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人类自始至终真善美的教育理念,当今社会下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等著名哲学家都对美学进行研究和完善。其中,康德哲学中《判断力批判》,他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体现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正是“人的自我觉醒”下形成的美育,对当今社会乃至后世,都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育 美术教育;康德美学
一.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如果当有人向你提出美学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梵高的抽象主义绘画,教堂里宏伟而精致的管风琴,古埃及的金字塔,欧洲古典戏剧艺术中的歌剧舞剧,李安的电影,壁画,书法……错了,这都不是。
我们先讨论这几个问题:“美育是什么?美术教育是什么?两者有何关系?”
大部分不了解的人总会狭义极端的认为美育即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国画等一系列同美术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性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简单的描述就是绘画技术与技巧的教学。
美育与美术教育冥冥中存在着一些联系。就比如说长期以来,审美哲学和美术史一直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康德从审美和道德的关系入手沟通自然与自由的关系,他认为,美的东西的象征,心灵在普遍赞同的情感中意识到一种超脱快乐的高尚和升华,美感和崇高感在“人的本性中”,是趋向道德情感的素质根基。(1)打个比方:在现代教育领域,人们以美学为基础,将美学渗透到中小学,乃至中学课本之中。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教育的基础除了技能外,最主要的是真善美的教育。
美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引起审美情感的最佳对象,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可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使学生自身得以全面发展。(2)
二.分析美育对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影响
西方哲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的审美内涵是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了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善,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中国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可见中西方都有对美育进行探讨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鉴赏判断力的四个契机(环节):从质上看,美是无利害无功力的;从量上看,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从关系上看,美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形式性);从模态上看,美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共通性)。
当我们说自然有一种目的时,自然作为比拟运用,自然物为艺术品,自然本身不存在任何目的性,说明这个世界上唯有人是目的。
联系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材,我可以看到有世界名画西方油画名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他的作品《播种者》,就是对社会的反映。18世纪的 现代主义画派,不再是描绘富丽堂皇的皇宫贵族,而是底层农民的生活实际。这正是审美素质的改变,无功力,不再带有给贵族画肖像画的目的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三.美育与现代美术教育的结合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的美育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决策层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三是管理职能的不明确,四是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不理想。
在国外,自由教育的特点是既“宽”又“深”。“宽”意味着学生不受专业限制,凡是现在和将来该了解的各项知识都要学习。“深”,意味着要挑战学生能力极限,所有讲授内容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为了达到又“宽”又“深”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体系还倡导“跨学科合作”和“实践中学习”。显然,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再只是专门人才,而是能够适应各种文化,岗位和环境的“世界公民”。(3)
对此,我国教育学家以及各大高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开始把美育发展作为教育的基础,不仅仅将音,体,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真善美的学习探讨。
我国在美术教育与美育也有较大的发展。2018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迎来100周年诞辰。在这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总书记在信中讲要‘崇德尚艺’,‘德’与‘艺’作为重要的美育精神,在当下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与写信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说道。他提出,美育不仅仅是懂得艺术,还要让人民的心灵能够美起来。作为美院教师,要秉承着对精神与心灵的高标准追求来培养学生、创作作品。(4)
综合以上观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接受美的感染和陶冶,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325页
[2]夏冬柏:浅谈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特殊功能[A]
[3]王毅,傅晓微.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访谈录——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一[J].美育学刊.2011(05)
作者简介:
钟霖(2000.07-),女(汉族)广东省惠州市,本科, 美术教育方向。
郭谌涛 (1995.09.15-) 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关键词:美育 美术教育;康德美学
一.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如果当有人向你提出美学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梵高的抽象主义绘画,教堂里宏伟而精致的管风琴,古埃及的金字塔,欧洲古典戏剧艺术中的歌剧舞剧,李安的电影,壁画,书法……错了,这都不是。
我们先讨论这几个问题:“美育是什么?美术教育是什么?两者有何关系?”
大部分不了解的人总会狭义极端的认为美育即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国画等一系列同美术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性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简单的描述就是绘画技术与技巧的教学。
美育与美术教育冥冥中存在着一些联系。就比如说长期以来,审美哲学和美术史一直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康德从审美和道德的关系入手沟通自然与自由的关系,他认为,美的东西的象征,心灵在普遍赞同的情感中意识到一种超脱快乐的高尚和升华,美感和崇高感在“人的本性中”,是趋向道德情感的素质根基。(1)打个比方:在现代教育领域,人们以美学为基础,将美学渗透到中小学,乃至中学课本之中。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教育的基础除了技能外,最主要的是真善美的教育。
美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引起审美情感的最佳对象,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可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使学生自身得以全面发展。(2)
二.分析美育对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影响
西方哲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的审美内涵是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了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善,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中国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可见中西方都有对美育进行探讨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鉴赏判断力的四个契机(环节):从质上看,美是无利害无功力的;从量上看,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从关系上看,美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形式性);从模态上看,美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共通性)。
当我们说自然有一种目的时,自然作为比拟运用,自然物为艺术品,自然本身不存在任何目的性,说明这个世界上唯有人是目的。
联系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材,我可以看到有世界名画西方油画名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他的作品《播种者》,就是对社会的反映。18世纪的 现代主义画派,不再是描绘富丽堂皇的皇宫贵族,而是底层农民的生活实际。这正是审美素质的改变,无功力,不再带有给贵族画肖像画的目的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三.美育与现代美术教育的结合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的美育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决策层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三是管理职能的不明确,四是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不理想。
在国外,自由教育的特点是既“宽”又“深”。“宽”意味着学生不受专业限制,凡是现在和将来该了解的各项知识都要学习。“深”,意味着要挑战学生能力极限,所有讲授内容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为了达到又“宽”又“深”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体系还倡导“跨学科合作”和“实践中学习”。显然,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再只是专门人才,而是能够适应各种文化,岗位和环境的“世界公民”。(3)
对此,我国教育学家以及各大高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开始把美育发展作为教育的基础,不仅仅将音,体,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真善美的学习探讨。
我国在美术教育与美育也有较大的发展。2018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迎来100周年诞辰。在这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总书记在信中讲要‘崇德尚艺’,‘德’与‘艺’作为重要的美育精神,在当下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与写信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说道。他提出,美育不仅仅是懂得艺术,还要让人民的心灵能够美起来。作为美院教师,要秉承着对精神与心灵的高标准追求来培养学生、创作作品。(4)
综合以上观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接受美的感染和陶冶,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325页
[2]夏冬柏:浅谈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特殊功能[A]
[3]王毅,傅晓微.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访谈录——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一[J].美育学刊.2011(05)
作者简介:
钟霖(2000.07-),女(汉族)广东省惠州市,本科, 美术教育方向。
郭谌涛 (1995.09.15-) 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