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品:元宝山绿茶
巍巍元宝山中,海拨2086米,山脉连绵两百公里,元宝山绿茶便生长在这灵山当中。
出行看点:
登山:华南第三高峰元宝山
民俗:苗寨、苗绣、芦笙、苗情
徒步:山寨与茶园
出行方式:自驾车出行。车行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村寨间,呼吸着茶的清香,去寻找云雾深处的苗寨、茶香。
在南宁,有位户外山友风尘仆仆地从遥远的苗山归来,给我带来一罐新茶,说让我品尝。几位同事急忙烧水冲泡,看杯中绿叶涌动、热气轻飘,顿觉一股清香充斥室内。慢慢品来,口中一缕苦涩过后便是一股清香上来,那香味不浓不淡、风韵特别、回味无穷,大家无不大加赞叹,一问才知是元宝山来的谷雨新茶。元宝山之于我,初始没丝毫感性认识,仅知其为华南第三高峰,坐落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从此、闲暇之余每闻茶香,心里便描绘那元宝山风景:云雾、松柏、山涧、鸟兽等该如何,心里也就萌发了到元宝山一游的念想。
采茶姑娘
高山清泉平地花,云罩雾绕出好茶。那罐让我口齿留香、遐思无限的茶叶就产于融水苗乡最边远的、元宝山深处的红水乡元宝山茶场。来到茶场的确不易,早上五点驱车从县城出发,108公里,有一大半还是颠簸的砂石盘山路,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进入红水乡境内,车窗外景致迷人,山谷晨雾正浓,绵绵茶山,碧绿连天,一派茶乡气象。
茶场总部设在乡府所在地,负责人韦明干是位精明能干的苗家汉子,他得知我们是慕茶香远道而来,很热情地带我们到茶场参观。茶园很大,坡连着坡,层层绿浪曲曲弯弯漫过山峦,漫过山谷,流向云雾深处。一蓬蓬的茶树散发清纯的茶香,闻着这清纯的香味,让人意兴悠悠、心旷神怡。远处三三两两采茶姑娘、小伙子笑语如银铃,山歌更动人,他们舞动那双灵巧的手将嫩绿色的还挂着露珠的新芽摘下,丢入茶篓,动作又快又准,如行云流水。飘荡的笑语轻轻,腰间的茶篓沉沉。春种秋收,万物规律,唯茶农在春天就到看收成,在春天里就收获。采茶姑娘伴着春风、绿色,这样的劳作能不惬意?这片片嫩芽带着清香披着甘露,难怪到了杯里、壶中还充满着诗意。兴致来了,我们也试学着她们采茶,可笨手笨脚的,那片片嫩叶像是在躲着我们,半天都只“捉”得一点点。
这里虽远离都市,可常有城里人到元宝山来徒步旅行,到茶场来做客,客串当回茶农;外面的人来多了,苗家姑娘们也少了些原来的腼腆,她们如跟你们唱歌你们得回几句哦。正说着,可能是看我们采茶笨手笨脚的,对面的歌声就飘了过来:“茶对嫩芽不是花,哥哥千万别乱掐,有情耐心轻轻摘,无情树叶一把抓。”歌声未落笑声又来,唱得哥儿几个红着脸落荒而逃。
老韦家那桌菜肴别有风味,嘴馋的我至今还念念不忘。热气腾腾的一个大火锅摆在正中间,周围几样农家小菜外,就是别有风味的苗家“四酸”。苗山待贵客必上“四酸”,是酸鱼、酸肉、酸鸭、酸鹅,有的家还备有酸鸟。湘黔桂交界山区的苗家、侗家的酸肴很有名气,制作方法是将鱼或鸭鹅去内脏、洗净,用盐腌制一两天,然后在炭火上烘半干,再将糯米饭、米酒、辣椒粉等配料附着在上面,放入坛中腌起来,将坛子密封,腌上一年以上方可食用。酸肴味道独特,令人难忘。这四酸只有在家里有喜事或贵客临门才拿出来的,看来我们今天确有口福。
小伙子的芦笙
红水苗寨传来阵阵的芦笙乐曲,远远听来,曲调优美,悠扬动听,宛若仙乐,到街上找位老人打听今天是什么节日?老人笑了笑说:“要过节才吹芦笙?”于是,我们追逐那仙乐,来到寨中的鼓楼坪。
两位芦笙工匠在做芦笙,一旁已摆有大大小小的芦笙多把,一群后生在试新芦笙,他们正按苗家芦笙演奏的套路在芦笙坪里围个圆圈跟着节奏踩步。一抽烟的汉子说,苗家男的从小就学吹芦笙,到八九岁已经可以跟大人一起跳芦笙舞踩堂了。做芦笙的两个师傅,一老一少,少是老的徒弟。师徒二人边忙活边应付我们的问题。师傅姓黄,是从黔桂交界离这里不远的贵州一苗寨请来的,今年红水苗寨做新芦笙,家家户户都凑钱,男的几乎人手一把。黄师傅介绍说,苗族、侗族都喜欢吹芦笙,这是他们社交、娱乐离不开的乐器。苗族芦笙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结构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六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厘米,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一个芦笙队由大小芦笙二十余把组成,到了秋冬农闲时节,就到别的寨子赛芦笙,看看哪个寨子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到来年正月,你们再来看吧!”老人说。云雾缭绕的茶园里与苗家姑娘们采过了茶,一起唱过了歌跳过了舞,品过了鲜嫩的绿茶清香,对这苗寨自然多了份挥之不去的牵挂。正月里来看这歌舞,而明年,待到茶满山峦时,一定再来。
