  7.雨中的平江路别有韵味  8.盘门 古今建筑的碰撞  9.轮船驶过横塘驿站  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