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不仅仅是当代中国人的梦,还是几代有志之士为中国民主之路抛头颅、洒热血的夙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这与孙中山的革命奋斗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孙中山的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首个比较完整的民族复兴梦想,构成近代中国梦体系。孙中山提出的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实现 “中国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复兴梦;实施方略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93-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轮番侵扰,经历了一系列重创,因此探寻一条伟大复兴的道路成了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信念,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扎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这是百年来无数中国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孙中山曾说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他坚信中华民族必会顺利实现伟大复兴,而他本人也毕其一生努力去实现这个属于全民族的复兴梦。
如今“中国梦”被反复提及,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把孙中山的中国梦和当今社会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结合起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结合孙中山先生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背景对近代中国梦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近代中国梦的思想和内容,对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近代中国梦的形成脉络
(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近代中国梦的萌芽
1879年,少年孙中山随母亲远渡赴美,在那里长期接受了海外资本主义教育。远洋的学习使孙中山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1885 年的中法战争战败后,越南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至那时起孙中山先生便下定决心要“倾覆清廷,创建民国”。孙中山先生认为要想“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五族共和”而非一族至上的国家,从这点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衰败与满清政府的统治存在着莫大的关系,[1](P.14)他认为实现近代中国梦的首要条件是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标志着他的近代中国梦开始萌芽。
(二)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近代中国梦的发展
孙中山在接触了一系列西方政治家的学说,孙中山产生了利用西方先进政治学说去改变当时中国社会衰败的现象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想法。最初,在上书李鸿章时,孙中山希望清政府能采纳自己提出的“欧洲富强之本”,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留”的政策,提出“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 [2](P.8-15)但在悉心提出改良之法后,却遭受清廷的无视,自此,孙中山放弃改良,走上了力主革命之路。在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认为想要改变中国这种状况,就必须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并建立人民共和政体,从这点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是想通过政治革命的形式去实现近代中国梦的。
(三)“以民为本”的情怀—近代中国梦得以确立
这一阶段除了包括之前所提到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国的民族革命思想,孙中山还提出了发展民权、民生的思想,更着重于解决实现“国利民福”的社会革命,更注重民治和民主参与。孙中山先生在当时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也有一定的想法,孙中山先生强调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是“民治”, 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乡村建设”。孙中山在《农功》一文中说:“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既高度肯定农民的长处,又大胆指出农民的短处。在这一时期他喊出“劳工神圣”,主张“耕者有其田”的口号。[3](P.10-12)
三、孙中山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一)实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孙中山曾说“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四最”民族。他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人是世界最优秀民族一分子,必须具备凌驾于东洋人和西洋人之上的志气。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族气节和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以实现民族革命为根本,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民族主义精神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
孙中山认为直接的民权是十分必要的,孙中山在《民权主义——六讲》中将“权能区分”具体分为“政权”和“治权”两个部分。其中,权是指政权;能是指治权。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众人之事,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孙中山说过:“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很有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这就是创制权;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不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后,便要政府执行修改的新法律,废止从前的旧法律,这就是复决权。”
3.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中关于发展资本主义实行保护政策,给民族资本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合理的成分。孙中山曾表示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民生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在地权制度上,孙中山努力做到地主与农民的协调者,制定的方案带有折衷的色彩。节制资本上,孙中山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银行、铁路、航空等大型金融、交通设施或项目,应由国家来经营管理。孙中山认为“节制资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发达国家资本”。孙中山说:“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資本”。[4](P.802) (二)建立五权宪法
孙中山长期接受欧美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五权分立理论的形成中,受英国洛克、法国孟德斯鸠、美国汉密尔顿等的思想引领,最为突出的是对孟德斯鸠的系统三权分立理论进行了实践。孙中山通过分赴美英进行考察,分别发现它们两国体制的优劣处,并结合我国的政治传统与具体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五权分立的系统理论。通过加入我国一直以来受重视的考试与监察职能,并将其并列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同等的地位,由此可见,孙中山对我国的政治传统有了更加深度的剖析。孙中山将国民大会提升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高度,这是孙中山重视议会政治与全民参与政治的体现。希望通过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方式,使得其政治构架思想对当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与改革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政党建设
