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3·18”。晨光熹微之时,爱云便已起身,她从橱顶取下那只已陪伴她近50年的皮箱,小心翼翼地从箱底取出那两封早已泛黄、发皱的书信,轻轻地抚摩着。许久,才郑重地放进挎包,带着昨天就已准备好的一束鲜花出了门。
还是那条熟悉的公路,还是那座熟悉的陵园。与平时不同的是,还没到陵园门口,爱云便看见了各式各样的车辆,看见了捧着鲜花肃立的人群,看见了手拿小白花表达哀思的可爱的孩子们……
倏地,一行清泪从她眼角流出——有多少人,怀着和她相同的情感:把这深深的敬意和绵长的哀思在此刻倾诉、喷薄!
一捧鲜花献亲人,万种思念涌心头。爱云轻轻地把花放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随后坐在墓旁的石阶上,静静地谛听翻滚的心潮。这时,她仿佛把整个世界都装在了自己的内心,任凭身边人来人往——在她的心中,或许再也没有比3月18日更重要的日子了。年近七旬的她,多少次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72年前的这一天,为了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一支仅有82人的新四军连队在苏北平原上这个叫刘老庄的村庄,与1700多名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从拂晓到黄昏,全连82名壮士一口饭没吃,一滴水没进,凭着一条狭长的交通沟与敌人苦战10个小时,在毙伤了400多名日伪军后,全部壮烈殉国。
刘老庄战斗因其惨烈和悲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令人动容的战斗之一。朱德总司令评价82位壮烈殉国的战士们,“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82位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这个英雄连队的指导员,名叫李云鹏。年仅22岁的他在战斗中不畏敌强我弱,英明果断指挥,连续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在敌人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时,他毅然决定:留下轻重机枪各一挺,集中剩下全部子弹,其余枪支全部拆毁,与敌人拼刺刀。当敌人蜂拥合围上来时,他大喊一声:“同志们,接受党和人民最后考验的时刻到了,和敌人拼啊!”随即从战壕里一跃而出,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在血色黄昏中为中华民族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李云鹏,就是爱云的大哥。大哥牺牲时,爱云还没出生,但大哥的故事却伴着她一路成长。在战火烽烟中,李云鹏时时想念远在徐州沛县的家人,利用部队修整的空隙,给家里写了两封家书,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父亲李梦祥才从李云鹏的同乡战
友那里拿到了这两封家书,知道了儿子在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消息。
“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男深感双亲为我之虑”……这两封迟到的家书中,每个字都是蝇头小楷、清秀工整,每一句都倾诉着英雄对家人的牵念:他慈祥的老祖母,他的双亲,他的兄弟姐妹,全都被放在他心灵最为柔软的深处,即使在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的岁月里,仍念念不忘、时常怀想。
把对亲人的关爱与念想,融进战场上的无畏与刚勇中,最可爱的英雄就是这样:对亲人、对国家有着深沉的爱与无尽的责任!多消灭一个鬼子,这种爱与责任就多了一分希望!
