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及处理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123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位医生所行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并有完整记录的所有病例.结果:共633例病人1 240只眼,其中61眼曾行二次LASIK手术.有10人10眼(0.81%)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其中,1眼为二次手术后发生(1.6%);6眼有戴接触镜史;5眼术中发生瓣或上皮异常:游离瓣1眼、上皮缺损2眼、上皮松解2眼;6眼术后1天时发现荧光素染色阳性(5眼)或角膜瓣皱折(1眼);9眼上皮植入发生于角膜瓣的边缘,4眼见于原上皮缺损或易脱落方向.除1眼待术外,其余9眼(5眼药物治疗,4眼手术治疗)的最终裸眼视力为0.72±0.32(0.02~1.0),最佳矫正视力为0.93二0.1(0.8~1.0),球镜为-0.31±0.97D(-2.25~1.5D),柱镜为0.61±0.50D(0~1.25D),无异物感、眩光、荧光素着染等,上皮植入消失5眼,变小1眼,静止3眼.结论:术者应通过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完善各手术步骤尽可能地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后恰当处理,可获得很好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应用视觉电生理诊断技术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方法:采用标准暗适应红光视网膜电流图(红光F-ERG)分别检查拟行白内障手术眼与正常同龄对照(无白内障)组,比较两者的暗适应红光ERG x波检出率、x波振幅,并将白内障组患眼x波与其术后一月获得的最佳中心视力作比较.结果:白内障组与对照组比较,x波检出率分别为79.62%和81.63%,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5),但术前振幅(125.36±
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检测分析.方法:对113例(253眼)近视患者手术后1、3、6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随访.结果:PRK术后能产生一种稳定的角膜外形,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圆形或椭圆形(48.62%),对称或不对称形(28.0m%),半环形(1 7.79%),中央小岛形(5.53%),且各种形态与最佳视力有着一定的关系.术后6个月模拟角膜计读数(Simk)表
目的; 开发新型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以减少后囊混浊.方法: 13只猕猴分3组,分别植入PMMA IOL、Pharmacia HSM IOL、氟-肝素表面修饰IOL.于术后15、30、60、90、180天裂隙灯检查后囊混浊形成情况.术后180天摘除眼球,光镜检查.结果: 后囊混浊于术后30天形成,90天明显.术后90、180天实验组引起后囊混浊程度最轻.后囊混浊的病理变化有纤维内障、Elschnig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的设备及操作技术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66例(82眼)3~12岁的儿童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应用了巩膜隧道切口及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并使用了超声乳化仪器的灌注抽吸系统清除软性晶体核及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的21眼(25.6%),视力在0.1~0.4的35眼(42.7%),视力<0.1的14眼(17%),欠合作的12眼(14
期刊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发病年龄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光镜下观察291名患儿的297只眼球的病理切片,并追踪观察患儿的预后.将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四级,即肿瘤细胞完全未分化(Do);分化的肿瘤细胞所占的范围<1/3肿瘤面积(D1);1/3~2/3肿瘤面积(D2);>2/3肿瘤面积(D3).结果:年龄小于6个月,肿瘤细胞分化最好(D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