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in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导致他们在进行文章阅读时通常采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粗略進行文章浏览,对文章所描写的内容缺乏深入研究,自然也无法体会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此同时,他们在进行文章写作时,常常感觉无素材可写,无内容可说,也不知从何说起。
  一、 注重学生在阅读中质疑的能力,在思维的过程中养成读写结合的意识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法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做哪些改动?……
  二、 充分发挥“例子”作用,训练学生对于文章写作手法的学习和运用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触力。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一般是善于感悟生活的,他们对于现实生活很敏感。看到花开花落,周围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的孩子会无动于衷,有的孩子则会感慨万千。怎样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说出对小女孩的感情。一般的学生都会同情那位美丽、可怜的小姑娘。在同情之余,我就会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也是处于那种境地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会陷入沉思。我再让他们和小女孩的处境相比较,想想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结果一篇篇很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就写出来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美文让学生借鉴,并进行仿写。《桂林山水》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山、漓江水的特点进行描写,最后又把山水结合起来写。整篇文章结构简单,内容浅显易懂。学完本课后,我指导同学们仿照课文运用的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去留心观察家乡的荷塘、柳树、果园、山丘、古木等有特色的景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示才华,仿写一篇家乡的“桂林山水”。
  三、 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
  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作者以及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受到感染。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
  老师可以根据教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后练笔训练,如开展读后感练习、课后小随笔练习等。学习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后,学生被课文中父母无私而深沉的爱所感染时,老师就可以布置一篇小练笔让学生描写自己和父亲母亲之间的故事,可以是歌颂父母伟大无私的爱,可以是说给父亲母亲挂在嘴边却羞于启齿的悄悄话,也可以是对父亲母亲在生活中的处事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等,题材、内容不限,训练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他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 联系生活学会观察,进行素描训练
  统编教材把观察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单独罗列出来,进行分层训练。一上在第八单元首次提出“观察”,三上专门在习作单元提出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四上提出“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观察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到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有较大的增长,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因此,中年级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能力,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素描,即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
  读写结合,要有开阔性。看到一朵花,看到一棵树,看到一只小动物,我们去观察它,去了解它,去认识它,这是阅读。我们去旅游,去游山玩水,去看名胜古迹,有历史,有文化,有民俗,有传说,有故事,这也是阅读。我们和人交往,如何打交道,如何认识人,如何传递信息,如何达成合作,如何共同前进,遇到问题如何解决,也是阅读。我们需要掌握阅读人、阅读事、阅读社会的技能。我们只有把社会和书本这两个世界的阅读打通,边读,边思考,然后形成文字,读和写就会结合得更丰富、更有深度。
  *文章系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HBJK19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第一小学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会楼小学)
其他文献
千百年以来,古代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然而,不论是这些古诗文的意境、意象,还是作者的情感、创作手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呢?我们尝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学科融合的方式教学古诗,进而形成相关的古诗文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诗人贺知章《咏柳》这首诗的教学为例。  一、 语文课巧学《咏柳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正式实施,新课程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发展素质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凝结成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四大核心素养是实施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
期刊
在小学作文评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拓展习作内容,将讲评课内外联系起来。教师在正式进行作文讲评课之前,可以先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始进行作文讲评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作文讲评形式,在作文讲评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电子档案。  教师在正式进行讲评教学之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总结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优点和缺
期刊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需要用自己的感悟“吻”醒文本的内在。  一、 前后比较,让阅读体悟更深刻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得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课文学习中前后比较阅读能让阅读体悟更深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夏天的成长》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课文从谋篇布局到句式表达,再到词语的斟酌,都是学生阅读的价值所在,运用前后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感悟行文构段和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叹作者的匠心。 
期刊
教师只有把握好数学课外作业的常见类型与内涵,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数学课外作业,才能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变厌学为乐学。  一、 实践型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实践型的活动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测量型的作业。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后,可以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沙发、床、门等物体的高度或长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便能易学、乐学,提高学
期刊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小学音乐欣赏课引导学生接受新的音乐作品,在聆听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对音乐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开拓音乐视野,加深对音乐的认知,感受并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与历史关系。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邮递马车》一课。不同的乐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
期刊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显著特点就是“微”:时间短,5到10分钟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学生注意力集中;内容少,只讲一个知识点,学生便于掌握;容量小,方便观看,学生能自主调节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困生的辅导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困生辅导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学困生在微课学习中,因为每周都能从简短的微课辅导中复习巩固某个知识
期刊
低年级诵读教学需要强化什么?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会回答:“字词。”殊不知,教师在狠抓字词等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常常容易忽视例如课前导入、课文诵读等关乎学生深入进行情感体悟的环节设计。  低年级诵读教学为何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实践认知不够到位。特级教师周婷在对我校低年级语文老师进行有关教学环节的指导建议中多次强调: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节奏感和情感,一定要有单元意识和课文诵读意识。
期刊
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加强学生对于故事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这样做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视频、文字介绍或者故事讲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可联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风雨动荡的中国》等文章,让学生结合群文阅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期刊
教师在小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由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互相提问,既让学生合作,又有鼓励学生互相竞争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合作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更好地理解文章,还有利于学生们加深学习印象。同时,一些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基础不足的学生看到了其他注意力集中、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表现,不知不觉也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应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