爱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夜晚,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父亲经常会拿出这两封家书,一字一句念,念至动情处,全家哭声一片。“他胆大、勇敢、聪明、认真,他射击非常准,毛笔字写得好。”这就是未曾谋面的妹妹从大哥的家书中、从父亲的讲述中描画出的哥哥的形象。大哥是爱云心中的英雄,更是她一生最大的骄傲。
每年3月18日,父亲都会带着家人来到刘老庄,为云鹏和他的战友们扫墓。为了纪念云鹏,父亲还把爱云兄弟姐妹五个全改了名,每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个“云”字,爱云的名字则取敬爱云鹏之意。
1969年,全国掀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21岁的爱云主动报名,要求从老家沛县到哥哥牺牲的刘老庄插队。这一年3月18日,年迈的父亲亲自送她来到刘老庄落户,并一起到云鹏长眠的烈士陵园献花、祭扫。在烈士墓前,父亲捧起儿子的两份家书,一字一句地念着,边念边哭,几乎昏厥,爱云也成了泪人。临行前,老人郑重地把哥哥的两封家书交到了爱云的手里,“闺女,一定要记得常来看你大哥,看你大哥的战友们。”这是父亲对她唯一的交代。1975年,父亲病重弥留之际,仍不忘反复叮嘱爱云。
为父亲的嘱托,为英雄的哥哥,为了这一群最可爱的人,爱云这一来就再也不曾离开……后来,她与当地一名普通工人结了婚,彻底把家安在了刘老庄。
在哥哥长眠的地方,爱云从不以英雄的亲属自居。刚来的时候,她住在五保户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吃的是酸菜、稀饭,虽然身单体薄,却专门挑重活累活干,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还积极参加民兵活动,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她说:“哥哥和战友们在这儿把命献给了党,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插队期间,她有多次推荐上大学和进城工作的机会,但都主动放弃了,选择在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默默耕耘,陪伴哥哥,为英雄的哥哥和他的战友们守灵。
1999年,当得知当地筹资兴建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时,爱云把家中仅有的1000元钱捐了出来——当时,正处于家庭负担最重、处处捉襟见肘的时候。
时光穿越了两个世纪,爱云也从年轻貌美的姑娘,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但几十年来,不管风吹雨打,每年3月18日,她都会早早来到八十二烈士陵园,给大哥和战友们送上一束鲜花,掏出那两封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家书,学着父亲的模样,一字一句地念着……
此刻,爱云又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英雄长眠的地方。 “大哥,我又来看你和战友们了!”“大哥,我今年也67岁了,一辈子就扎根在你牺牲的地方,我会永远陪着你”“大哥,你和战友们是大家最爱的人!瞧,每年都有这么多人来看你,老人、年轻人,还有孩子们……”
阳光安闲地倾洒着它的光芒,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静谧!和往年一样,爱云静静地坐到墓前的石阶上,又从挎包里掏出那两封泛黄变皱的家书,轻轻念了起来:“……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
(杨红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常务理事,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还是那条熟悉的公路,还是那座熟悉的陵园。与平时不同的是,还没到陵园门口,爱云便看见了各式各样的车辆,看见了捧着鲜花肃立的人群,看见了手拿小白花表达哀思的可爱的孩子们……
倏地,一行清泪从她眼角流出——有多少人,怀着和她相同的情感:把这深深的敬意和绵长的哀思在此刻倾诉、喷薄!
一捧鲜花献亲人,万种思念涌心头。爱云轻轻地把花放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随后坐在墓旁的石阶上,静静地谛听翻滚的心潮。这时,她仿佛把整个世界都装在了自己的内心,任凭身边人来人往——在她的心中,或许再也没有比3月18日更重要的日子了。年近七旬的她,多少次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72年前的这一天,为了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一支仅有82人的新四军连队在苏北平原上这个叫刘老庄的村庄,与1700多名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从拂晓到黄昏,全连82名壮士一口饭没吃,一滴水没进,凭着一条狭长的交通沟与敌人苦战10个小时,在毙伤了400多名日伪军后,全部壮烈殉国。
刘老庄战斗因其惨烈和悲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令人动容的战斗之一。朱德总司令评价82位壮烈殉国的战士们,“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82位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这个英雄连队的指导员,名叫李云鹏。年仅22岁的他在战斗中不畏敌强我弱,英明果断指挥,连续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在敌人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时,他毅然决定:留下轻重机枪各一挺,集中剩下全部子弹,其余枪支全部拆毁,与敌人拼刺刀。当敌人蜂拥合围上来时,他大喊一声:“同志们,接受党和人民最后考验的时刻到了,和敌人拼啊!”随即从战壕里一跃而出,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在血色黄昏中为中华民族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李云鹏,就是爱云的大哥。大哥牺牲时,爱云还没出生,但大哥的故事却伴着她一路成长。在战火烽烟中,李云鹏时时想念远在徐州沛县的家人,利用部队修整的空隙,给家里写了两封家书,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父亲李梦祥才从李云鹏的同乡战
友那里拿到了这两封家书,知道了儿子在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消息。
“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男深感双亲为我之虑”……这两封迟到的家书中,每个字都是蝇头小楷、清秀工整,每一句都倾诉着英雄对家人的牵念:他慈祥的老祖母,他的双亲,他的兄弟姐妹,全都被放在他心灵最为柔软的深处,即使在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的岁月里,仍念念不忘、时常怀想。
把对亲人的关爱与念想,融进战场上的无畏与刚勇中,最可爱的英雄就是这样:对亲人、对国家有着深沉的爱与无尽的责任!多消灭一个鬼子,这种爱与责任就多了一分希望!
