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曾称石门,现今很多住石老人仍习惯上把其称为石门,但鲜为人知的是看似普通的名称变更,其实并不普通,在其中蕴藏着心酸耻辱的往事及胜利的喜悦。珍藏于河北省国家档案馆有关石门、石家庄的珍贵档案资料向人们讲叙了石门——石家庄名称变更背后的大故事。在这里有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对“石门”的筹划建设;有日伪政权占领“石门”后设“石门市”的批文;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石门”,改“石门”为“石家庄”的史实。石家庄名称的变更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一个浓缩。
石家庄原是获鹿县管辖下的一个小村庄,根据获鹿县志和有关碑碣记载,其村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约200户人家,600口人。随着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和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从此商贾云集,市井日趋繁荣,也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一、正式建市,国民党统治下的石门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令,批准直隶省属11个城镇自7月1日起实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石家庄村及周围工商业人口还不足一万,所以,获鹿县决定把铁路以东的休门、栗村合并在内,使这个新市镇的人口达3万多人。同年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指令第1273号,批准“将直隶省石(家)庄、休门合并,更名为石门市以符名实。”“石门”之名即始于此。
从当时民国政府的文件可以看出,“市”这个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乱,与小城镇、市镇有许多类似之处,建制市的标准概念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所以,这时的“石门市”与“获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实行市自治制的城镇一样,不过是一种小城镇的管理模式。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同时为结束“市”、“镇”混乱概念,6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发了《普通市组织法》和《特别市组织法》,规定了设立普通市和特别市的条件。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资料《大公报》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三十日第六版和七月二日第六版中可以查到《普通市组织法》,原文规定“第一章?摇总则?摇第一条:市直隶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第二条:市冠以所在地地名,称某市;第三条:凡人口满二十万之都市,得依所属省政府之呈请即国民政府之特许,建为市;第四条:市区域之划定变更及扩大,由市政府呈请省政府核定之;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特别市、已划入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他市……”;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民国档案《河北省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九日第七十号(档号614-1-435)中可以查到《特别市组织法》,原文规定“第一章?摇总则?摇第一条: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第二条:特别市冠以所在地地名,称某特别市;第三条:左列都市,得依国民政府之特许,建为特别市。(一)中华民国首都(二)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三)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第四条:特别市区域之划定变更及扩大,由特别市政府呈请国民政府核定之,已划入特别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他市。……”根据《普通市组织法》和《特别市组织法》可以看出前直隶省实施“市自治制”的11个所谓的“市”,显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条件,所以一律取消,此时石门市不符合建市要求被取消,但人们仍习惯上称其为石家庄或石门,虽然石门设市未成,但并未阻挡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二、日军占领下的石门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占领了华北,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石门。他们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门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成立了伪河北省公署,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再次筹备建市。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政府公报》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第106、107号合刊(D693.61-552:106-107)中可以查到:1939年10月伪河北省公署呈文给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秘字第1579号)称:“……石门地当冲要,居京汉路中枢,正太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荟萃,人口虽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
在同期《政府公报》中还可以查到: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长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秘字第1027号)批准设立石门市,指令称:“……石门地属冲要,政治军事经济上均具有特殊情形,当即提交第一七四次行政会议暨第八十八次议政会议讨论先后决议石门准予设市……”。10月13日,日伪石门市公署宣布正式成立,并举行庆祝大会。马鹤俦为首任石门市市长。市公署设于原获鹿县第四高小校址。
