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岩土工程勘察过程的施工工艺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勘察过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结论
中图分类号: F470.1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2012年公司决定在厂区东南角空地拟建简易库房,考虑到围墙后为污水处理池,公司特委托西北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对该地基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作为甲方代表,有幸对全程进行了跟踪学习,下面着重对此次岩土工程勘察过程和勘察报告的编写谈一下粗浅的建议。
勘察场地位于金昌市新华路东南侧,拟建简易库房占地面积2200㎡,高4.5m.基础结构、形式及埋深不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級为三级,综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次勘察的任务和要求:
1.1查明建筑物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特征,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1.2查明有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1.3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1.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论证场地地下水对工程产生的影响。
1.5提供场地土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
2 勘察过程及完成的工作量
2.1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孔、探井揭露地层、现场测试、取样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勘察手段钻孔采用DPP-100型汽车钻机无泵反循环回转钻进,探井由人工开挖。原位测试主要采用重型ⅱ动力触探。
样品在探井中采用人刻槽采取,样品级别为Ⅳ级,土工试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JB/T50123-1999)进行。
2.2勘察完成的工作量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本次勘察勘探点沿拟建建筑物周边线共布置勘探点8个,其中测试钻孔2个,分层钻孔2个,取样探井2个,分层探井2个,最大勘探深度8米,总进尺56米。重型‖动力触探19次,取样6件(均为扰动样),土化学分析样2件,并对所取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及土化学分析。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金昌市新华路东南侧。地貌上属龙首山山前冲洪积扇中上部,场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3.2气象资料
据金昌市气象局资料,场区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20.0℃,最大风速离地10m处10分钟平均风速27.0m/s,离地20m处10分钟平均风速33.8m/s,平均风速2.9 m/s,主导风向西北,频率13%。基本风荷载离地面10m处0.55KN/㎡,离地面20m处0.75KN/㎡,基本雪荷载6.25 KN/㎡.空气相对湿度冬季51%,夏季32%。年最大降雨量282.16㎜。
3.3地层
本次勘察表明,场地地层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根据其工程地质特征,将场地地层划分为以下2个工程地质层:
3.3.1层杂填土 灰黑色,干燥,松散,主要由砾石、砂及土粒组成。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底埋深0.9-2.9m,层底假设高程层厚-0.9- -2.9m,层厚0.9-2.9m.
3.3.2层砾石 红褐色,稍湿-湿,中密-密实,砾石含量约65-70%,其中乱石含量约20-30%,最大粒径150㎜,一般粒径2-20㎜,,砬石磨圆度较好,多呈亚圆形,粗砂及少量土粒充填,级配良好,具轻微泥沙胶质,母岩成分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石英岩、硅质岩等。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均匀稳定,厚度大,未揭穿,最大揭穿深度8m,最深揭露假设高程-8m,最大揭露厚度7.1m.
3.4地下水
勘察期间,场区各勘探点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均未出漏地下水,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深,工程施工时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拟建建筑物的影响。
3.5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为研究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可靠地技术参数,本次勘察现场进行了原位测试,并取土试样进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评价如下:
3.5.1 层杂填土干燥,松散。
3.5.2层砾石稍湿-湿,中密-密实,重型Ⅱ动力触探测试平均击数N63.5=11.3击,有效粒经平均值d10=0.44㎜,不均匀系数平均值Cu=37.6,曲率系数平均值Cc=1.62.
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地貌单一,地层结构简单,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4.2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经对工程地质剖面图各层土的层面坡度进行计算,其坡度值均小于10%,属均匀性地基土。
4.3地基土强度评价
经勘查,①层杂填土松散,强度低;②层砾石中密-密实,强度高。
根据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地区性建筑经验,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变形E0模量建议值提供如下
4.3.1层杂填土 不易利用
4.3.2层砾石 fak=420KPaE0=27.5MPa
4.4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属干旱区含水量W<10%的强透水土层,无干湿交替,环境类别划分为Ⅲ类。
4.4.2层砾石属含水量W<10%的强透水土层,据此banding,可不考虑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由上述介质评价可知,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5 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从场地土的性质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内无饱和的粉土及粉细砂层,无地震液化现象,没有发现小震活动条带和地震活动性断裂带从场地内穿过,属抗震有利地段。
6、地基方案
根据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拟建工程特点,①层杂填土松散,强度低,不宜利用;②层砾石中密-密实,强度高,是本场地拟建建筑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和下卧层。
根据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分布状况及拟建建筑物特点,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②层砾石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类型建议选用独立基础,承载力特征值420Kpa,基础埋深应大于场地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
7、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见地下水,但在拟建场地南侧围墙外约8m外有深水池,造成地层较湿,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做好防渗处理
6 结论与工程措施建议
6.1经勘查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建筑。
6.2根据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分布状况及拟建建筑物特点,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4.3.2层砾石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类型建议选用独立基础,承载力特征值420Kpa,基础埋深应大于场地季节性冻土标准深度。
6.3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基础施工时,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拟建建筑物基础的影响。
6.4场地季节冻土标准冻深1.43米。
6.5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6.6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秒,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从场地土的性质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内无饱和的粉土及粉细砂层,无地震液化现象,没有发现小震活动条带和地震活动性断裂带从场地内穿过,属抗震有利地段。
6.7基槽开挖后应按规范严格进行钎探验槽试验,若发现有洞穴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时,应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土分层回填夯实处理。
6.8拟建场地南侧围墙向南约8m处有渗水池,工程设计与施工时应做好防渗处理。
6.9本场地高程起算点以勘察期间拟建建筑物北侧场地自然地面为±0.00米。
7 结语
工程实践证明:合理的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要有效的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探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的方法。
参考文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勘察和地基基础部分)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JB/T50123-1999)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勘察过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结论
