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造成现阶段职高生的整体素质下滑。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职校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精神教学”,尽量把这一特殊群体的精、气、神最大限度地提起来,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精神”教学
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结果位居第一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大学教师、更不是哪位名人,而是中学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这个结果说明了几百万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培养新一代、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民族要想在当今的世界上立足并发展,必须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没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迟早要被吞噬掉。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
而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职教的滑坡,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为了维持生存,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于是就出现只要有人报名,就会被录取的现状。因此造成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有待提高的学生就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并且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现阶段职校生的整体素质下滑,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出现问题,可以说现在的职校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职校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精神教学”。尽量把这一特殊群体的精、气、神最大限度地提起来,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如讲授梁实秋的《雅舍》,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在抗战中对生活环境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以及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人的价值、命运,以及讨论人在逆境中如何自处等问题。从而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人心中要有精神支撑,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又如讲授张中行的《自我》,让学生明白人都有差异,从自我说,是生来就受“天命之谓性”的制约,因此只能“求以人力补天然”这个道理。并且明白“顺应、自知、珍重、超脱”这一弥补先天不足的原则。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该如何去弥补?如何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审美精神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语言、画面,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情感美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些都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语文教学充满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三、创新精神
21世纪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学习小说单元,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佛莱思节夫人把三万六千法郎还给路瓦栽夫人,她能幸福吗?祥林嫂生活在当今社会,她会怎样?蚂蚁爬墙,爬了一段路程掉了下来,接着再爬,多次反复,仍爬墙不辍,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四、爱国主义精神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生教学,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要“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教学《炉中煤》、《红烛》、《我爱这土地》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感悟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流露出来的对祖国炽热强烈而执着的忧患之情、热爱之情,从而体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再如:教学《梦和泪》时,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冰心:一位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真、善、美理想;时刻不忘民族屈辱,有着强烈爱憎情怀的爱国老人。再加上教师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从而自然而然地诱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
当然,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而培养学生特别是职校学生的高尚精神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职校语文老师去努力践行。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精神”教学
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结果位居第一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大学教师、更不是哪位名人,而是中学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这个结果说明了几百万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培养新一代、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民族要想在当今的世界上立足并发展,必须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没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迟早要被吞噬掉。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
而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职教的滑坡,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为了维持生存,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于是就出现只要有人报名,就会被录取的现状。因此造成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有待提高的学生就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并且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现阶段职校生的整体素质下滑,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出现问题,可以说现在的职校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职校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精神教学”。尽量把这一特殊群体的精、气、神最大限度地提起来,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如讲授梁实秋的《雅舍》,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在抗战中对生活环境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以及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人的价值、命运,以及讨论人在逆境中如何自处等问题。从而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人心中要有精神支撑,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又如讲授张中行的《自我》,让学生明白人都有差异,从自我说,是生来就受“天命之谓性”的制约,因此只能“求以人力补天然”这个道理。并且明白“顺应、自知、珍重、超脱”这一弥补先天不足的原则。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该如何去弥补?如何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审美精神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语言、画面,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情感美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些都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语文教学充满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三、创新精神
21世纪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学习小说单元,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佛莱思节夫人把三万六千法郎还给路瓦栽夫人,她能幸福吗?祥林嫂生活在当今社会,她会怎样?蚂蚁爬墙,爬了一段路程掉了下来,接着再爬,多次反复,仍爬墙不辍,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四、爱国主义精神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生教学,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要“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教学《炉中煤》、《红烛》、《我爱这土地》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感悟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流露出来的对祖国炽热强烈而执着的忧患之情、热爱之情,从而体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再如:教学《梦和泪》时,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冰心:一位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真、善、美理想;时刻不忘民族屈辱,有着强烈爱憎情怀的爱国老人。再加上教师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从而自然而然地诱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
当然,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而培养学生特别是职校学生的高尚精神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职校语文老师去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