旧石门从日伪统治开始到国民政府结束,仅仅十年,却给石门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占领石门后除了利用石门粮棉基地和煤炭矿山中心的优势,大肆进行掠夺外,还对石门人民进行了血腥统治。据《石家庄开埠1902-1947》一书介绍:“据不完全统计,8年间,日军在石家庄制造10人以上惨案61起,杀害无辜者4万多人,抢杀家畜18000余头,抢劫粮食、财物难以计数。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对建在市区内的战俘集中营的野蛮暴行。该营从1939年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6年间,石家庄集中营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军、警、宪、特的小监狱和华北劳工协会石门办事处,先后抓捕关押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约5万人,其中约2万人被折磨致死,约3万人被送往华北、东北和日本各地当劳工。它是日军血腥镇压中国抗日军民的人间地狱。
三、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石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国民党部队抢占了石门,他们把石门作为钉在华北解放区的钉子,苦心经营,不仅在这个不足20万人口的城市派驻3万余人的重兵,而且城内还麇集着国民党、团、政、警、特机关几十个,还有一大批周围各县的流亡政府、还乡团和逃亡地主武装。他们一方面实行一切从打内战出发的政策,把主要精力用在掘壕挖沟筑碉堡上,用在向解放区进攻和抢掠上,仅1946年一年内就修建防空壕30公里,环市铁路29.5公里,修内防空壕17公里,飞机场外壕15公里以及围壕修筑碉堡400余座。另一方面,国民政府腐朽统治,军政大员大发“接收”财,并武装走私,贪污盗窃,军警匪特勾结,敲诈勒索。这一时期的石门,是城建、工商、文教卫生各个行业全面破坏的时期,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工人失业,社会风气败坏,三大公害(妓院、毒品、赌场)泛滥成灾,市面货物短缺,物价飞涨,饥民遍布。旧石门的广大人民群众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
四、石门解放,改称石家庄
1941年,石门至德州的铁路建成通车,将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连接起来,使石门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事实上,日伪时期的石门市,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正定城,而成为这一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活动在正定、获鹿等周围各县,不断地对石门日伪政权进行打击,所以,石门市只是一个侵略者控制下的军事重镇,在行政区域管理、经济辐射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还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属性。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晋察冀解放军自6日起扫荡石门市外围,8日摧毁市郊国民党军第一道防线,10日下午发动总攻,突破市街区第二道坚固防线,12日正午结束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军三十二师师部及所属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团,及伪河北保安第九、十两团等240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革命历史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档案:
档号95-1-131-2:关于解放石门战果的统计的捷报
我晋察冀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之战果,初步统计如下:
俘蒋匪三十二师师长刘英以下一万九千余人,毙伤二千余人。缴获铁甲车四列,坦克车十五辆,汽车二百余辆,野炮三门,山炮六门,战防炮六门,迫击炮五十八门,六○小炮五十二门,高射机枪三梃,重机枪七十五梃,轻机枪五百九十五梃,冲锋机枪二百一十三挺,步马枪一万零七十三枝,弹药五十五万余处,其他电台、医药、军用器材堆积如山,现仍在清查中。
——太行一专署 1947年11月17日
国民政府石门市政府、市党部及二十多个流亡国民政府县政府被一网打尽。获鹿城、大郭村飞机场、云盘山等50余城镇据点被占领,390余座明碉暗堡被摧毁,全歼守军2.4万余人,一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百余万人民得解放,石门民主政府随军入城。1947年11月17日,中共石门市委、市政府成立,刘秀峰任市委书记,柯庆施任市长。石门战役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踞有的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全军提高城市攻坚战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并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后来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战略区,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石门解放后,为了清除敌伪时期统治石家庄的影响,1947年12月26日,经晋察冀边区中央局批准,市政府发布秘字第一号通知,宣布石门市改为石家庄市,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标志着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结束了“石门”旧称的历史,标志着她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在石门改为石家庄的同时,一些街道也正式改名,如中正街和中正路因是以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的名字命名的,为消除其影响将其分别改为解放大街和南大街,象征着国民党腐朽统治的结束。为适应市名的改变,原挂有石门字样的名称也随即作了更改,如创刊于1947年11月18日的关内第一份共产党的城市党委机关报《新石门日报》,从1948年1月1日起更名为《石家庄日报》。石门改称石家庄市时,共有人口188475人。
从20世纪初的市自治政府筹备,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成为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庄作为行政中心城市名称的数次变更,最终复归原称,见证了近代石家庄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由小村庄变迁为大城市,成为村城市化的典型。如今,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以令人刮目的“石家庄速度”向大都市迈进。历史告诉世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家庄人民,不仅改变了石家庄的名称,更改变了石家庄的面貌。
