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是指在田径教学中按照田径项目体能与技术教育目标和体质水平发展要求,对田径项目的教育目标进行小单元切分、多阶段测评与运动处方反馈的新教学机制,该教学机制实现了对师生田径教育结果的即时性、过程性和导向性监控,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具有执行力和目标性。鉴于当前高校学生的优渥的养育环境和过度保护的成长环境,田径教学作为高体能消耗、高运动强度的基础项目,一度处于选修课边缘位置,难以在当前求新求变的体育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力,面临着选修率低、学生参与度和运动兴趣不高的尴尬境地。面对我校田径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和不断的教学探索,笔者提出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机制并应用于田径教学。根据专家教育评价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对田径教学成效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值得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教育探索。
2 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价值认知与实施可行性分析
2.1 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显著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课堂参与度和执行效率
跑、跳、投作为一切运动项目开展的基础,不仅对学生的体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更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耐力、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各高校都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的开展价值,并基于体育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和趋势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体育游戏”、“趣味教学”等田径教学手段与方法,但根据笔者的文献检索结果看,田径教学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较高的教学成效,反而作为一项高运动强度、高体能消耗的传统运动项目受到当今学生的冷落,存在多种发展困境。笔者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田径教学困境的本质就在于教与学之间缺乏深度联系与即时反馈,影响了师生契合度和教学理解度,从而抑制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热情和锻炼需求的表达与受尊重度,使教学之间存在割裂。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则打破了传统田径教学以运动能力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和教师为教学主导的管理机制,通过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划分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始终,并能获得较高的田径运动理论认知水平,更加清楚认识到自我身体素质水平与教育目标的差距,这种高参与度、高需求关注和注重教育结果反馈与落實的教育模式则是对传统田径课堂的一种有益补充,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可显著增强学生的教学责任感,课堂参与度和执行效率。
2.2 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和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结果成效
当前田径教学之所以陷入教学困境,除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开展形式上缺乏创新外,更在于缺乏对当今学生群体的特点与体育运动需求的关注度和深度研究,因此影响了教学实施的目的性、创新性和建设性。虽然在数轮体育教学改革之后,田径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已经充分重视与关照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注意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但实施效果却难达预期,主要原因仍在于体育教师和田径运动开展过程护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氛围创设。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则通过教育目标的切分和多阶段测评,能够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课堂心理因素,从而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真正关注学生的锻炼需求和课堂感受,从而获得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兴趣,形成集群效应产生良好的课堂带动力。另一方面,这种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模式,能够让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解学生的锻炼成效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从而实现差异化管理的教育目的,使整体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机融合,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阶段性运动处方的制定和教学反馈获得新教学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 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教育结果、教学成效、教育延伸拓展应用
3.1 构建田径教学综合育人结果理论与成长体系,注重教育延伸与能力拓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各国教育的新竞争点,而大的学生体质健康和德、智、美、劳教育结果是进行一切创造、创新活动的基础。新教学理念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实现体质健康一维目标,还要兼顾运动逆商、社会适应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在落实高校田径教学的教育结果上具有重要拓展应用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落实与应用探索:一,整合田径教学项目综合育人成效,构建预期教育结果理论框架与育人成长体系,强化教学实施步骤的科学性与拓展性。笔者认为田径教学要想改变当前教学成效低,生存尴尬的局面,必须要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基础运动素养和能力发展潜能的拓展与开发。首先应通过体系化教育目标与教学实施依托短跑、中长跑、铁人三项等传统项目,着力实现体育运动意识、体育运动能力、集体合作意识教育等新教育目的的落实;二,在教学管理上应构建学生横向与纵向动态成长档案,注重学生能力成长的监控和教学过程中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落实。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使田径教学摆脱过去学期制或项目制一刀切的教学弊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集体性活动和竞技运动项目阶段性教育目标的创设与切分,时刻注重学生的适应力、合作能力、个体承受力、运动智力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评价,从而落实阶段性教育分目标和注重整体教育目标的整合,产生较高的综合教育成效。
3.2 严格以教学成效为教育评价和教学实施根据,落实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传统田径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发展困境,主要就在于教学改革主要停留在教学端,极少涉及学生端,二者处于不均衡地位,难以在教学当中产生较高的参与感与被尊重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在田径运动项目上难以取得较高的获得感或进行不间断性、持续性的后续锻炼。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是以教学成效为教育评价和教学实施的主要根据,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一地位,使两大教学主体通过角色转换和换位思考,从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教育结果反馈,教师既可以即时了解学情,掌握教学实施的效度,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渠道即时将教学感受和学习困难点反馈给教师,为后续的运动处方与运动指导的有效性、科学性的制定提供了可能,使田径教学真正依托田径运动项目和集体性活动的组织增强了教与学过程的对接和教育结果的监控与评价,最终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拓展延伸,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结。
4 结语
田径教学作为基础性体育教育,其教育结果不仅对学生的体能、身体的柔韧性、耐力、速度等身体素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更对学生的意志力、团队配合意识等社会适应力等素养教育结果具有间接关系。因此,开展好田径教学,探索好田径教学开展途径和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田径教学的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机制对于田径教学具有三大显著成效:一,能显著增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价值认识并产生积极且长效的促进意义;二,使师生更加深刻和体系地认识到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机制及开展步骤,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增强教育落实;三,实现了教育监督、反馈与指导的及时性、阶段性和导向性,增强了师生联系与教育的针对性,显著提升了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使田径教学进入良性改善状态,实现了较高的教育应用探索价值。因此,本文从田径教学实施和田径教学理论构建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意义。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工商大学)
