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改革方向。
关键词:一体化 职业教育 队伍建设 师资结构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是一直困扰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个难题。 “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一体化”教师内涵认识模糊
由于对“一体化”教师内涵认识不清,以致以持有“双证书”作为“一体化”教师的判断标准。虽然从形式上强调了“一体化”教师要注重实践的特点,但并不能使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教师。
二、“一体化”教师引进渠道单一,数量不稳定,质量也不高
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全面,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操作技术能力不高,其结果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真正的“能工巧匠”、企业人才难以引进,如20l1年笔者学院通过事业单位招聘汽车钣金及喷漆方向和模具、自动化方向的相关岗位无人问津。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部分教师技能水平偏低的现状,使得学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起点低、任务重,从而不能快速取得突破。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体化”教师数量流失较快。由于教师的收入、地位比技术人员、公务员低,因此部分真正具有“一体化”素质的教师流向机关、企业,致使符合“一体化”要求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同时,专业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是老技校教师,这些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对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不多的问题。因此,虽然他们已经被认定为“一体化”的教师,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一体化”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偏低。本科率没有达100%,研究生等高学历层次不足5%。
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职称普遍较低,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更少,新设专业和实训课指导教师职称普遍偏低。
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如根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学院教师年龄结构情况,40岁以下的教师占58.7%,而40~50岁之间教学水平高的中年教师比例只有23%,能担任领头羊重任的骨干教师出现明显断层。
四是实习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相比数量严重不足。根据要求,实训课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理论课教师。但事实上,理论课教师远比实训课教师多得多,理论课教师数量在职业院校所占比重过大。
四、“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不够,专业带头人严重短缺
“一体化”教师培养重学历、轻技能。首先,学校在提高教师技能方面,并没有像对待提高教师学历那样,制定优先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而认为具有“双证”就是“一体化”,不再注重“一体化”教师素养能力的培养。其次,一些专业课教师不太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再次,专业带头人是“一体化”教师的核心和骨干,是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而目前,高素质、有影响力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短缺。
五、“一体化”教师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渠道不通畅
政府和学校在不断加强师资培养工作,但总的来说,投入不足、力度不够。凡市级以上专业师资培训都有名额限制,每个学科的培训名额一般只有1~2人。对于部分职业院校,因自身培养场所不足或条件不完善,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成本比普通教师高。这些都限制了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并且教师脱离企业时间长,技术能力出现退化,每年能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许多“一体化”教师有名无实。
六、教师工作量普遍较重,影响“一体化”教师素质提高
虽然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师数量的增加赶不上在校生增加的速度,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增加,一周课时达14~20节不等。每位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实习、技能比武、职业指导。绝大部分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工作,宿舍楼的值班工作。工作负担过重,势必使教师疲于应付,造成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笔者通过对“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改革方向。在建立“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过程中,我们结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长效培养机制,根本目的是建立符合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袁赛军.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钳工实训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12).
[2]董生健.关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10(4).(作者单位:济宁市技师学院)
关键词:一体化 职业教育 队伍建设 师资结构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是一直困扰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个难题。 “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一体化”教师内涵认识模糊
由于对“一体化”教师内涵认识不清,以致以持有“双证书”作为“一体化”教师的判断标准。虽然从形式上强调了“一体化”教师要注重实践的特点,但并不能使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教师。
二、“一体化”教师引进渠道单一,数量不稳定,质量也不高
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全面,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操作技术能力不高,其结果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真正的“能工巧匠”、企业人才难以引进,如20l1年笔者学院通过事业单位招聘汽车钣金及喷漆方向和模具、自动化方向的相关岗位无人问津。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部分教师技能水平偏低的现状,使得学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起点低、任务重,从而不能快速取得突破。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体化”教师数量流失较快。由于教师的收入、地位比技术人员、公务员低,因此部分真正具有“一体化”素质的教师流向机关、企业,致使符合“一体化”要求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同时,专业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是老技校教师,这些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对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不多的问题。因此,虽然他们已经被认定为“一体化”的教师,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一体化”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偏低。本科率没有达100%,研究生等高学历层次不足5%。
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职称普遍较低,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更少,新设专业和实训课指导教师职称普遍偏低。
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如根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学院教师年龄结构情况,40岁以下的教师占58.7%,而40~50岁之间教学水平高的中年教师比例只有23%,能担任领头羊重任的骨干教师出现明显断层。
四是实习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相比数量严重不足。根据要求,实训课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理论课教师。但事实上,理论课教师远比实训课教师多得多,理论课教师数量在职业院校所占比重过大。
四、“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不够,专业带头人严重短缺
“一体化”教师培养重学历、轻技能。首先,学校在提高教师技能方面,并没有像对待提高教师学历那样,制定优先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而认为具有“双证”就是“一体化”,不再注重“一体化”教师素养能力的培养。其次,一些专业课教师不太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再次,专业带头人是“一体化”教师的核心和骨干,是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而目前,高素质、有影响力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短缺。
五、“一体化”教师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渠道不通畅
政府和学校在不断加强师资培养工作,但总的来说,投入不足、力度不够。凡市级以上专业师资培训都有名额限制,每个学科的培训名额一般只有1~2人。对于部分职业院校,因自身培养场所不足或条件不完善,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成本比普通教师高。这些都限制了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并且教师脱离企业时间长,技术能力出现退化,每年能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许多“一体化”教师有名无实。
六、教师工作量普遍较重,影响“一体化”教师素质提高
虽然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师数量的增加赶不上在校生增加的速度,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增加,一周课时达14~20节不等。每位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实习、技能比武、职业指导。绝大部分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工作,宿舍楼的值班工作。工作负担过重,势必使教师疲于应付,造成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笔者通过对“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改革方向。在建立“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过程中,我们结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长效培养机制,根本目的是建立符合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袁赛军.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钳工实训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12).
[2]董生健.关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10(4).(作者单位:济宁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