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能讲还能写,而且实战经验很丰富,在寺河山区播撒着科技星火,燎原着茫茫大山,为攀登果树科技最高峰、带领众乡亲致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被中国农业协会授予“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他就是灵宝市寺河乡上埝村高级技师周吉生。
现年47岁的周吉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看中了当地丰富的果品资源,深爱着果树事业,长期以来一直在田间果园、村邻乡间撒播果树科学技术,实践并指导着苹果产业的发展,不断谱写着人生经典传奇故事。1987年,他从灵宝第一职高果树班毕业回乡后,采取一手抓主枝培养,一手抓辅养枝控制,向辅养枝要果的办法,确定树体结构因密度不同而选择合理树形,最终使每株果树都达到了优质丰产,为实现学习应用果树科技知识振兴果品产业奠定了基础。桃小食心虫专门损害苹果的核心部位,严重威胁果品的品质。周吉生为了寻找根治的办法,建立了虫情测报箱,摸清桃小食心虫的出土、入果规律、成虫产卵等情况,经过不懈的观察和研究,掌握了桃小食心虫的生长规律和控制办法。通过准确的测报,适时防治,他向果农发出消灭桃小食心虫的信号,进行大面积“围剿”,取得了很大成效。周吉生所在的组桃小食心虫率由1989年的30%下降的1991年的1.5%以下,好果率在95%以上,为全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并向专家建议,修改了教科书上的几处不适用的防治方法,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为挽救山区受灾果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寺河乡2万多亩果园有2.5万余株苹果树受到棕色田鼠的危害,经济损失严重。为此,寺河乡请来了陕西师大生物系教授王廷正作指导,开始了攻关活动。当助手的周吉生不分白天和黑夜,以地老鼠为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观察终于摸清了棕色田鼠的分布、习性和活动规律。他以此为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使地老鼠得到了有效控制,受害果树由原来的2.5万株降到500株,使全乡减少直接损失30多万元。1992年他将此撰写成论文,在《河南科技》杂志、《河南农民报》上发表,在全省进一步推广。紧邻寺河乡的卢氏县官道口镇百间房村上阳湾有一个果园,6年没有开花结果,不少人疑心这块苹果园全是“公树”,不会“生孩子”。周吉生听说后,当着乡村领导的面说:“我长这么大,只听说过银杏有雌雄,可从没听说过苹果树分公母!”周吉生在果园中转了几圈,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开下“处方”,讲解控长促花技术要点、关键环节及标准化管理技术,并现场操作示范,解答果农疑惑。第2年秋天,奇迹出现了,多年不生孩子的苹果树,树树挂满了“金蛋子”。山民说:“瞧,他手上有‘神气’,摸到哪枝哪枝就开花坐果!”周吉生在寺河山上,先后推广了低产果园改造技术,疏花定果、因树定产技术,更新剪枝修剪技术等,用自己的专心与执着,传递着科技兴果之火,带动山民们走出来一条依靠种植苹果发家致富之路。
撒播科技富乡邻,著书立说写文章。周吉生从事果树事业30个春秋,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具备了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了寺河山区及周边附近名符其实的“土专家”。并结合实际,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科普性文章300多篇。其中:《以果为主,立体开发》经验材料1992年在《河南科技》杂志上发表后,先后被《农村成人教育》杂志、《科普田园》杂志、《三农》杂志、《河南农民报》等省级刊物转载。2002年,他编写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配套技术》一书出版发行,三门峡市工会主席孙宗会(原灵宝市市委书记)、原三门峡人大副主任宋育文等给予题词,全国著名果树专家汪景彦研究员给予作序;编著的《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是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苹果消费必须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要求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工程院束怀瑞院士、全国著名果树专家、原《园艺学报》常务编委李中涛教授等为该书作序,认为“此书是苹果套袋经验的总结,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苹果全套袋栽培的发展、苹果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加速我国果品与世界贸易市场接轨,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莱阳农学院副院长李宝笃教授认为:“该书对果业的学术发展和生产发展有益,对广大果农更是件大好事,对更新种植观念,改革苹果栽培方式,提高果品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施价值。”他撰写的《红富士苹果套纸膜复合袋技术试验》一文,2007年在全省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几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经验介绍》在2010年全国农业优秀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2年,周吉生被团三门峡市委、市科委联合命名为“三门峡市青年星火带头人”;2000—2010年,先后被评为灵宝市十佳青年、灵宝市杰出青年、科技能手、灵宝市杰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灵宝市农村实用技术讲师、灵宝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2010年8月,被中国农业协会授予“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辉煌已属过去,未来道路更长。年仅半百的周吉生干劲依然十足,近年来,他联合苹果生产大户王光平、耿道顶、曹亚权等人,组建了寺河山丰乐园农场,正在向有机果品生产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休闲农业进军,攀登现代果品产业发展新的科技高峰。
