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关于加快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系列提案得到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亲自牵头督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7月2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充分采纳和反映了该系列提案的主要意见建议。这是广东省政协提案办理协商的一大成功实践。我们特邀该系列提案其中两位提案委员,分享他们提出提案的想法以及提案办理过程的感受。 —— 编者按
罗必良,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案题:《关于实施“广东沿边开发战略”的建议》
广东的沿边县域经济为何值得关注,我想先从我的一次切身体会说起。有一次,我到南雄作报告,第二天要赶到梅州参加一个会议。地图上显示梅州与南雄只有300多公里,我本想坐车很快就能到,可别人告诉我,没有直达车,需要到广州转车。当时我感到很惊讶,回来后,仔细研究广东省内的交通格局,发现是以广州为中心呈指针型,而各县域之间缺乏连接,被活生生地割裂开。这与我们原来的地下情报系统类似,纵向联系,横向无交集。
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触动,广东沿边县域的滞后发展引发我的思考。我的学生把广东与邻省交界的市县整理出来,总共有40多個,广东与邻省几乎各占一半。2012年广东省出台了振兴粤东西北的决定,但决定倾向于重视城市的发展和大项目的建设,从区域经济角度讲是强调极化发展——将优势资源集聚于城市,来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培育粤东西北的增长极。数量如此之多的边沿县域却好像被遗忘了。
近两年我走过很多地方,包括“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轴心封开、粤西的怀集、粤北的南雄等,以及与广东接壤的外省地区,如广西梧州、福建漳州、江西赣州等。我发现外省与广东交界的地区很有发展紧迫感,都想和珠三角构成紧密联系,以获得优势资源。相反,我们在这方面意识比较淡薄,它们想向我们靠,我们却没想向它们蹭,资源只形成了单向流动。纵向对比后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广东和外省的县域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差异不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广东实现经济腾飞,沿边县域的经济水平高出外省的相邻县域达1 ~2倍;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以粤北的蕉岭县为例,2009年,蕉岭的人均GDP是17108元,而相邻的福建上杭已高达24346元。广东沿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普遍低于与之相邻的外省县域,仅略高于湖南,而且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差。这好比我们家里的小兄弟原来都比别人家的个高,可十几年过去了,别人家的都长大了,我们家的却发育不良。
经济学上有个“相对福利理论”,即一个人对自身福利状况的判断,不仅取决于自己绝对收入的多少,而且取决于与他人相比之后的相对收入的多少,福利如此,幸福感也是如此。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广东沿边县域的幸福感取决于不仅要和珠三角比差距在缩小,也要与邻省原来的“穷兄弟”相比,我的状况变好了,这样才会有幸福感。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广东经济的“短板”,而集中的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各省综合实力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2009年为例,广东县域经济占全省GDP比重仅为18.49%,而“追兵”浙江和江苏分别为52.41%和54.56%。发展迟缓的沿边县域经济更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才着手写《关于实施“广东沿边开发战略”的建议》这个提案。
从三四年前我就关注这个话题,研究也进行了快两年,但其中数据的获取特别困难。因为我们国家没有一本统计年鉴能囊括各地方最新的统计数据,所以要通过广东省的统计局联系外省的统计局,然后外省的统计局再一个个县地找,搜集后一点点地统计整理分析。我写提案并非为了回复,是想通过提案的方式触动大家去思考这个话题,履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要做好一个提案,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念,更多关注社会性问题。只站在个人角度或单位角度是不合适的。要为界别发声,但不局限于界别。在提案办理过程中,由于平时工作较忙,我仅参加过一次座谈会和一次联合办公会,但发现各部门态度非常认真,座谈会上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亲自到场,听取各提案代表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也吸纳了提案中的意见建议,对此办理结果我表示满意,但还有一些问题我希望能进一步改进:
一是各个县域发展要扬长避短,推广跨省合作实验区。走过这么多县域,南雄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年南雄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干劲十足,但我不认为是很好的策略。因为南雄本地的产业较为单一,而要建成大的工业园区需要产业的集群、高度的产业匹配以及大成本的投入,这些条件,南雄尚不具备。所以我建议各沿边县域的发展不要千城一面地建设大项目,而是要利用自身优势,特别是利用邻省的有利政策,构建跨省区的特别经济合作实验区,资源互补,联动发展。效仿“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梅州和赣州可运用共同的客家文化基础,并可构建红色旅游合作发展区,充分利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利政策;潮汕地区可联手福建海西经济区,同样运用其优惠政策。通过设立若干跨域合作区,形成一个个小特区,再串联成沿边开发带,与邻省共同开发,它们借助我们广阔的市场,我们利用它们有利的政策,进而拓宽广东的开发空间,切实提升沿边县域的经济水平,实现互利双赢。
