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临新的机遇
课题报告的研究认为,加入WTO之后,对于中国纺织工业总体上是有利的,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改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纺织品服装协定(ATC)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10年间,在WTO成员间逐步取消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之后,一方面可以按照ATC协议,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争取到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多边优惠待遇,同时可以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与有关国家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争取中国的正当利益,并利用各种规则保护国内纺织产业。
其二,加入WTO,中国服装出口具有很大潜力。按照ATC协议,在10年过渡期内,设限国家将给予出口国两大直接的好处:一是分3个阶段给出“一体化”比例,即逐步取消配额限制;二是给予保留配额部分以“额外增长率”。据测算,加入WTO之后,2001年的配额增长率由1.6%提高到2%,2002年可以进一步提高到2.54%,在2001年~2004年的4年中,“额外增长率”可直接增加出口额3亿美元左右,预计“一体化”比例提高后,到2004年末可以增加出口额10亿美元左右,而到2005年取消配额限制以后,中国仅服装出口对欧美就可以增长110亿美元左右。此项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占欧美原配额进口部分的比重可以从10%提高到15%。目前,北美贸易区以及加勒比地区国家(CBI)、拉丁美洲国家在美服装进口份额中占1/3左右,这部分进口额主要受惠于美国的特殊政策,一旦全部配额取消后,这部分国家的市场份额将难以继续扩大。同时,取消配额后,中国输往欧美的服装可以挤占一部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预计欧美从原配额部分中可以增加出口额50亿美元左右。二是配额取消后可以挤占欧美本土产品的市场份额。以美国为例,1800亿美元服装消费中约有1000亿美元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其中的常规品种绝大部分要被国外产品所挤占。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对欧美服装出口可挤占两地本土产品份额约为60亿美元左右。
其三,投资领域的开放有利于纺织工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入WTO后,随着投资领域逐步开放,外资进入的步伐必将加快,也将推动中国与各国技术经济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化纤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印染后整理等见效快、国内技术落后的产业将是外资进入的重点。外资进入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引进和设备改造,推动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与此同时,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为企业降低技术改造成本和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
其四,贸易领域的开放有利于纺织工业直接进入国外的商业采购系统,扩大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中国承诺,加入WTO后,外国公司可以来华经营在中国以外所制造的产品,可以拥有或管理流通网络、批发渠道和仓储,可以在中国直接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还可以在中国经营批发零售网络,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纺织企业直接进入到国外的商业采购系统,扩大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挑战依然在
加入WTO给中国纺织工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目前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开放对国内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冲击较大。加入WTO后,必须遵从“贸易相关投资准则”(TRIMS)。而该准则的过渡期到1999年底便自行结束,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再设置单独的过渡期。对于与贸易无关的投资,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加以限制和引导,但必须严格遵循国民待遇原则。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增加,对缺乏规模经济、技术开发能力弱、债务负担重、用人多的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将产生一定冲击;二是贸易领域开放将直接影响国内流通体系。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网络在原国有一、二、三级市场批发网络基本解体后,新的市场体系正在缓慢形成过程中,尤其在国内市场领域中,尚未形成大型和有实力的采购批发企业,这一空白很有可能会迅速被国外流通企业占领。外国流通企业的大量涌入,使中国企业的加工型特征更加明显,加工型企业与市场营销网络的连接具有不稳定性,加工地随着成本的比较优势转移,一旦外国商业企业或跨国公司的采购转向别的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企业将受到直接影响;三是短期内就业压力加大。从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出口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将会增加就业。据测算,目前从事出口的纺织行业的职工约有400万人左右,在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和吨纤维创汇水平上,每增加1亿美元出口,可安排1万人就业,到2005年欧美取消配额以后,服装及其带动的纺织品出口将直接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万个。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口增加、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等将直接减少就业岗位。按目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来看,减员的潜力较大,中国棉纺业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为6吨,只有世界水平的1/3左右,毛纺织业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为世界水平的1/10左右,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化纤人均产量大约是中国的5倍~10倍。预计在未来5年内,纺织行业还将有100万~200万职工下岗、失业或转移到其他行业;四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紧迫性增强。加入WTO,国有纺织企业可能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根据世贸组织的要求,一些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主要靠政府扶持生存的企业将经受阵痛的考验。资不抵债、长期靠优惠政策扶持生存的企业将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
