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们发现孩子要成为有修养的人,有智慧的人,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已经迫在眉睫。以核心素养的三层架构为指引,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机器人课程中不仅学到与机器人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能获得利用机器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形成利用机器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初步感知利用智能装置改造生活的方法论和认识人工智能的世界观。
依托于机器人工作室,在近半学期机器人社团课的观察下,总结出机器人课堂呈现出这些特点:1.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没有标准答案。一个项目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能拿来使用。2.大量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协助。通过探索自主完成课程项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缺一不可,挑战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更强,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而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教授最本质的原理。因此,为了顺利地展开教学,我们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下面给大家总结几点心得体会。
一、做好合作学习策略,合理分组,合理评价
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但在我们机器人课堂上,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一般是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有效的合作时间不多,而且在课程教学时,是需要各个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任务的需求分析、搭建组装、程序设计、场地测试、修改调试,这样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几个人分工完成。再加上孩子见到设备时充满了好奇,如果没有相关纪律的约束,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合作学习需要用心地规划和组织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l_制定相关纪律要求
(1)每个同學都要参与,同时要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
(2)要求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不能脱离团队独自完成。
(3)保管好自己组的机器人及其相关配件。
(4)对每次活动进行记录。
2.对社团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对每套机器人进行编号,便于对实验器材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分工不明,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或者学习任务过于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使学习过程单一,也并不是理想的合作学习,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并对每组的分工与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方案如下: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将学生分为四个角色:一是设计者,主要负责机器人的搭建;二是编程者,编制程序,然后进行现场试验调试;三是测试者,根据实验结果调整设计思路,协调程序和设计之间的问题,修改解决的方案;四是整理者,最后收集每个人员填写好的实验报告,准备小组的活动汇报。这里的分工是相对的,相对的含义是在不同的阶段任务是不同的,每个组内的成员必须同时参与,当出现问题时,应该由该阶段的负责人进行调解,沟通以达到最佳方案。
3.对教学目标采取瀹当的分层
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的,让他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挥。根据机器人的教学特点,在机器人相关知识、机器人操作及机器人活动项目三方面进行恰当的分层。
(1)设计搭建的分层:机器人课程需要讲解部分的物理原理,这是学生在搭建时所必需的知识,但是原理的讲解是为了在搭建时,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理,合理设计搭建结构,达到最佳功能效果。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就要对难易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多样的标准要求。
(2)程序结构设计的分层:对于不同的程序设计要分为自己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两个层次。程序下载这些基本操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但是在做程序设计的时候,总会有比较合理的程序结构,让执行结果更优。在教学的时候,让这部分学生发挥作用,适当指导下同组的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升。
(3)任务完成设计的分层:关于任务设计是针对小组而言的,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孩子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小组能够很快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有的则需要更多的指导,那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老师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分清层次,以星级区分布置的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问题探究学习策略
1.把握设疑时机,激发探究兴趣
在适当的时机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而来的东西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的更让他们印象深刻。
2.适量引导,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
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察都不够全面,完全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也是不现实的。这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去探究一些知识和问题,并且能得到合适的答案。
3.关注多个不同学生,提供操作机会
机器人教学更偏重于具体的动手操作实施。但是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有的孩子想自己操作,而有的学生自己不敢去尝试,这就要求老师去积极引导。另外,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不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成功,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各学校努力达到的目的,但具体实施如何,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正因如此,借助机器人工作室所进行的教学策略仍然需要更为系统严密的研究,这些策略的使用时机,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总结,深入思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江苏]
依托于机器人工作室,在近半学期机器人社团课的观察下,总结出机器人课堂呈现出这些特点:1.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没有标准答案。一个项目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能拿来使用。2.大量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协助。通过探索自主完成课程项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缺一不可,挑战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更强,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而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教授最本质的原理。因此,为了顺利地展开教学,我们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下面给大家总结几点心得体会。
一、做好合作学习策略,合理分组,合理评价
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但在我们机器人课堂上,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一般是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有效的合作时间不多,而且在课程教学时,是需要各个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任务的需求分析、搭建组装、程序设计、场地测试、修改调试,这样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几个人分工完成。再加上孩子见到设备时充满了好奇,如果没有相关纪律的约束,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合作学习需要用心地规划和组织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l_制定相关纪律要求
(1)每个同學都要参与,同时要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
(2)要求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不能脱离团队独自完成。
(3)保管好自己组的机器人及其相关配件。
(4)对每次活动进行记录。
2.对社团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对每套机器人进行编号,便于对实验器材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分工不明,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或者学习任务过于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使学习过程单一,也并不是理想的合作学习,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并对每组的分工与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方案如下: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将学生分为四个角色:一是设计者,主要负责机器人的搭建;二是编程者,编制程序,然后进行现场试验调试;三是测试者,根据实验结果调整设计思路,协调程序和设计之间的问题,修改解决的方案;四是整理者,最后收集每个人员填写好的实验报告,准备小组的活动汇报。这里的分工是相对的,相对的含义是在不同的阶段任务是不同的,每个组内的成员必须同时参与,当出现问题时,应该由该阶段的负责人进行调解,沟通以达到最佳方案。
3.对教学目标采取瀹当的分层
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的,让他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挥。根据机器人的教学特点,在机器人相关知识、机器人操作及机器人活动项目三方面进行恰当的分层。
(1)设计搭建的分层:机器人课程需要讲解部分的物理原理,这是学生在搭建时所必需的知识,但是原理的讲解是为了在搭建时,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理,合理设计搭建结构,达到最佳功能效果。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就要对难易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多样的标准要求。
(2)程序结构设计的分层:对于不同的程序设计要分为自己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两个层次。程序下载这些基本操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但是在做程序设计的时候,总会有比较合理的程序结构,让执行结果更优。在教学的时候,让这部分学生发挥作用,适当指导下同组的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升。
(3)任务完成设计的分层:关于任务设计是针对小组而言的,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孩子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小组能够很快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有的则需要更多的指导,那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老师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分清层次,以星级区分布置的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问题探究学习策略
1.把握设疑时机,激发探究兴趣
在适当的时机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而来的东西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的更让他们印象深刻。
2.适量引导,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
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察都不够全面,完全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也是不现实的。这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去探究一些知识和问题,并且能得到合适的答案。
3.关注多个不同学生,提供操作机会
机器人教学更偏重于具体的动手操作实施。但是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有的孩子想自己操作,而有的学生自己不敢去尝试,这就要求老师去积极引导。另外,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不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成功,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各学校努力达到的目的,但具体实施如何,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正因如此,借助机器人工作室所进行的教学策略仍然需要更为系统严密的研究,这些策略的使用时机,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总结,深入思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