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受社会非主流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具体问题,围绕政治理论教学、网络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模式。
关键词 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 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所存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学生普遍认同党的各项方针制度,充分信任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非主流思潮和不良文化进入高校,渗透和浸蚀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一些学生对此表现得无所适从,产生了思想困惑,在意识上受到干扰,其理想信念也出现了动摇。
1.1 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淡漠
受社会上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将视线转向当前,转向对现实和物质的追求。一方面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表现出怀疑,另一方面对于精神层面的尊重、荣誉、信念、自我实现等,出现了迷茫。一些学生不关注时政和国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感和正义感,甚至是非观念混淆,理想信念淡漠。主要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淡化精神追求,轻视道德修养,把现实目标当理想。这些观念体现在具体的知识学习、活动组织、荣誉取得和兼职实践中。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对传统文化既不认同,也没有新的归属和寄托,不思考也不追求,表现出麻木和无所谓的态度。
1.2 崇尚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迷茫
高校学生个人主义表现为一切以个人需要为中心,讲权利而忽视义务,要报酬但不愿奉献。对于学校和社会创造的条件,认为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联系,高校学生思想也出现多元化。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受到错误思想的蒙蔽,价值取向逐渐走向迷茫。在精神层面,看到见义勇为和无私奉献行为会表示怀疑,把节俭勤劳看成是守旧过时。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膨胀,只强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不懂付出,缺乏集体荣誉感。在多种不良思想的冲击下,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表示困惑和无所适从,学生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表现为思想不够成熟,自主选择能力较差,容易走极端。
1.3 思想多元化,价值选择倾向功利
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出现矛盾。比如强调诚信,但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有正义感,但关键时刻表现退缩;渴望上进,但很难坚持学习。
另一方面,在网络快速进入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和就业压力的时候,功利意识明显增强,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也进入高校学生价值观念中。在很多问题的出发点上,学生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缺乏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主动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大打折扣。
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
通过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所存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就要结合学生特点和现有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规律,要有针对性,更新观念,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建设、网络平台打造等多方面深入探究切实有效的措施。
2.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入认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排斥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善于捕捉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实际在课堂中分析,破解学生疑团,深入基本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向教学的完美转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教学、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2 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针对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率较高,学习生活网络化倾向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完善舆论环境,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达到无痕化和形象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注重网络宣传教育,通过主题网站、专题博客和理论论坛的建设,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平台,使主题网页和专题论坛成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网络宣传阵地。二是健全校园信息网。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避免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三是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关心学生网络生活,密切关注各种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2.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活动中因势利导,通过校园环境中的各种载体以及校园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一方面通过宣传栏、作品展、网络平台等宣扬民族精神,从环境上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部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感恩教育、贫困资助和各种公益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行为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其次,在学生活动中,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如民族精神主题演讲、抗震英雄事迹介绍、五四运动系列活动、一二九爱国运动活动等。以具体事例和重要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层次、多主题、形式多样的学术竞赛,加强对新苗人才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浓郁的学习探究氛围。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推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 2.4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
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的现实体现,其生动性和具体性决定了通过实践的方式比课堂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参与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中要深入实际,比如走访基层、红色旅游、服务群众、政策宣传、社区共建、社会调研、下乡支教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高校学生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寻找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强化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永久地深入才能体现成果。实践中要全盘推进,形成合力,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关键要素,防止形式化和松散化,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适情、适度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推动不等于时时的理论说教。重视理论教育,但是在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上要淡化说教式的传统方法,避免学生对纯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抵触心理,通过多条线、多方位、多样化的形式,形成隐性教育模式,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教育实效。
(2)生活化原则。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将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转化为关注大学生生活。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虚事实做,将学生家庭生活、就业困惑、心理疑问中的具体事件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视野,在细小的事件中内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
(3)全员参与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需要整合全校教学和管理资源,集体参与,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增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在理论研究深入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在实际中贯穿于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学生头脑,转化其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1] 吴春江.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 关进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 朱洪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探析[J].理论探索,2011(1).
