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上海译报》报道,抗日战争中,弱小的中国空军并未因与日军实力相差悬殊而退缩,相反,中国飞行员屡屡勇敢地与侵华日军战机进行“空中肉搏”。日本钏路公立大学历史学家萩原充在研究大量日方资料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料后,撰写了题为《侵华战争中的中国空军》的报告,披露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同时还原了中日之间的惨烈空中对决。
中国战机火力占优但数量不够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空军名义上拥有300架左右的军机。可据日方情报显示,当时真正可以参加实战的中国军机远不到300架。即使算上后来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初期约有70架飞机),能够参加实战的中国军机可能连200架也不到。
相比之下,日军的空中力量强大得多。当时隶属陆军的军机有800架左右;隶属海军的军机在730架上下,两者加起来远远超过中国。
需要指出的是,中日双方军机的性能在开战初期基本不相上下,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它们在最大速度、最大升限以及航程等方面几乎势均力敌,各有优劣。以当时中国的主力战斗机——“霍克-3”(美国制造)为例,它甚至拥有比日军战机更为先进的引擎和起落架,在加速方面相比日机有着不小的优势。再加上“霍克-3”搭载的是12.74毫米口径的航炮,相较只搭载了7.7毫米口径航炮的日军战机,“霍克-3”在火力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但是,随着日军用来替代老机型的96式对地攻击机和96式舰载战斗机的服役,日军飞机的性能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为了压制中国军队,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战机部队都事先经过一系列战略和战术调整。日本陆军方面,“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飞行大队进行了装备升级。另外早在1937年,日本陆军就计划在1942年之前在中国配置57支飞行中队,这和配置在日本本土的陆军飞行中队数量持平。
日本飞行员:中国空军很勇猛
在实际战斗中,日军空中力量虽然占据优势,但中国空军的勇猛表现令日军吃惊。1937年9月开始,日军数次从上海的基地起飞对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实施轰炸。同时,双方战机在上海及杭州两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阻止日军登陆,蒋介石甚至召集了20人的空中敢死队对日军航母进行轰炸。
然而,这次轰炸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时敢死队采用的主力机型是A-12“雪莱克”攻击机,其配备的固定航炮口径过小,需要中国飞行员在缓慢俯冲过程中进行精确射击,结果是更容易被日舰上的防空炮击中。
日本海航飞行员赤松贞明曾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自己在中国战场上的一段苦涩经历。赤松回忆说,他经历的最痛苦的一次战斗是在中国战场发生的。二战时中国的空军力量被认为是一支配备了意大利、美国、德国和苏联战机的杂牌军。但不被看好的中国军队却于1938年2月25日,在南昌上空给了日军一次痛击。
当天赤松所在的战斗机队负责掩护在南昌上空执行轰炸任务的日本96式陆上攻击机部队。掩护任务的总指挥是日熊繁雄大尉。由于执行任务时,南昌基地5000米上空云层密布,轰炸机部队的飞行高度是3000米,赤松所在的战斗机队则在上方掩护作战。掩护部队一共有18架战机,分属两个中队。赤松贞明当时的军衔是一等空曹,作为掩护部队第一中队第三小队的指挥官参加作战。
赤松驾驶的战机是后方编队的一号机,他时刻警惕中方来自上空的突然袭击。果不其然,一进入南昌,编队就受到了中国空军30架苏制I-15、I-16战斗机的攻击。日方战斗机编队被迫立即散开进入空战。
由于从低空向高空射击,日方很快陷入苦战,总指挥官田熊繁雄大尉驾驶的战斗机被击落。这场战斗的失利让赤松深感日方在面对敌方优势部队时单机空战的经验不足。
赤松在回忆录里说,他一生中经历的最危险的一次战斗也发生在中国。
1940年6月,日军为了威胁重庆,向长江航道的咽喉——宜昌发起总攻。在宜昌的一次任务中,赤松所在的战斗机队受到了地面高射机枪和上空10架苏制I-15战斗机的夹击。日方6架战斗机中的两架被击落,赤松驾驶的战斗机中弹10余发,他感慨称自己是在穷途末路般的险境中活了下来。
中国空军取得不错战果但难有作为
中国空军也曾在大型空战中一度占据上风。武汉会战之前,日军已经开始了对武汉地区的轰炸,那时候积极迎战日军的中国空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特别是在1938年4月29日的空战中,中国空军甚至击落了21架日军飞机。另外,在1938年2月,中国空军对台湾(当时被日本霸占)发动了奇袭,5月,中国空军飞抵日本的九州岛散发传单。然而进入7月之后,中国军队在武汉防卫战中节节败退,而中国空军也在武汉被攻陷的前一个月从信阳机场撤退。
在武汉会战初期,中国空军参加战斗的飞机数量在日军之上,比如4月29日的空战,中国空军有战机67架,而日军只有39架,空军的集中攻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7月之后,经历过多次战斗的中国空军面临补给开始跟不上的难题,更为不妙的是,日军方面却增援了多架飞机,中国空军开始失去制空权。当然,制空权的丧失还有其他的原因。战争开始时,日本航空队需要从华北地区起飞,由于后续航程的限制,在武汉周边最多只能持续15分钟的战斗,然而在日本占领安庆机场之后,武汉的制空权基本已经掌握在日军手中了。另外,中国空军方面开始用苏联的I-16战斗机代替美制霍克-3作为主力战机,原来驾驶美制战机的飞行员要重新熟悉驾驶苏制战机,这使得中方贻误了战机。
1939年之后,中日空战基本围绕着日本航空队轰炸中国内陆城市以及中国空军迎击日军飞机展开。
