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习者的性格、兴趣、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实践与沉淀,依然是教育者心中的愿景。我们开展的“差异化教学”,试图对古老教育智慧进行现代化阐述。所谓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个别差异与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评价方式,让教学富有弹性化和多样化,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并引导他们适性发展。
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探明学生的差异。美国学者提出,学生学习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准备度、兴趣、学习概览。
准备度:是指学生关于所学内容的先备知识。
兴趣: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题是否想要学以及主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投入。
学习概览:是指学生如何才能学得最好的相关的广泛领域,一般包含学习风格和智力偏好。
这些差异有的具有外显性,有的隐藏在现象之下,需要具体的措施去测查。测查,是指测量和调查。测量是依据标准化的法则,用数量化的手段对现象和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调查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对象的资料和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结论。本文从三种差异入手,介绍教师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
一、测查准备度的差异——把握教学起点
准备度包括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两个方面,它们是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联的。例如,一个学生可能不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但他或许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个学生对温度计的操作不够标准,但他能很好地使用测力计。所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测查学生的准备度。
1.知识储备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过往经验和已有知识开始学习的。这些知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学习能力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刀切,很可能会使知识储备丰富又正确的学生吃不饱,而薄弱的学生跟不上。因此,在教学前测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测查的方法有很多,如回答开放性问题、做前测卷、小组课前活动等。这里介绍一个自己的成功案例,在研究物体沉浮的时候,我用前测法和谈话法预先探明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
让学生解释他们的预测,一些学生说:“回形针会浮起来,因为它很轻。”“大苹果会沉下去,小苹果会浮起来,因为大苹果重,小苹果轻。”
另一些学生反驳:“跟轻重没有关系!大轮船那么重,却能浮在水上。”
我追问:“为什么大轮船那么重,还能浮起来呢?”学生回答不出来。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表达控制变量的思路,即相同材质、相同体积下比重量。
由此,我认为学生关于沉浮的知识储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认为重的物体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会浮起来。
层次二:知道物体的沉浮不一定跟轻重有关,能举出例子,但说不清原因。
层次三:知道在材质相同、体积相同的前提下,物体才会轻的浮、重的沉。
层次一的学生对沉浮现象的认识比较片面,不知道科学现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具体的情境中生成的,平时对物体沉浮的原因没有深入思考。该层次学生可以在问题和步骤的引导下建构概念,需要老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并重点帮扶。
层次二的学生对沉浮现象有过进一步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些情境下还是表现出模糊的理解。该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概念,老师要适度放手。
层次三的学生对“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运用和迁移的学习方法加固理解,他们说不定还能创新。
要注意的是,前测卷不是考试卷,要帮助学生消除回答问题的顾虑,鼓励他们写出真实的想法。另外,分层结果最好隐藏,以“观点相同”为理由进行分组,以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2.能力储备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它与一定的实践相联系。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活动效率的影响也不同。一个人的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并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没有哪一份量表、哪一种方法能够测查学生能力的总和。教师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测查学生之间某一项能力的差异,而这项能力对课堂活动是否有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年级“做中学”《蔬菜内部有什么》一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孩子们用刀切开各种蔬菜(如西红柿、藕),观察蔬菜内部的样子以及横切、竖切有什么不同,能否安全用刀是这节课的难点。低龄儿童对于课堂上切东西感到特别兴奋,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使用刀的能力进行测查。我对一年级128名学生做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
五年级10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偏向视觉型和视觉/动觉型,少部分偏向视觉/听觉型和听觉/动觉型。还有12%的学生是平衡型,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益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感觉通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通过视频、阅读资料、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不要总是批评听觉/动觉型学生,要鼓励视觉型学生多发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分类结果不应当成为原谅某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借口,教师在差异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既要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又要促进他们的各种感觉通道的均衡发展。
准备度是教学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概览是学习的最优领域。每个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都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测评、调查问卷、现场操作、个别访谈等方法来测查学生的差异。然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我认为,差异化教學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教师尊重了学生作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学生也会喜欢那些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老师。