[4] 黄志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 王保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关键词 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 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所存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学生普遍认同党的各项方针制度,充分信任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非主流思潮和不良文化进入高校,渗透和浸蚀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一些学生对此表现得无所适从,产生了思想困惑,在意识上受到干扰,其理想信念也出现了动摇。
1.1 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淡漠
受社会上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将视线转向当前,转向对现实和物质的追求。一方面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表现出怀疑,另一方面对于精神层面的尊重、荣誉、信念、自我实现等,出现了迷茫。一些学生不关注时政和国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感和正义感,甚至是非观念混淆,理想信念淡漠。主要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淡化精神追求,轻视道德修养,把现实目标当理想。这些观念体现在具体的知识学习、活动组织、荣誉取得和兼职实践中。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对传统文化既不认同,也没有新的归属和寄托,不思考也不追求,表现出麻木和无所谓的态度。
1.2 崇尚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迷茫
高校学生个人主义表现为一切以个人需要为中心,讲权利而忽视义务,要报酬但不愿奉献。对于学校和社会创造的条件,认为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联系,高校学生思想也出现多元化。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受到错误思想的蒙蔽,价值取向逐渐走向迷茫。在精神层面,看到见义勇为和无私奉献行为会表示怀疑,把节俭勤劳看成是守旧过时。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膨胀,只强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不懂付出,缺乏集体荣誉感。在多种不良思想的冲击下,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表示困惑和无所适从,学生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表现为思想不够成熟,自主选择能力较差,容易走极端。
1.3 思想多元化,价值选择倾向功利
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出现矛盾。比如强调诚信,但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有正义感,但关键时刻表现退缩;渴望上进,但很难坚持学习。
另一方面,在网络快速进入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和就业压力的时候,功利意识明显增强,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也进入高校学生价值观念中。在很多问题的出发点上,学生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缺乏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主动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大打折扣。
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
通过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所存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就要结合学生特点和现有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规律,要有针对性,更新观念,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建设、网络平台打造等多方面深入探究切实有效的措施。
2.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入认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排斥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善于捕捉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实际在课堂中分析,破解学生疑团,深入基本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向教学的完美转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教学、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2 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针对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率较高,学习生活网络化倾向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完善舆论环境,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达到无痕化和形象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注重网络宣传教育,通过主题网站、专题博客和理论论坛的建设,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平台,使主题网页和专题论坛成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网络宣传阵地。二是健全校园信息网。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避免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三是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关心学生网络生活,密切关注各种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2.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活动中因势利导,通过校园环境中的各种载体以及校园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一方面通过宣传栏、作品展、网络平台等宣扬民族精神,从环境上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部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感恩教育、贫困资助和各种公益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行为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其次,在学生活动中,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如民族精神主题演讲、抗震英雄事迹介绍、五四运动系列活动、一二九爱国运动活动等。以具体事例和重要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层次、多主题、形式多样的学术竞赛,加强对新苗人才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浓郁的学习探究氛围。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推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 2.4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
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的现实体现,其生动性和具体性决定了通过实践的方式比课堂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参与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中要深入实际,比如走访基层、红色旅游、服务群众、政策宣传、社区共建、社会调研、下乡支教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高校学生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寻找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强化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永久地深入才能体现成果。实践中要全盘推进,形成合力,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关键要素,防止形式化和松散化,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适情、适度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推动不等于时时的理论说教。重视理论教育,但是在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上要淡化说教式的传统方法,避免学生对纯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抵触心理,通过多条线、多方位、多样化的形式,形成隐性教育模式,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教育实效。
(2)生活化原则。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将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转化为关注大学生生活。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虚事实做,将学生家庭生活、就业困惑、心理疑问中的具体事件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视野,在细小的事件中内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
(3)全员参与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需要整合全校教学和管理资源,集体参与,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增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在理论研究深入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在实际中贯穿于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学生头脑,转化其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1] 吴春江.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 关进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 朱洪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探析[J].理论探索,2011(1).
[4] 黄志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 王保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