石家庄原是获鹿县管辖下的一个小村庄,根据获鹿县志和有关碑碣记载,其村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约200户人家,600口人。随着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和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从此商贾云集,市井日趋繁荣,也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一、正式建市,国民党统治下的石门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令,批准直隶省属11个城镇自7月1日起实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石家庄村及周围工商业人口还不足一万,所以,获鹿县决定把铁路以东的休门、栗村合并在内,使这个新市镇的人口达3万多人。同年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指令第1273号,批准“将直隶省石(家)庄、休门合并,更名为石门市以符名实。”“石门”之名即始于此。
从当时民国政府的文件可以看出,“市”这个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乱,与小城镇、市镇有许多类似之处,建制市的标准概念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所以,这时的“石门市”与“获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实行市自治制的城镇一样,不过是一种小城镇的管理模式。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同时为结束“市”、“镇”混乱概念,6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发了《普通市组织法》和《特别市组织法》,规定了设立普通市和特别市的条件。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资料《大公报》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三十日第六版和七月二日第六版中可以查到《普通市组织法》,原文规定“第一章?摇总则?摇第一条:市直隶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第二条:市冠以所在地地名,称某市;第三条:凡人口满二十万之都市,得依所属省政府之呈请即国民政府之特许,建为市;第四条:市区域之划定变更及扩大,由市政府呈请省政府核定之;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特别市、已划入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他市……”;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民国档案《河北省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九日第七十号(档号614-1-435)中可以查到《特别市组织法》,原文规定“第一章?摇总则?摇第一条: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第二条:特别市冠以所在地地名,称某特别市;第三条:左列都市,得依国民政府之特许,建为特别市。(一)中华民国首都(二)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三)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第四条:特别市区域之划定变更及扩大,由特别市政府呈请国民政府核定之,已划入特别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他市。……”根据《普通市组织法》和《特别市组织法》可以看出前直隶省实施“市自治制”的11个所谓的“市”,显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条件,所以一律取消,此时石门市不符合建市要求被取消,但人们仍习惯上称其为石家庄或石门,虽然石门设市未成,但并未阻挡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二、日军占领下的石门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占领了华北,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石门。他们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门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成立了伪河北省公署,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再次筹备建市。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政府公报》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第106、107号合刊(D693.61-552:106-107)中可以查到:1939年10月伪河北省公署呈文给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秘字第1579号)称:“……石门地当冲要,居京汉路中枢,正太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荟萃,人口虽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
在同期《政府公报》中还可以查到: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长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秘字第1027号)批准设立石门市,指令称:“……石门地属冲要,政治军事经济上均具有特殊情形,当即提交第一七四次行政会议暨第八十八次议政会议讨论先后决议石门准予设市……”。10月13日,日伪石门市公署宣布正式成立,并举行庆祝大会。马鹤俦为首任石门市市长。市公署设于原获鹿县第四高小校址。