巍巍元宝山中,海拨2086米,山脉连绵两百公里,元宝山绿茶便生长在这灵山当中。
出行看点:
登山:华南第三高峰元宝山
民俗:苗寨、苗绣、芦笙、苗情
徒步:山寨与茶园
出行方式:自驾车出行。车行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村寨间,呼吸着茶的清香,去寻找云雾深处的苗寨、茶香。
在南宁,有位户外山友风尘仆仆地从遥远的苗山归来,给我带来一罐新茶,说让我品尝。几位同事急忙烧水冲泡,看杯中绿叶涌动、热气轻飘,顿觉一股清香充斥室内。慢慢品来,口中一缕苦涩过后便是一股清香上来,那香味不浓不淡、风韵特别、回味无穷,大家无不大加赞叹,一问才知是元宝山来的谷雨新茶。元宝山之于我,初始没丝毫感性认识,仅知其为华南第三高峰,坐落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从此、闲暇之余每闻茶香,心里便描绘那元宝山风景:云雾、松柏、山涧、鸟兽等该如何,心里也就萌发了到元宝山一游的念想。
采茶姑娘
高山清泉平地花,云罩雾绕出好茶。那罐让我口齿留香、遐思无限的茶叶就产于融水苗乡最边远的、元宝山深处的红水乡元宝山茶场。来到茶场的确不易,早上五点驱车从县城出发,108公里,有一大半还是颠簸的砂石盘山路,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进入红水乡境内,车窗外景致迷人,山谷晨雾正浓,绵绵茶山,碧绿连天,一派茶乡气象。
茶场总部设在乡府所在地,负责人韦明干是位精明能干的苗家汉子,他得知我们是慕茶香远道而来,很热情地带我们到茶场参观。茶园很大,坡连着坡,层层绿浪曲曲弯弯漫过山峦,漫过山谷,流向云雾深处。一蓬蓬的茶树散发清纯的茶香,闻着这清纯的香味,让人意兴悠悠、心旷神怡。远处三三两两采茶姑娘、小伙子笑语如银铃,山歌更动人,他们舞动那双灵巧的手将嫩绿色的还挂着露珠的新芽摘下,丢入茶篓,动作又快又准,如行云流水。飘荡的笑语轻轻,腰间的茶篓沉沉。春种秋收,万物规律,唯茶农在春天就到看收成,在春天里就收获。采茶姑娘伴着春风、绿色,这样的劳作能不惬意?这片片嫩芽带着清香披着甘露,难怪到了杯里、壶中还充满着诗意。兴致来了,我们也试学着她们采茶,可笨手笨脚的,那片片嫩叶像是在躲着我们,半天都只“捉”得一点点。
这里虽远离都市,可常有城里人到元宝山来徒步旅行,到茶场来做客,客串当回茶农;外面的人来多了,苗家姑娘们也少了些原来的腼腆,她们如跟你们唱歌你们得回几句哦。正说着,可能是看我们采茶笨手笨脚的,对面的歌声就飘了过来:“茶对嫩芽不是花,哥哥千万别乱掐,有情耐心轻轻摘,无情树叶一把抓。”歌声未落笑声又来,唱得哥儿几个红着脸落荒而逃。
老韦家那桌菜肴别有风味,嘴馋的我至今还念念不忘。热气腾腾的一个大火锅摆在正中间,周围几样农家小菜外,就是别有风味的苗家“四酸”。苗山待贵客必上“四酸”,是酸鱼、酸肉、酸鸭、酸鹅,有的家还备有酸鸟。湘黔桂交界山区的苗家、侗家的酸肴很有名气,制作方法是将鱼或鸭鹅去内脏、洗净,用盐腌制一两天,然后在炭火上烘半干,再将糯米饭、米酒、辣椒粉等配料附着在上面,放入坛中腌起来,将坛子密封,腌上一年以上方可食用。酸肴味道独特,令人难忘。这四酸只有在家里有喜事或贵客临门才拿出来的,看来我们今天确有口福。
小伙子的芦笙
红水苗寨传来阵阵的芦笙乐曲,远远听来,曲调优美,悠扬动听,宛若仙乐,到街上找位老人打听今天是什么节日?老人笑了笑说:“要过节才吹芦笙?”于是,我们追逐那仙乐,来到寨中的鼓楼坪。
两位芦笙工匠在做芦笙,一旁已摆有大大小小的芦笙多把,一群后生在试新芦笙,他们正按苗家芦笙演奏的套路在芦笙坪里围个圆圈跟着节奏踩步。一抽烟的汉子说,苗家男的从小就学吹芦笙,到八九岁已经可以跟大人一起跳芦笙舞踩堂了。做芦笙的两个师傅,一老一少,少是老的徒弟。师徒二人边忙活边应付我们的问题。师傅姓黄,是从黔桂交界离这里不远的贵州一苗寨请来的,今年红水苗寨做新芦笙,家家户户都凑钱,男的几乎人手一把。黄师傅介绍说,苗族、侗族都喜欢吹芦笙,这是他们社交、娱乐离不开的乐器。苗族芦笙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结构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六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厘米,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一个芦笙队由大小芦笙二十余把组成,到了秋冬农闲时节,就到别的寨子赛芦笙,看看哪个寨子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到来年正月,你们再来看吧!”老人说。云雾缭绕的茶园里与苗家姑娘们采过了茶,一起唱过了歌跳过了舞,品过了鲜嫩的绿茶清香,对这苗寨自然多了份挥之不去的牵挂。正月里来看这歌舞,而明年,待到茶满山峦时,一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