中图分类号: F470.1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2012年公司决定在厂区东南角空地拟建简易库房,考虑到围墙后为污水处理池,公司特委托西北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对该地基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作为甲方代表,有幸对全程进行了跟踪学习,下面着重对此次岩土工程勘察过程和勘察报告的编写谈一下粗浅的建议。
勘察场地位于金昌市新华路东南侧,拟建简易库房占地面积2200㎡,高4.5m.基础结构、形式及埋深不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級为三级,综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次勘察的任务和要求:
1.1查明建筑物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特征,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1.2查明有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1.3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1.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论证场地地下水对工程产生的影响。
1.5提供场地土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
2 勘察过程及完成的工作量
2.1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孔、探井揭露地层、现场测试、取样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勘察手段钻孔采用DPP-100型汽车钻机无泵反循环回转钻进,探井由人工开挖。原位测试主要采用重型ⅱ动力触探。
样品在探井中采用人刻槽采取,样品级别为Ⅳ级,土工试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JB/T50123-1999)进行。
2.2勘察完成的工作量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本次勘察勘探点沿拟建建筑物周边线共布置勘探点8个,其中测试钻孔2个,分层钻孔2个,取样探井2个,分层探井2个,最大勘探深度8米,总进尺56米。重型‖动力触探19次,取样6件(均为扰动样),土化学分析样2件,并对所取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及土化学分析。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金昌市新华路东南侧。地貌上属龙首山山前冲洪积扇中上部,场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3.2气象资料
据金昌市气象局资料,场区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20.0℃,最大风速离地10m处10分钟平均风速27.0m/s,离地20m处10分钟平均风速33.8m/s,平均风速2.9 m/s,主导风向西北,频率13%。基本风荷载离地面10m处0.55KN/㎡,离地面20m处0.75KN/㎡,基本雪荷载6.25 KN/㎡.空气相对湿度冬季51%,夏季32%。年最大降雨量282.16㎜。
3.3地层
本次勘察表明,场地地层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根据其工程地质特征,将场地地层划分为以下2个工程地质层:
3.3.1层杂填土 灰黑色,干燥,松散,主要由砾石、砂及土粒组成。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底埋深0.9-2.9m,层底假设高程层厚-0.9- -2.9m,层厚0.9-2.9m.
3.3.2层砾石 红褐色,稍湿-湿,中密-密实,砾石含量约65-70%,其中乱石含量约20-30%,最大粒径150㎜,一般粒径2-20㎜,,砬石磨圆度较好,多呈亚圆形,粗砂及少量土粒充填,级配良好,具轻微泥沙胶质,母岩成分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石英岩、硅质岩等。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均匀稳定,厚度大,未揭穿,最大揭穿深度8m,最深揭露假设高程-8m,最大揭露厚度7.1m.
3.4地下水
勘察期间,场区各勘探点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均未出漏地下水,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深,工程施工时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拟建建筑物的影响。
3.5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为研究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可靠地技术参数,本次勘察现场进行了原位测试,并取土试样进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评价如下:
3.5.1 层杂填土干燥,松散。
3.5.2层砾石稍湿-湿,中密-密实,重型Ⅱ动力触探测试平均击数N63.5=11.3击,有效粒经平均值d10=0.44㎜,不均匀系数平均值Cu=37.6,曲率系数平均值Cc=1.62.
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地貌单一,地层结构简单,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4.2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经对工程地质剖面图各层土的层面坡度进行计算,其坡度值均小于10%,属均匀性地基土。
4.3地基土强度评价
经勘查,①层杂填土松散,强度低;②层砾石中密-密实,强度高。
根据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地区性建筑经验,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变形E0模量建议值提供如下
4.3.1层杂填土 不易利用
4.3.2层砾石 fak=420KPaE0=27.5MPa
4.4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属干旱区含水量W<10%的强透水土层,无干湿交替,环境类别划分为Ⅲ类。
4.4.2层砾石属含水量W<10%的强透水土层,据此banding,可不考虑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由上述介质评价可知,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5 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从场地土的性质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内无饱和的粉土及粉细砂层,无地震液化现象,没有发现小震活动条带和地震活动性断裂带从场地内穿过,属抗震有利地段。
6、地基方案
根据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拟建工程特点,①层杂填土松散,强度低,不宜利用;②层砾石中密-密实,强度高,是本场地拟建建筑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和下卧层。
根据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分布状况及拟建建筑物特点,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②层砾石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类型建议选用独立基础,承载力特征值420Kpa,基础埋深应大于场地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
7、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见地下水,但在拟建场地南侧围墙外约8m外有深水池,造成地层较湿,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做好防渗处理
6 结论与工程措施建议
6.1经勘查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建筑。
6.2根据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分布状况及拟建建筑物特点,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4.3.2层砾石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基础类型建议选用独立基础,承载力特征值420Kpa,基础埋深应大于场地季节性冻土标准深度。
6.3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基础施工时,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拟建建筑物基础的影响。
6.4场地季节冻土标准冻深1.43米。
6.5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6.6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秒,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从场地土的性质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内无饱和的粉土及粉细砂层,无地震液化现象,没有发现小震活动条带和地震活动性断裂带从场地内穿过,属抗震有利地段。
6.7基槽开挖后应按规范严格进行钎探验槽试验,若发现有洞穴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时,应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土分层回填夯实处理。
6.8拟建场地南侧围墙向南约8m处有渗水池,工程设计与施工时应做好防渗处理。
6.9本场地高程起算点以勘察期间拟建建筑物北侧场地自然地面为±0.00米。
7 结语
工程实践证明:合理的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要有效的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探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的方法。
参考文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勘察和地基基础部分)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JB/T50123-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