行业影响大
课题研究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影响是棉纺织和化纤行业。
首先是棉纺织行业。加入WTO后,棉纺织行业将面临来自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是来自中亚、南亚地区的竞争。这些地区棉花资源丰富,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工资成本低于中国,在成本竞争方面比中国占有更大优势;二是美国纺织品自给率提高。在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双重压力下,中国棉纺织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加入WTO,棉纺织行业必须解决三大关键问题,即棉花要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要按国际水平定员;要加快落后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其次是化纤行业。中国已经是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但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PTA和切片等中间原料价格高于国际水平;二是中国化纤行业的财务成本过高;三是中国化纤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
加入WTO后,化纤业必须解决原料成本过高的问题。办法是改变对化纤原料行业的高关税保护政策,化纤原料的进口关税应进一步降低,以增强从化纤业到纺织品服装的整体竞争能力。中国化纤及化纤原料供应缺口还较大,应在2005年之前允许国内企业主要通过现有企业改扩建和少数合理新建项目,达到经济规模并占领国内市场空间。
应对有措施
课题报告指出,应对入世,纺织工业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克服面临的不利因素,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尽快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80%,差别化纤维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由目前的70:20:10调整到65:21:14。加大区域结构调整。东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快产业升级,并逐渐成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和信息网络中心,发挥对中西部的辐射作用。中西部纺织工业立足于资源比较优势,依托于中心城市、集贸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要围绕大型批发市场发展中小企业群,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国家对中西部困难特别大的国有毛纺、印染行业采取有力的政策,帮助其脱困。
第二,以面料为突破口,推进产业升级。要从根本上解决面料问题,就要着重抓住五大技术的突破:一是纤维生产技术。运用材料科学和差别化技术加大新型纤维的开发力度,加快多功能复合纤维、高仿真纤维、功能化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工艺、技术的研制。二是纺纱技术。中低支纱重点发展新型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提高精梳纱比例,增加先进的清梳联、细络联、自动络筒的使用比例,5年后有50%的纺纱能力达到与国际相当的先进水平。三是织造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积极采用新型织机,大力提高无梭织机比重,使无梭织机在5年内翻一番,总量超过20万台,比例提高到25%。四是染整技术。从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到后整理的全过程,系统引入电子控制技术,开发和使用先进的印染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大力采用新型环保技术。五是要提高设计与开发创新技术。
第三,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步伐。国有纺织企业战略性改组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破产一批。2465户中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637户,占国有企业的1/4,对这部分企业主要通过破产的方式加快退出,今后核呆政策要适当向中西部倾斜。二是救活一批。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但设备先进、产品有市场,并具有一定管理基础、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力争通过债转股降低负债率,增强活力,这部分企业约在200户左右,债转股后可以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约10个百分点。三是放活一批。对于量大面广的1500户中小国有企业,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改制,增强其活力和社会贡献率。四是扶持一批。对于国有优势企业,重点是100户出口大户,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出口配额、技改贴息等手段,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进一步改善纺织工业的外部运行环境。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确保棉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内棉花价格不能高于国际市场,棉花质量标准要与国际标准靠拢。棉花国库储备管理必须和棉花企业的经营彻底分开,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库棉储备制度和办法。重点纺织企业可以获得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权。同时赋予符合条件的棉纺生产企业棉花进口经营权。降低羊毛、化纤及化纤原料的进口税率,取消许可证制度,赋予生产企业羊毛、化纤的直接进口权。进口关税和配额的制订要合理足量,使企业能全面与国际竞争。国家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服装和纺织品出口。配额分配要优先向品牌出口、高附加值出口的企业倾斜;实行鼓励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退税政策;技术改造贴息和外贸发展基金要优先安排纺织出口骨干企业。为打破纺织服装贸易区域化壁垒,建立国家级对外投资和促进出口基金,鼓励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对企业到国外投资创造条件,增加对外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管理。
第五,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行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制订行业性规范,实行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及开展国际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