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诗派”等

来源 :同学少年·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征诗派
  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象征派诗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朦胧晦涩,认为“诗必须有谜”“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李金发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其他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的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象征派诗歌拉近了中国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距离,在促进民族新诗走向现代化、全球化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和价值。
  喜剧之父
  有“喜剧之父”之称的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是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生于阿提卡的库达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雅典度过,同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交往。阿里斯托芬说,他写喜剧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理,支持正义。给人民指出教训,把他们引上幸福之路。阿里斯托芬总共创作了44部喜剧,其中,《阿卡奈人》《骑士》《和平》《鸟》《蛙》等11部,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尖锐、深刻,触及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属政治讽刺剧。他的作品不仅在其当代受到欢迎,而且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欧洲的政治幽默(尤其是英国文学)也有影响。1960年,一颗小行星被以阿里斯托芬之名命名。
  先秦文掌甫识建记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与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中华民族为何棠简黄色
  黄色是红色和绿色的混合色,给人轻快、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感觉。在古代中国。黄色被视为至尊之色,象征着“君权神授”,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的象征,隋代以后皇帝都穿黄龙袍,黄色以此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那么,中华民族为什么如此崇尚黄色呢?
  一说以中国人的肤色为解,认为中国人“悉为黄种”,因此崇奉黄色,而“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反对此说的学者则以为,上古时期,对外交流极其困难,在没有比较、无法鉴别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黄种人。
  另一说认为,古代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正色,黄色介于黑、白、赤、青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央之色。正如《白虎通-号篇》所载:“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这种解释,倒是贴合中华民族崇尚中正平和的性格。
  第三种说法从华夏民族的农耕经济出发找原因。华夏民族世代栖居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肥沃保证了庄稼的丰盛和人畜的兴旺。黄字“从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对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黄土大地,人们有一种特别崇仰而依恋的感情,并由此对黄土之色产生了一种景仰、崇尚的心理。
  还有一种说法以古代文化“核心区域”理论采解释,指出每一种强大而有影响力的文化,确实存在着客观与主观相对立统一的中心,“客观”是形势的必然和周围的承认,“主观”则是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自觉和自尊。我国远古文化核心区域之一是以炎黄族为代表的西北黄土高原,其居民自以为身居天地的中央,一切都“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最佳”。这种文化中心的观念,使得炎黄族把自己居住的土地视为中央之土,把中央之土的颜色视为中央之色。
其他文献
每年春意阑珊之际,远方的老甘都会为我寄来一大袋白蘑干,那是世界屋脊——我曾经邂逅的那片神奇土地对我的丰厚馈赠。  老甘是我三年前去青海时认识的。 那是三年前的春天,我到青海探望父亲,因父亲所在的部队紧急外调,我被临时安置在了老甘家。 老甘为人豪爽,操着一口地道的西北腔:“娃儿,你若是看得起我,叫我‘老甘’就好!”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于是,我就没大没小地叫起他“老甘”来。 老甘家里是做白蘑生意
期刊
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中,考生在语言、结构、技法等方面的差距并不大,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文章所具有的思辨色彩和所体现的思想深度。富有思辨性的议论文,要避免片面化与绝对化,能由表及里,将思考引向深入,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  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富有思辨性的佳作,分析问题时,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  一、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
期刊
墨  古时无墨。最初是以竹挺点漆,后来用石墨磨汁,汉开始用松烟制墨,魏晋之际松烟制墨之法益精,遂无再用石墨者。魏韦诞的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于缸。醇烟一斤以上,以胶五两,浸 皮汁中。其皮入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枚。益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筛。都合稠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日,重不得二两一。”古人制墨,何等考究。唐李廷 为墨官,尝谓
期刊
无论是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告诉我们,好文章是推敲出来的,这个推敲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改的过程。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强调的正是修改在写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一篇文章写好之后,需要斟酌修改的地方很多,既需要整体把握,斟酌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构思是否新颖、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也需要局部调整,锤炼词句、取舍材料、调整表达方式等。  一、深化主题 
期刊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中学凤凰湖文学社,原名春笋文学社,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学社旨在普及文学艺术知识,发展校园文化,培养文学新人,激发独创性,张扬个性才学。文学社鼓励社员以饱满的热情、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触角和广阔的胸襟挖掘生活,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以学生为主体的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写作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扩大交流合作、提升学校整体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传说宋徽宗赵佶喜欢“以画取士”,有一年的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魁选之作中,崇山峻岭之间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一个老僧正在取水。这幅画并没有画古寺,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式引发观者的联想,巧妙隐晦地表现出古寺藏于深山这一主题。  同理,文学作品如能很好地运用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想象空间更大,意蕴更深厚。  一、画面烘托法  画面烘托法,是通过描绘一个画面,烘托出某一事物或主题,
期刊
那天,看到妈妈坐在电脑前,不停刷新着网页,我忙凑过去,原来她在帮同事的孩子“秒杀”上幼儿园的名额呢。看着妈妈神色紧张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初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会儿哪有什么“秒杀”,都是幼儿园求“童”若渴地招小朋友。  幼儿园的生活,我一开始是蛮拒绝的。进幼儿园之前,爸爸抱着我透过铁栅栏观看一群小朋友嬉笑玩耍,然后好像不经意般问我是否愿意去和他们一起玩儿,我却天才地嗅出其中的不对劲儿,忙说:“不愿
期刊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紫塞文学社初名“息壤文学社”,后改名为“塞北风文学社”,2011年更名为“紫塞文学社”。文学社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净化社员心灵,完善人格,提高素养,启迪智慧。近年来,社员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数百篇,三百余人次在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奖,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中学百强文学社”,学校获得“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文学校园”等称号。
期刊
微风又至,吹皱一池清水,欣欣然从我耳边掠过,轻轻地告诉我:人,生来如一块璞玉,需要在细微处用心雕琢。  风从山谷掠过,不会忘记拂动每一处枝杈,山间充满了风,于是空谷不空。于细微处雕琢人生,你会感受到世界的充盈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旅人放缓脚步才发现的韵致;“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是行者细心聆听才感受到的空灵;“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是过客细心留意才寻觅到的意境。生活因细节
期刊
非洲的尼罗河里,生活着一种全身碧绿的虾。这种绿虾的奇特之处不在于它的颜色,而在于它的生活方式——绿虾的一生都生活在扁鱼的嘴里。原来,弱小的绿虾有一门绝技,它可以通过不停晃动自己的身体,吸引其他小鱼游过来,成为扁鱼的美餐。如果没有绿虾的帮助,扁鱼觅食会很困难。而绿虾也乐于为扁鱼效劳。因为一旦离开扁鱼的保护。它们很快就会成为其他动物嘴里的美餐。  ★魏馨:绿虾和扁鱼的关系看起来很和谐,其实它们之间并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