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是指在田径教学中按照田径项目体能与技术教育目标和体质水平发展要求,对田径项目的教育目标进行小单元切分、多阶段测评与运动处方反馈的新教学机制,该教学机制实现了对师生田径教育结果的即时性、过程性和导向性监控,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具有执行力和目标性。鉴于当前高校学生的优渥的养育环境和过度保护的成长环境,田径教学作为高体能消耗、高运动强度的基础项目,一度处于选修课边缘位置,难以在当前求新求变的体育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力,面临着选修率低、学生参与度和运动兴趣不高的尴尬境地。面对我校田径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和不断的教学探索,笔者提出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机制并应用于田径教学。根据专家教育评价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对田径教学成效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值得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教育探索。
2 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价值认知与实施可行性分析
2.1 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显著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课堂参与度和执行效率
跑、跳、投作为一切运动项目开展的基础,不仅对学生的体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更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耐力、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各高校都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的开展价值,并基于体育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和趋势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体育游戏”、“趣味教学”等田径教学手段与方法,但根据笔者的文献检索结果看,田径教学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较高的教学成效,反而作为一项高运动强度、高体能消耗的传统运动项目受到当今学生的冷落,存在多种发展困境。笔者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田径教学困境的本质就在于教与学之间缺乏深度联系与即时反馈,影响了师生契合度和教学理解度,从而抑制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热情和锻炼需求的表达与受尊重度,使教学之间存在割裂。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则打破了传统田径教学以运动能力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和教师为教学主导的管理机制,通过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划分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始终,并能获得较高的田径运动理论认知水平,更加清楚认识到自我身体素质水平与教育目标的差距,这种高参与度、高需求关注和注重教育结果反馈与落實的教育模式则是对传统田径课堂的一种有益补充,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可显著增强学生的教学责任感,课堂参与度和执行效率。
2.2 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和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结果成效
当前田径教学之所以陷入教学困境,除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开展形式上缺乏创新外,更在于缺乏对当今学生群体的特点与体育运动需求的关注度和深度研究,因此影响了教学实施的目的性、创新性和建设性。虽然在数轮体育教学改革之后,田径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已经充分重视与关照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注意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但实施效果却难达预期,主要原因仍在于体育教师和田径运动开展过程护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氛围创设。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则通过教育目标的切分和多阶段测评,能够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课堂心理因素,从而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真正关注学生的锻炼需求和课堂感受,从而获得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兴趣,形成集群效应产生良好的课堂带动力。另一方面,这种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模式,能够让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解学生的锻炼成效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从而实现差异化管理的教育目的,使整体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机融合,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阶段性运动处方的制定和教学反馈获得新教学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 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教育结果、教学成效、教育延伸拓展应用
3.1 构建田径教学综合育人结果理论与成长体系,注重教育延伸与能力拓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各国教育的新竞争点,而大的学生体质健康和德、智、美、劳教育结果是进行一切创造、创新活动的基础。新教学理念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实现体质健康一维目标,还要兼顾运动逆商、社会适应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在落实高校田径教学的教育结果上具有重要拓展应用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落实与应用探索:一,整合田径教学项目综合育人成效,构建预期教育结果理论框架与育人成长体系,强化教学实施步骤的科学性与拓展性。笔者认为田径教学要想改变当前教学成效低,生存尴尬的局面,必须要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基础运动素养和能力发展潜能的拓展与开发。首先应通过体系化教育目标与教学实施依托短跑、中长跑、铁人三项等传统项目,着力实现体育运动意识、体育运动能力、集体合作意识教育等新教育目的的落实;二,在教学管理上应构建学生横向与纵向动态成长档案,注重学生能力成长的监控和教学过程中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落实。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使田径教学摆脱过去学期制或项目制一刀切的教学弊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集体性活动和竞技运动项目阶段性教育目标的创设与切分,时刻注重学生的适应力、合作能力、个体承受力、运动智力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评价,从而落实阶段性教育分目标和注重整体教育目标的整合,产生较高的综合教育成效。
3.2 严格以教学成效为教育评价和教学实施根据,落实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传统田径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发展困境,主要就在于教学改革主要停留在教学端,极少涉及学生端,二者处于不均衡地位,难以在教学当中产生较高的参与感与被尊重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在田径运动项目上难以取得较高的获得感或进行不间断性、持续性的后续锻炼。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是以教学成效为教育评价和教学实施的主要根据,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一地位,使两大教学主体通过角色转换和换位思考,从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教育结果反馈,教师既可以即时了解学情,掌握教学实施的效度,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渠道即时将教学感受和学习困难点反馈给教师,为后续的运动处方与运动指导的有效性、科学性的制定提供了可能,使田径教学真正依托田径运动项目和集体性活动的组织增强了教与学过程的对接和教育结果的监控与评价,最终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拓展延伸,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结。
4 结语
田径教学作为基础性体育教育,其教育结果不仅对学生的体能、身体的柔韧性、耐力、速度等身体素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更对学生的意志力、团队配合意识等社会适应力等素养教育结果具有间接关系。因此,开展好田径教学,探索好田径教学开展途径和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田径教学的阶段性教育结果评价机制对于田径教学具有三大显著成效:一,能显著增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价值认识并产生积极且长效的促进意义;二,使师生更加深刻和体系地认识到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机制及开展步骤,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增强教育落实;三,实现了教育监督、反馈与指导的及时性、阶段性和导向性,增强了师生联系与教育的针对性,显著提升了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使田径教学进入良性改善状态,实现了较高的教育应用探索价值。因此,本文从田径教学实施和田径教学理论构建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意义。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