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经过观察和研究,本人对数学学习中的几个环节提出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引导;课堂教学;习惯;数学学习
目前初中生学习数学时大多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还是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上课时经常被动地听,机械地做作业,长此下去,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更别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经过观察和研究,本人对数学学习中的几个环节提出几点设想。
一、引导好预习环节,养成带着目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环节。初中生学习经验浅,通常只会泛泛读过便罢,看不出问题和疑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的引导。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本人认为: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要求,先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老师应在每天新课前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以免教学时起点太高或太低。
二、引导好上课环节,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更与学生的听课习惯息息相关。如果一堂课从头至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造成注意力分散,掌握知识不透彻,课后作业完不成,成绩下降等后果。改变这些状况,教师可在听课方法的指导上处理好以下几点。
第一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听课。前面已讲过,学生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之后,已明确了该课堂应了解什么,记住什么,掌握什么,学习难点在哪里。这样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课,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剖析难点;④听例题解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第二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教学。随着教学技术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课堂中总有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的,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讨论与练习,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问题,积极提问,积极地参与评讲习题和练习。这样,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既锻炼了思维,又无形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教师在学生思维方法指导上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③善思,即根据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评意识,学会反思。总之,会思考才会学习,这样才会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点,适当地做笔记以备课后总结思考。做笔记不是抄黑板,是记下课堂内不易记住、不易掌握或必须经过再思考或讨论的问题,且只须提纲挈领,待课后花时间总结和完善。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听课和记笔记是为思考服务的。
三、引导好作业环节,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数学是做出来的”。的确,学习数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增强解题能力。当然一味地钻入题海者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既不认真审题,也不选择方法,作业只是完成了事。②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解题不讲究创新思维,格式化情况严重。③只能解得常规题型,不会解新颖的题目。针对这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精选习题,所选的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有启发思维的功能。再者,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①坚持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②坚持认真审题的习惯。从审题中,掌握一个问题从哪几方面展开分析的做法,通常审题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弄清题意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回忆是否曾做过相同或类似题型;对必要的习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考虑题目是否可以一题多解。养成这种习惯来解题,必然能取得较高的收益,既能锻炼思维,又能巩固知识,一举两得。
总之,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后天的长期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急不躁,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指出其不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习惯,而对于已有较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应当多鼓励,多支持。教师工作的力度要因“生”而异,以耐心和恒心帮助各类学生将各个环节抓到位,落到实处,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引导;课堂教学;习惯;数学学习
目前初中生学习数学时大多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还是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上课时经常被动地听,机械地做作业,长此下去,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更别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经过观察和研究,本人对数学学习中的几个环节提出几点设想。
一、引导好预习环节,养成带着目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环节。初中生学习经验浅,通常只会泛泛读过便罢,看不出问题和疑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的引导。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本人认为: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要求,先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老师应在每天新课前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以免教学时起点太高或太低。
二、引导好上课环节,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更与学生的听课习惯息息相关。如果一堂课从头至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造成注意力分散,掌握知识不透彻,课后作业完不成,成绩下降等后果。改变这些状况,教师可在听课方法的指导上处理好以下几点。
第一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听课。前面已讲过,学生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之后,已明确了该课堂应了解什么,记住什么,掌握什么,学习难点在哪里。这样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课,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剖析难点;④听例题解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第二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教学。随着教学技术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课堂中总有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的,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讨论与练习,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问题,积极提问,积极地参与评讲习题和练习。这样,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既锻炼了思维,又无形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教师在学生思维方法指导上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③善思,即根据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评意识,学会反思。总之,会思考才会学习,这样才会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点,适当地做笔记以备课后总结思考。做笔记不是抄黑板,是记下课堂内不易记住、不易掌握或必须经过再思考或讨论的问题,且只须提纲挈领,待课后花时间总结和完善。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听课和记笔记是为思考服务的。
三、引导好作业环节,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数学是做出来的”。的确,学习数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增强解题能力。当然一味地钻入题海者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既不认真审题,也不选择方法,作业只是完成了事。②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解题不讲究创新思维,格式化情况严重。③只能解得常规题型,不会解新颖的题目。针对这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精选习题,所选的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有启发思维的功能。再者,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①坚持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②坚持认真审题的习惯。从审题中,掌握一个问题从哪几方面展开分析的做法,通常审题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弄清题意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回忆是否曾做过相同或类似题型;对必要的习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考虑题目是否可以一题多解。养成这种习惯来解题,必然能取得较高的收益,既能锻炼思维,又能巩固知识,一举两得。
总之,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后天的长期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急不躁,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指出其不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习惯,而对于已有较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应当多鼓励,多支持。教师工作的力度要因“生”而异,以耐心和恒心帮助各类学生将各个环节抓到位,落到实处,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