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四周世界和现实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思维。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作用。
一、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课堂渲染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这不仅可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直观,变枯燥为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音乐所感染,自然地进入了与教学内容要求相适应的情境中。
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主要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而由师生共同参与而完成的。教师应该善于把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的产物,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情意场,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创设课堂情境常用的形式有:自然情境、形象情境、实验情境、愤悱情境、尝试情境、迁移情境、激励情境。
情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社会中体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以致用。
(二)运用多媒体—借助现代科技,增加探究体验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模式已经退出了课堂。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冀教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2《DNA》时,提前让学生使用工具书或上网来查找了解DNA和克隆的发展及现状。在讲课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搜集来的信息制作成卡片展示在“知识园地”里,学生们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了DNA和克隆的基础知识。我为学生播放有关英国第一例克隆羊Dolly,美国克隆牛Tetra,中国克隆牛“委委”和“科科”,以及美国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胚胎的录像;还找来了一些DV短片,给学生介绍转基因产品,如:大豆,西红柿,转基因猪肉,生产奶酪的凝乳素,预防疾病的“疫苗食品”等。本来“DNA和克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了的发明和创作。但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信息资源,学生们一下子激活了思维,从自己身边找到了利用DNA制造的转基因例子,发现这一科技带来的成果其实早已惠及我们的生活。学生们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体验,真正体会到了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自律性学习,也是一种主动性学习,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大脑存储知识信息的过程。
教师要首先摆正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适时点拨,相机诱导。从传统教学的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把“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开放与和谐发展,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比如:学习单词时,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应该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即: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英语学习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略读、泛读、精读等方式训练;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英语素养。
(二)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运用知识”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提高,是在综合运用中发展和升华的。在教学实际中,我特别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以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4中如何写招聘启示为例,我加以说明。我布置学生进行探索和观察,完成“自学课文;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问题”两个活动;接下来进行研究和归纳,完成总结“撰写招聘启事的一般方法和要求”,接下来进行迁移,即完成“撰写一篇指定内容的招聘启示”。最后,让学生完成自命题的招聘启事,即:迁移和运用。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宣传海报”、“广告”、“采访”、“旅游指南”等应用文的学习和撰写,学生自己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
(责任编校:蓉莞)
一、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课堂渲染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这不仅可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直观,变枯燥为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音乐所感染,自然地进入了与教学内容要求相适应的情境中。
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主要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而由师生共同参与而完成的。教师应该善于把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的产物,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情意场,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创设课堂情境常用的形式有:自然情境、形象情境、实验情境、愤悱情境、尝试情境、迁移情境、激励情境。
情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社会中体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以致用。
(二)运用多媒体—借助现代科技,增加探究体验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模式已经退出了课堂。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冀教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2《DNA》时,提前让学生使用工具书或上网来查找了解DNA和克隆的发展及现状。在讲课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搜集来的信息制作成卡片展示在“知识园地”里,学生们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了DNA和克隆的基础知识。我为学生播放有关英国第一例克隆羊Dolly,美国克隆牛Tetra,中国克隆牛“委委”和“科科”,以及美国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胚胎的录像;还找来了一些DV短片,给学生介绍转基因产品,如:大豆,西红柿,转基因猪肉,生产奶酪的凝乳素,预防疾病的“疫苗食品”等。本来“DNA和克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了的发明和创作。但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信息资源,学生们一下子激活了思维,从自己身边找到了利用DNA制造的转基因例子,发现这一科技带来的成果其实早已惠及我们的生活。学生们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体验,真正体会到了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自律性学习,也是一种主动性学习,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大脑存储知识信息的过程。
教师要首先摆正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适时点拨,相机诱导。从传统教学的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把“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开放与和谐发展,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比如:学习单词时,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应该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即: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英语学习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略读、泛读、精读等方式训练;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英语素养。
(二)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运用知识”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提高,是在综合运用中发展和升华的。在教学实际中,我特别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以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4中如何写招聘启示为例,我加以说明。我布置学生进行探索和观察,完成“自学课文;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问题”两个活动;接下来进行研究和归纳,完成总结“撰写招聘启事的一般方法和要求”,接下来进行迁移,即完成“撰写一篇指定内容的招聘启示”。最后,让学生完成自命题的招聘启事,即:迁移和运用。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宣传海报”、“广告”、“采访”、“旅游指南”等应用文的学习和撰写,学生自己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