爱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夜晚,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父亲经常会拿出这两封家书,一字一句念,念至动情处,全家哭声一片。“他胆大、勇敢、聪明、认真,他射击非常准,毛笔字写得好。”这就是未曾谋面的妹妹从大哥的家书中、从父亲的讲述中描画出的哥哥的形象。大哥是爱云心中的英雄,更是她一生最大的骄傲。
每年3月18日,父亲都会带着家人来到刘老庄,为云鹏和他的战友们扫墓。为了纪念云鹏,父亲还把爱云兄弟姐妹五个全改了名,每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个“云”字,爱云的名字则取敬爱云鹏之意。
1969年,全国掀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21岁的爱云主动报名,要求从老家沛县到哥哥牺牲的刘老庄插队。这一年3月18日,年迈的父亲亲自送她来到刘老庄落户,并一起到云鹏长眠的烈士陵园献花、祭扫。在烈士墓前,父亲捧起儿子的两份家书,一字一句地念着,边念边哭,几乎昏厥,爱云也成了泪人。临行前,老人郑重地把哥哥的两封家书交到了爱云的手里,“闺女,一定要记得常来看你大哥,看你大哥的战友们。”这是父亲对她唯一的交代。1975年,父亲病重弥留之际,仍不忘反复叮嘱爱云。
为父亲的嘱托,为英雄的哥哥,为了这一群最可爱的人,爱云这一来就再也不曾离开……后来,她与当地一名普通工人结了婚,彻底把家安在了刘老庄。
在哥哥长眠的地方,爱云从不以英雄的亲属自居。刚来的时候,她住在五保户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吃的是酸菜、稀饭,虽然身单体薄,却专门挑重活累活干,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还积极参加民兵活动,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她说:“哥哥和战友们在这儿把命献给了党,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插队期间,她有多次推荐上大学和进城工作的机会,但都主动放弃了,选择在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默默耕耘,陪伴哥哥,为英雄的哥哥和他的战友们守灵。
1999年,当得知当地筹资兴建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时,爱云把家中仅有的1000元钱捐了出来——当时,正处于家庭负担最重、处处捉襟见肘的时候。
时光穿越了两个世纪,爱云也从年轻貌美的姑娘,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但几十年来,不管风吹雨打,每年3月18日,她都会早早来到八十二烈士陵园,给大哥和战友们送上一束鲜花,掏出那两封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家书,学着父亲的模样,一字一句地念着……
此刻,爱云又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英雄长眠的地方。 “大哥,我又来看你和战友们了!”“大哥,我今年也67岁了,一辈子就扎根在你牺牲的地方,我会永远陪着你”“大哥,你和战友们是大家最爱的人!瞧,每年都有这么多人来看你,老人、年轻人,还有孩子们……”
阳光安闲地倾洒着它的光芒,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静谧!和往年一样,爱云静静地坐到墓前的石阶上,又从挎包里掏出那两封泛黄变皱的家书,轻轻念了起来:“……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
(杨红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常务理事,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