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探明学生的差异。美国学者提出,学生学习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准备度、兴趣、学习概览。
准备度:是指学生关于所学内容的先备知识。
兴趣: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题是否想要学以及主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投入。
学习概览:是指学生如何才能学得最好的相关的广泛领域,一般包含学习风格和智力偏好。
这些差异有的具有外显性,有的隐藏在现象之下,需要具体的措施去测查。测查,是指测量和调查。测量是依据标准化的法则,用数量化的手段对现象和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调查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对象的资料和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结论。本文从三种差异入手,介绍教师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
一、测查准备度的差异——把握教学起点
准备度包括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两个方面,它们是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联的。例如,一个学生可能不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但他或许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个学生对温度计的操作不够标准,但他能很好地使用测力计。所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测查学生的准备度。
1.知识储备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过往经验和已有知识开始学习的。这些知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学习能力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刀切,很可能会使知识储备丰富又正确的学生吃不饱,而薄弱的学生跟不上。因此,在教学前测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测查的方法有很多,如回答开放性问题、做前测卷、小组课前活动等。这里介绍一个自己的成功案例,在研究物体沉浮的时候,我用前测法和谈话法预先探明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
让学生解释他们的预测,一些学生说:“回形针会浮起来,因为它很轻。”“大苹果会沉下去,小苹果会浮起来,因为大苹果重,小苹果轻。”
另一些学生反驳:“跟轻重没有关系!大轮船那么重,却能浮在水上。”
我追问:“为什么大轮船那么重,还能浮起来呢?”学生回答不出来。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表达控制变量的思路,即相同材质、相同体积下比重量。
由此,我认为学生关于沉浮的知识储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认为重的物体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会浮起来。
层次二:知道物体的沉浮不一定跟轻重有关,能举出例子,但说不清原因。
层次三:知道在材质相同、体积相同的前提下,物体才会轻的浮、重的沉。
层次一的学生对沉浮现象的认识比较片面,不知道科学现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具体的情境中生成的,平时对物体沉浮的原因没有深入思考。该层次学生可以在问题和步骤的引导下建构概念,需要老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并重点帮扶。
层次二的学生对沉浮现象有过进一步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些情境下还是表现出模糊的理解。该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概念,老师要适度放手。
层次三的学生对“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运用和迁移的学习方法加固理解,他们说不定还能创新。
要注意的是,前测卷不是考试卷,要帮助学生消除回答问题的顾虑,鼓励他们写出真实的想法。另外,分层结果最好隐藏,以“观点相同”为理由进行分组,以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2.能力储备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它与一定的实践相联系。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活动效率的影响也不同。一个人的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并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没有哪一份量表、哪一种方法能够测查学生能力的总和。教师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测查学生之间某一项能力的差异,而这项能力对课堂活动是否有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年级“做中学”《蔬菜内部有什么》一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孩子们用刀切开各种蔬菜(如西红柿、藕),观察蔬菜内部的样子以及横切、竖切有什么不同,能否安全用刀是这节课的难点。低龄儿童对于课堂上切东西感到特别兴奋,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使用刀的能力进行测查。我对一年级128名学生做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
五年级10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偏向视觉型和视觉/动觉型,少部分偏向视觉/听觉型和听觉/动觉型。还有12%的学生是平衡型,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益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感觉通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通过视频、阅读资料、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不要总是批评听觉/动觉型学生,要鼓励视觉型学生多发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分类结果不应当成为原谅某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借口,教师在差异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既要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又要促进他们的各种感觉通道的均衡发展。
准备度是教学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概览是学习的最优领域。每个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都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测评、调查问卷、现场操作、个别访谈等方法来测查学生的差异。然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我认为,差异化教學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教师尊重了学生作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学生也会喜欢那些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