现年47岁的周吉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看中了当地丰富的果品资源,深爱着果树事业,长期以来一直在田间果园、村邻乡间撒播果树科学技术,实践并指导着苹果产业的发展,不断谱写着人生经典传奇故事。1987年,他从灵宝第一职高果树班毕业回乡后,采取一手抓主枝培养,一手抓辅养枝控制,向辅养枝要果的办法,确定树体结构因密度不同而选择合理树形,最终使每株果树都达到了优质丰产,为实现学习应用果树科技知识振兴果品产业奠定了基础。桃小食心虫专门损害苹果的核心部位,严重威胁果品的品质。周吉生为了寻找根治的办法,建立了虫情测报箱,摸清桃小食心虫的出土、入果规律、成虫产卵等情况,经过不懈的观察和研究,掌握了桃小食心虫的生长规律和控制办法。通过准确的测报,适时防治,他向果农发出消灭桃小食心虫的信号,进行大面积“围剿”,取得了很大成效。周吉生所在的组桃小食心虫率由1989年的30%下降的1991年的1.5%以下,好果率在95%以上,为全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并向专家建议,修改了教科书上的几处不适用的防治方法,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为挽救山区受灾果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寺河乡2万多亩果园有2.5万余株苹果树受到棕色田鼠的危害,经济损失严重。为此,寺河乡请来了陕西师大生物系教授王廷正作指导,开始了攻关活动。当助手的周吉生不分白天和黑夜,以地老鼠为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观察终于摸清了棕色田鼠的分布、习性和活动规律。他以此为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使地老鼠得到了有效控制,受害果树由原来的2.5万株降到500株,使全乡减少直接损失30多万元。1992年他将此撰写成论文,在《河南科技》杂志、《河南农民报》上发表,在全省进一步推广。紧邻寺河乡的卢氏县官道口镇百间房村上阳湾有一个果园,6年没有开花结果,不少人疑心这块苹果园全是“公树”,不会“生孩子”。周吉生听说后,当着乡村领导的面说:“我长这么大,只听说过银杏有雌雄,可从没听说过苹果树分公母!”周吉生在果园中转了几圈,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开下“处方”,讲解控长促花技术要点、关键环节及标准化管理技术,并现场操作示范,解答果农疑惑。第2年秋天,奇迹出现了,多年不生孩子的苹果树,树树挂满了“金蛋子”。山民说:“瞧,他手上有‘神气’,摸到哪枝哪枝就开花坐果!”周吉生在寺河山上,先后推广了低产果园改造技术,疏花定果、因树定产技术,更新剪枝修剪技术等,用自己的专心与执着,传递着科技兴果之火,带动山民们走出来一条依靠种植苹果发家致富之路。
撒播科技富乡邻,著书立说写文章。周吉生从事果树事业30个春秋,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具备了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了寺河山区及周边附近名符其实的“土专家”。并结合实际,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科普性文章300多篇。其中:《以果为主,立体开发》经验材料1992年在《河南科技》杂志上发表后,先后被《农村成人教育》杂志、《科普田园》杂志、《三农》杂志、《河南农民报》等省级刊物转载。2002年,他编写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配套技术》一书出版发行,三门峡市工会主席孙宗会(原灵宝市市委书记)、原三门峡人大副主任宋育文等给予题词,全国著名果树专家汪景彦研究员给予作序;编著的《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是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苹果消费必须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要求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工程院束怀瑞院士、全国著名果树专家、原《园艺学报》常务编委李中涛教授等为该书作序,认为“此书是苹果套袋经验的总结,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苹果全套袋栽培的发展、苹果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加速我国果品与世界贸易市场接轨,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莱阳农学院副院长李宝笃教授认为:“该书对果业的学术发展和生产发展有益,对广大果农更是件大好事,对更新种植观念,改革苹果栽培方式,提高果品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施价值。”他撰写的《红富士苹果套纸膜复合袋技术试验》一文,2007年在全省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几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经验介绍》在2010年全国农业优秀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2年,周吉生被团三门峡市委、市科委联合命名为“三门峡市青年星火带头人”;2000—2010年,先后被评为灵宝市十佳青年、灵宝市杰出青年、科技能手、灵宝市杰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灵宝市农村实用技术讲师、灵宝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2010年8月,被中国农业协会授予“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辉煌已属过去,未来道路更长。年仅半百的周吉生干劲依然十足,近年来,他联合苹果生产大户王光平、耿道顶、曹亚权等人,组建了寺河山丰乐园农场,正在向有机果品生产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休闲农业进军,攀登现代果品产业发展新的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