虽说中国空军在很多次局部战斗中取得过不错的战果,但总体来看,日中战争期间,日军控制了大部分时期的制空权,中国空军很难有所作为。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3.1481期)B⑦
中国战机火力占优但数量不够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空军名义上拥有300架左右的军机。可据日方情报显示,当时真正可以参加实战的中国军机远不到300架。即使算上后来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初期约有70架飞机),能够参加实战的中国军机可能连200架也不到。
相比之下,日军的空中力量强大得多。当时隶属陆军的军机有800架左右;隶属海军的军机在730架上下,两者加起来远远超过中国。
需要指出的是,中日双方军机的性能在开战初期基本不相上下,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它们在最大速度、最大升限以及航程等方面几乎势均力敌,各有优劣。以当时中国的主力战斗机——“霍克-3”(美国制造)为例,它甚至拥有比日军战机更为先进的引擎和起落架,在加速方面相比日机有着不小的优势。再加上“霍克-3”搭载的是12.74毫米口径的航炮,相较只搭载了7.7毫米口径航炮的日军战机,“霍克-3”在火力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但是,随着日军用来替代老机型的96式对地攻击机和96式舰载战斗机的服役,日军飞机的性能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为了压制中国军队,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战机部队都事先经过一系列战略和战术调整。日本陆军方面,“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飞行大队进行了装备升级。另外早在1937年,日本陆军就计划在1942年之前在中国配置57支飞行中队,这和配置在日本本土的陆军飞行中队数量持平。
日本飞行员:中国空军很勇猛
在实际战斗中,日军空中力量虽然占据优势,但中国空军的勇猛表现令日军吃惊。1937年9月开始,日军数次从上海的基地起飞对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实施轰炸。同时,双方战机在上海及杭州两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阻止日军登陆,蒋介石甚至召集了20人的空中敢死队对日军航母进行轰炸。
然而,这次轰炸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时敢死队采用的主力机型是A-12“雪莱克”攻击机,其配备的固定航炮口径过小,需要中国飞行员在缓慢俯冲过程中进行精确射击,结果是更容易被日舰上的防空炮击中。
日本海航飞行员赤松贞明曾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自己在中国战场上的一段苦涩经历。赤松回忆说,他经历的最痛苦的一次战斗是在中国战场发生的。二战时中国的空军力量被认为是一支配备了意大利、美国、德国和苏联战机的杂牌军。但不被看好的中国军队却于1938年2月25日,在南昌上空给了日军一次痛击。
当天赤松所在的战斗机队负责掩护在南昌上空执行轰炸任务的日本96式陆上攻击机部队。掩护任务的总指挥是日熊繁雄大尉。由于执行任务时,南昌基地5000米上空云层密布,轰炸机部队的飞行高度是3000米,赤松所在的战斗机队则在上方掩护作战。掩护部队一共有18架战机,分属两个中队。赤松贞明当时的军衔是一等空曹,作为掩护部队第一中队第三小队的指挥官参加作战。
赤松驾驶的战机是后方编队的一号机,他时刻警惕中方来自上空的突然袭击。果不其然,一进入南昌,编队就受到了中国空军30架苏制I-15、I-16战斗机的攻击。日方战斗机编队被迫立即散开进入空战。
由于从低空向高空射击,日方很快陷入苦战,总指挥官田熊繁雄大尉驾驶的战斗机被击落。这场战斗的失利让赤松深感日方在面对敌方优势部队时单机空战的经验不足。
赤松在回忆录里说,他一生中经历的最危险的一次战斗也发生在中国。
1940年6月,日军为了威胁重庆,向长江航道的咽喉——宜昌发起总攻。在宜昌的一次任务中,赤松所在的战斗机队受到了地面高射机枪和上空10架苏制I-15战斗机的夹击。日方6架战斗机中的两架被击落,赤松驾驶的战斗机中弹10余发,他感慨称自己是在穷途末路般的险境中活了下来。
中国空军取得不错战果但难有作为
中国空军也曾在大型空战中一度占据上风。武汉会战之前,日军已经开始了对武汉地区的轰炸,那时候积极迎战日军的中国空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特别是在1938年4月29日的空战中,中国空军甚至击落了21架日军飞机。另外,在1938年2月,中国空军对台湾(当时被日本霸占)发动了奇袭,5月,中国空军飞抵日本的九州岛散发传单。然而进入7月之后,中国军队在武汉防卫战中节节败退,而中国空军也在武汉被攻陷的前一个月从信阳机场撤退。
在武汉会战初期,中国空军参加战斗的飞机数量在日军之上,比如4月29日的空战,中国空军有战机67架,而日军只有39架,空军的集中攻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7月之后,经历过多次战斗的中国空军面临补给开始跟不上的难题,更为不妙的是,日军方面却增援了多架飞机,中国空军开始失去制空权。当然,制空权的丧失还有其他的原因。战争开始时,日本航空队需要从华北地区起飞,由于后续航程的限制,在武汉周边最多只能持续15分钟的战斗,然而在日本占领安庆机场之后,武汉的制空权基本已经掌握在日军手中了。另外,中国空军方面开始用苏联的I-16战斗机代替美制霍克-3作为主力战机,原来驾驶美制战机的飞行员要重新熟悉驾驶苏制战机,这使得中方贻误了战机。
1939年之后,中日空战基本围绕着日本航空队轰炸中国内陆城市以及中国空军迎击日军飞机展开。
虽说中国空军在很多次局部战斗中取得过不错的战果,但总体来看,日中战争期间,日军控制了大部分时期的制空权,中国空军很难有所作为。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3.1481期)B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