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的事实,让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建立革命政党进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成立的兴中会章程中规定会内议事“当照舍少从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3](P.6)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规定了同盟会“今日革命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2](P.296)号召实行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在经历了几次护法护国的失败后,孙中山对政党职能慢慢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政党应具有目标制定、利益表达、政治动员、人才筛选这四项职能,拥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与政治信仰的政党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比军队要有意义的多。孙中山在解释以党治国时称:“至于本党党员若是确为人才,能胜大任的,自当优先任用,以便实行本党的主义”。[2](P.282)同时,孙中山也认识革命事业想要成功,要靠革命党来领导和发动,而革命党的强弱盛衰取决于全体革命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提高党员素质,加强思想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战斗力和集体的凝聚力。
(四)四大纲领
1.人能尽其才
孙中山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主张中,提出先应解放生产环节最为主要的因素。孙中山在海外考察时发现欧美国家也很重视发明与创造,很注重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价值。这样他认识到人不仅仅只是生产工具,人具有创造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要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的改造中体现个体价值。
2.地能尽其利
孙中山充分了解我国长期处于农业大国的地位现状,在提倡发展经济时,并不是舍本逐末。孙中山对改进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很关心,在1890年曾提出试种农桑,进而借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化农业。他认为发展蚕桑业,可以为缫丝业提供部分原料,不但有利于农,且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缫絲工业有一定的好处。1891年他撰写的《农功》篇,痛陈中国“农桑不振,人民失教”的危机,主张兴学兴农,先从广东香山一县开始,逐渐推行全国。[2](P.282)
3.物能尽其用
在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方面,孙中山明确了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主张,认为自然科学是“生民根本之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才能提高我国的生产效率。孙中山指出先进技术能使“百艺兴,制作盛,上而军国要需,下而民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财力,故作人力所不作之工,成人事所不成之物”。[2](P.12)
4.货能畅其流
在发展商贸方面,孙中山认为本末应皆顾,提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的农商并重思想。孙中山抨击了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过省有关,越境有卡,海口完纳,又有补抽,处处敛征,节节阻滞”“关卡之滥征,吏胥之多弊”,认为这样“徒削平民之膏,于国计民生初无所禅”,只能造成“商贾为裹足,复贩从而怨嗟”的现象。[4](P.13)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 京:中华书局,2014.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复兴梦;实施方略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93-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轮番侵扰,经历了一系列重创,因此探寻一条伟大复兴的道路成了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信念,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扎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这是百年来无数中国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孙中山曾说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他坚信中华民族必会顺利实现伟大复兴,而他本人也毕其一生努力去实现这个属于全民族的复兴梦。
如今“中国梦”被反复提及,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把孙中山的中国梦和当今社会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结合起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结合孙中山先生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背景对近代中国梦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近代中国梦的思想和内容,对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近代中国梦的形成脉络
(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近代中国梦的萌芽
1879年,少年孙中山随母亲远渡赴美,在那里长期接受了海外资本主义教育。远洋的学习使孙中山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1885 年的中法战争战败后,越南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至那时起孙中山先生便下定决心要“倾覆清廷,创建民国”。孙中山先生认为要想“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五族共和”而非一族至上的国家,从这点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衰败与满清政府的统治存在着莫大的关系,[1](P.14)他认为实现近代中国梦的首要条件是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标志着他的近代中国梦开始萌芽。
(二)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近代中国梦的发展
孙中山在接触了一系列西方政治家的学说,孙中山产生了利用西方先进政治学说去改变当时中国社会衰败的现象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想法。最初,在上书李鸿章时,孙中山希望清政府能采纳自己提出的“欧洲富强之本”,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留”的政策,提出“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 [2](P.8-15)但在悉心提出改良之法后,却遭受清廷的无视,自此,孙中山放弃改良,走上了力主革命之路。在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认为想要改变中国这种状况,就必须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并建立人民共和政体,从这点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是想通过政治革命的形式去实现近代中国梦的。
(三)“以民为本”的情怀—近代中国梦得以确立