另外,改善沿边县域的交通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尤为重要。目前交通网络的建设思维应从以广州为中心“指针型”向全省“网络型”转变,不仅要与珠三角便利联通,各沿边县域也要能够方便交流。这方面的提案交通厅没有给我答复,我会继续关注。
珠三角继续提升产业档次,粤东西北中心城市培育增长极,同时沿边县域经济也要形成网络开发,多管齐下,广东才能更快摆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罗必良,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案题:《关于实施“广东沿边开发战略”的建议》
广东的沿边县域经济为何值得关注,我想先从我的一次切身体会说起。有一次,我到南雄作报告,第二天要赶到梅州参加一个会议。地图上显示梅州与南雄只有300多公里,我本想坐车很快就能到,可别人告诉我,没有直达车,需要到广州转车。当时我感到很惊讶,回来后,仔细研究广东省内的交通格局,发现是以广州为中心呈指针型,而各县域之间缺乏连接,被活生生地割裂开。这与我们原来的地下情报系统类似,纵向联系,横向无交集。
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触动,广东沿边县域的滞后发展引发我的思考。我的学生把广东与邻省交界的市县整理出来,总共有40多個,广东与邻省几乎各占一半。2012年广东省出台了振兴粤东西北的决定,但决定倾向于重视城市的发展和大项目的建设,从区域经济角度讲是强调极化发展——将优势资源集聚于城市,来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培育粤东西北的增长极。数量如此之多的边沿县域却好像被遗忘了。
近两年我走过很多地方,包括“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轴心封开、粤西的怀集、粤北的南雄等,以及与广东接壤的外省地区,如广西梧州、福建漳州、江西赣州等。我发现外省与广东交界的地区很有发展紧迫感,都想和珠三角构成紧密联系,以获得优势资源。相反,我们在这方面意识比较淡薄,它们想向我们靠,我们却没想向它们蹭,资源只形成了单向流动。纵向对比后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广东和外省的县域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差异不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广东实现经济腾飞,沿边县域的经济水平高出外省的相邻县域达1 ~2倍;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以粤北的蕉岭县为例,2009年,蕉岭的人均GDP是17108元,而相邻的福建上杭已高达24346元。广东沿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普遍低于与之相邻的外省县域,仅略高于湖南,而且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差。这好比我们家里的小兄弟原来都比别人家的个高,可十几年过去了,别人家的都长大了,我们家的却发育不良。
经济学上有个“相对福利理论”,即一个人对自身福利状况的判断,不仅取决于自己绝对收入的多少,而且取决于与他人相比之后的相对收入的多少,福利如此,幸福感也是如此。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广东沿边县域的幸福感取决于不仅要和珠三角比差距在缩小,也要与邻省原来的“穷兄弟”相比,我的状况变好了,这样才会有幸福感。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广东经济的“短板”,而集中的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各省综合实力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2009年为例,广东县域经济占全省GDP比重仅为18.49%,而“追兵”浙江和江苏分别为52.41%和54.56%。发展迟缓的沿边县域经济更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才着手写《关于实施“广东沿边开发战略”的建议》这个提案。
从三四年前我就关注这个话题,研究也进行了快两年,但其中数据的获取特别困难。因为我们国家没有一本统计年鉴能囊括各地方最新的统计数据,所以要通过广东省的统计局联系外省的统计局,然后外省的统计局再一个个县地找,搜集后一点点地统计整理分析。我写提案并非为了回复,是想通过提案的方式触动大家去思考这个话题,履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要做好一个提案,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念,更多关注社会性问题。只站在个人角度或单位角度是不合适的。要为界别发声,但不局限于界别。在提案办理过程中,由于平时工作较忙,我仅参加过一次座谈会和一次联合办公会,但发现各部门态度非常认真,座谈会上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亲自到场,听取各提案代表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也吸纳了提案中的意见建议,对此办理结果我表示满意,但还有一些问题我希望能进一步改进:
一是各个县域发展要扬长避短,推广跨省合作实验区。走过这么多县域,南雄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年南雄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干劲十足,但我不认为是很好的策略。因为南雄本地的产业较为单一,而要建成大的工业园区需要产业的集群、高度的产业匹配以及大成本的投入,这些条件,南雄尚不具备。所以我建议各沿边县域的发展不要千城一面地建设大项目,而是要利用自身优势,特别是利用邻省的有利政策,构建跨省区的特别经济合作实验区,资源互补,联动发展。效仿“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梅州和赣州可运用共同的客家文化基础,并可构建红色旅游合作发展区,充分利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利政策;潮汕地区可联手福建海西经济区,同样运用其优惠政策。通过设立若干跨域合作区,形成一个个小特区,再串联成沿边开发带,与邻省共同开发,它们借助我们广阔的市场,我们利用它们有利的政策,进而拓宽广东的开发空间,切实提升沿边县域的经济水平,实现互利双赢。
另外,改善沿边县域的交通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尤为重要。目前交通网络的建设思维应从以广州为中心“指针型”向全省“网络型”转变,不仅要与珠三角便利联通,各沿边县域也要能够方便交流。这方面的提案交通厅没有给我答复,我会继续关注。
珠三角继续提升产业档次,粤东西北中心城市培育增长极,同时沿边县域经济也要形成网络开发,多管齐下,广东才能更快摆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