旧石门从日伪统治开始到国民政府结束,仅仅十年,却给石门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占领石门后除了利用石门粮棉基地和煤炭矿山中心的优势,大肆进行掠夺外,还对石门人民进行了血腥统治。据《石家庄开埠1902-1947》一书介绍:“据不完全统计,8年间,日军在石家庄制造10人以上惨案61起,杀害无辜者4万多人,抢杀家畜18000余头,抢劫粮食、财物难以计数。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对建在市区内的战俘集中营的野蛮暴行。该营从1939年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6年间,石家庄集中营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军、警、宪、特的小监狱和华北劳工协会石门办事处,先后抓捕关押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约5万人,其中约2万人被折磨致死,约3万人被送往华北、东北和日本各地当劳工。它是日军血腥镇压中国抗日军民的人间地狱。
三、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石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国民党部队抢占了石门,他们把石门作为钉在华北解放区的钉子,苦心经营,不仅在这个不足20万人口的城市派驻3万余人的重兵,而且城内还麇集着国民党、团、政、警、特机关几十个,还有一大批周围各县的流亡政府、还乡团和逃亡地主武装。他们一方面实行一切从打内战出发的政策,把主要精力用在掘壕挖沟筑碉堡上,用在向解放区进攻和抢掠上,仅1946年一年内就修建防空壕30公里,环市铁路29.5公里,修内防空壕17公里,飞机场外壕15公里以及围壕修筑碉堡400余座。另一方面,国民政府腐朽统治,军政大员大发“接收”财,并武装走私,贪污盗窃,军警匪特勾结,敲诈勒索。这一时期的石门,是城建、工商、文教卫生各个行业全面破坏的时期,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工人失业,社会风气败坏,三大公害(妓院、毒品、赌场)泛滥成灾,市面货物短缺,物价飞涨,饥民遍布。旧石门的广大人民群众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
四、石门解放,改称石家庄
1941年,石门至德州的铁路建成通车,将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连接起来,使石门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事实上,日伪时期的石门市,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正定城,而成为这一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活动在正定、获鹿等周围各县,不断地对石门日伪政权进行打击,所以,石门市只是一个侵略者控制下的军事重镇,在行政区域管理、经济辐射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还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属性。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晋察冀解放军自6日起扫荡石门市外围,8日摧毁市郊国民党军第一道防线,10日下午发动总攻,突破市街区第二道坚固防线,12日正午结束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军三十二师师部及所属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团,及伪河北保安第九、十两团等240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革命历史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档案:
档号95-1-131-2:关于解放石门战果的统计的捷报
我晋察冀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之战果,初步统计如下:
俘蒋匪三十二师师长刘英以下一万九千余人,毙伤二千余人。缴获铁甲车四列,坦克车十五辆,汽车二百余辆,野炮三门,山炮六门,战防炮六门,迫击炮五十八门,六○小炮五十二门,高射机枪三梃,重机枪七十五梃,轻机枪五百九十五梃,冲锋机枪二百一十三挺,步马枪一万零七十三枝,弹药五十五万余处,其他电台、医药、军用器材堆积如山,现仍在清查中。
——太行一专署 1947年11月17日
国民政府石门市政府、市党部及二十多个流亡国民政府县政府被一网打尽。获鹿城、大郭村飞机场、云盘山等50余城镇据点被占领,390余座明碉暗堡被摧毁,全歼守军2.4万余人,一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百余万人民得解放,石门民主政府随军入城。1947年11月17日,中共石门市委、市政府成立,刘秀峰任市委书记,柯庆施任市长。石门战役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踞有的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全军提高城市攻坚战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并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后来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战略区,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石门解放后,为了清除敌伪时期统治石家庄的影响,1947年12月26日,经晋察冀边区中央局批准,市政府发布秘字第一号通知,宣布石门市改为石家庄市,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标志着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结束了“石门”旧称的历史,标志着她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在石门改为石家庄的同时,一些街道也正式改名,如中正街和中正路因是以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的名字命名的,为消除其影响将其分别改为解放大街和南大街,象征着国民党腐朽统治的结束。为适应市名的改变,原挂有石门字样的名称也随即作了更改,如创刊于1947年11月18日的关内第一份共产党的城市党委机关报《新石门日报》,从1948年1月1日起更名为《石家庄日报》。石门改称石家庄市时,共有人口188475人。
从20世纪初的市自治政府筹备,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成为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庄作为行政中心城市名称的数次变更,最终复归原称,见证了近代石家庄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由小村庄变迁为大城市,成为村城市化的典型。如今,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以令人刮目的“石家庄速度”向大都市迈进。历史告诉世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家庄人民,不仅改变了石家庄的名称,更改变了石家庄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