这一阶段除了包括之前所提到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国的民族革命思想,孙中山还提出了发展民权、民生的思想,更着重于解决实现“国利民福”的社会革命,更注重民治和民主参与。孙中山先生在当时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也有一定的想法,孙中山先生强调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是“民治”, 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乡村建设”。孙中山在《农功》一文中说:“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既高度肯定农民的长处,又大胆指出农民的短处。在这一时期他喊出“劳工神圣”,主张“耕者有其田”的口号。[3](P.10-12)
三、孙中山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一)实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孙中山曾说“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四最”民族。他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人是世界最优秀民族一分子,必须具备凌驾于东洋人和西洋人之上的志气。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族气节和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以实现民族革命为根本,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民族主义精神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
孙中山认为直接的民权是十分必要的,孙中山在《民权主义——六讲》中将“权能区分”具体分为“政权”和“治权”两个部分。其中,权是指政权;能是指治权。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众人之事,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孙中山说过:“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很有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这就是创制权;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不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后,便要政府执行修改的新法律,废止从前的旧法律,这就是复决权。”
3.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中关于发展资本主义实行保护政策,给民族资本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合理的成分。孙中山曾表示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民生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在地权制度上,孙中山努力做到地主与农民的协调者,制定的方案带有折衷的色彩。节制资本上,孙中山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银行、铁路、航空等大型金融、交通设施或项目,应由国家来经营管理。孙中山认为“节制资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发达国家资本”。孙中山说:“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資本”。[4](P.802) (二)建立五权宪法
孙中山长期接受欧美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五权分立理论的形成中,受英国洛克、法国孟德斯鸠、美国汉密尔顿等的思想引领,最为突出的是对孟德斯鸠的系统三权分立理论进行了实践。孙中山通过分赴美英进行考察,分别发现它们两国体制的优劣处,并结合我国的政治传统与具体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五权分立的系统理论。通过加入我国一直以来受重视的考试与监察职能,并将其并列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同等的地位,由此可见,孙中山对我国的政治传统有了更加深度的剖析。孙中山将国民大会提升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高度,这是孙中山重视议会政治与全民参与政治的体现。希望通过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方式,使得其政治构架思想对当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与改革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政党建设
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的事实,让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建立革命政党进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成立的兴中会章程中规定会内议事“当照舍少从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3](P.6)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规定了同盟会“今日革命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2](P.296)号召实行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在经历了几次护法护国的失败后,孙中山对政党职能慢慢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政党应具有目标制定、利益表达、政治动员、人才筛选这四项职能,拥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与政治信仰的政党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比军队要有意义的多。孙中山在解释以党治国时称:“至于本党党员若是确为人才,能胜大任的,自当优先任用,以便实行本党的主义”。[2](P.282)同时,孙中山也认识革命事业想要成功,要靠革命党来领导和发动,而革命党的强弱盛衰取决于全体革命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提高党员素质,加强思想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战斗力和集体的凝聚力。
(四)四大纲领
1.人能尽其才
孙中山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主张中,提出先应解放生产环节最为主要的因素。孙中山在海外考察时发现欧美国家也很重视发明与创造,很注重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价值。这样他认识到人不仅仅只是生产工具,人具有创造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要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的改造中体现个体价值。
2.地能尽其利
孙中山充分了解我国长期处于农业大国的地位现状,在提倡发展经济时,并不是舍本逐末。孙中山对改进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很关心,在1890年曾提出试种农桑,进而借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化农业。他认为发展蚕桑业,可以为缫丝业提供部分原料,不但有利于农,且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缫絲工业有一定的好处。1891年他撰写的《农功》篇,痛陈中国“农桑不振,人民失教”的危机,主张兴学兴农,先从广东香山一县开始,逐渐推行全国。[2](P.282)
3.物能尽其用
在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方面,孙中山明确了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主张,认为自然科学是“生民根本之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才能提高我国的生产效率。孙中山指出先进技术能使“百艺兴,制作盛,上而军国要需,下而民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财力,故作人力所不作之工,成人事所不成之物”。[2](P.12)
4.货能畅其流
在发展商贸方面,孙中山认为本末应皆顾,提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的农商并重思想。孙中山抨击了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过省有关,越境有卡,海口完纳,又有补抽,处处敛征,节节阻滞”“关卡之滥征,吏胥之多弊”,认为这样“徒削平民之膏,于国计民生初无所禅”,只能造成“商贾为裹足,复贩从而怨嗟”的现象。[4](P.13)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 京:中华书局,2014.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