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建筑行业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形成了冲击,设计单调、缺乏创新的传统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开始为人们所认可。本文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概念设计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概念设计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现状
伴随着科学技术在发生着巨大的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各种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具从根本上提高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建筑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更高需求也为建筑行业的建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并且合理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和创新性的设计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随着由于概念设计的不断应用,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现代化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概念设计也将成为结构设计的一种主要的流行趋势。
1概念设计概述
在建筑結构设计中,概念设计指的是在没有具体数据和通过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运用工程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方法,加上一定的实际经验作为依据,在整体角度上,对建筑物整体的构造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控制设计,从而得到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在通常情况下会经历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的阶段,在根据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将创新性的设计贯穿始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从结构体系和分体系方面,对建筑的总体布置、力学关系、结构关系以及抗震能力做出合理的调控。
2概念设计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设计内容的复杂程度,同时,在设计活动方面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用概念设计才能够最大化的满足时代的要求。众所周知,由于专业设计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概念设计在各项设计活动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存在,使得对于相同的问题得不到一致的答案与意见,造成了对概念设计认识的不同和缺陷。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脚步不断加快,概念设计的应用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由于概念设计其本身内容的创新性和设计的丰富性等特点,概念设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意义
3.1完善设计方案
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过应用概念设计,运用构架和对比的方式,能够对方案进行很大程度的完善和优化。例如,通过概念设计,设计人员能够对整个设计方案在设计框架上有着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设计的工作量也因为概念设计的应用大大减少,大大减少人力和物力的使用。另一方面,一个科学并且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能够在整个工程中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设计方案也因此更加经济稳定。
3.2概念设计的创新思维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是一个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实战经历的不断增加,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丰富阅历的基础上,同时更能够在设计流程和手段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概念设计方案就会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用的非常完美完善。设计规定和参考设计规范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保证设计方案等的规范工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设计工作人员过度依赖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工具,使得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对于在建筑结构设的长期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然而,通过概念设计的应用,在设计的过程中,交流使用概念设计的基本理念,能够为设计工作人员创造灵感,是的设计方案具有吸引人的创新点,为以后的建筑结构设计不断地增添新的色彩。
3.3鉴别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依赖程度很大,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的对概念设计有着准确和充分的把握,设计工作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设计过程中都遵循了科学和合理的设计原则。与此同时,又能够及时并且快速的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大的提高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的质量水平。例如,研究人员对于设计中发现的不足,运用概念设计能够准确的分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计算机的运算结果,这种方式能够高效准确的进行鉴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概念设计不仅能够对计算机的结果进行补充,还能够对工程结构设计的初期数据进行处理,也因此,概念设计能够为设计寻找到一条最经济、效果最佳的设计计划。
4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应用事项
4.1结构方案的合理选择
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每个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坚持设计方案经济、合理、适用的最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结构设计方案的经理性与合理性。同时,在选择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方案时,必须注意总体布置、抗震节点分析和应力等以上几个方面的设计。一般情况下,除了设计的特殊需要,在相同的统一结构单元中,应当遵循相同的平面和竖向规则的基本原则,避免将其他结构体系混淆在一起。因此,根据上述情况,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结合设计要求、结构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及时与施工方和客户进行讨论协商,必要时可通过多种方案进行对比选择的方式,确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并且优化的方案。
4.2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
建筑物各部分整体协调性和结构体系息息相关,结构体系合理的话,能够有效的抵抗变形和冲击,这就要求建筑物设计时必须选择合适、稳定的结构体系。不仅满足承受自身的荷载而不变形,还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局部受损的现象。为了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出现局部破坏和倾斜的状况,在选择结构时,要明确建筑物传力途径和受力计算。
4.3计算简图的恰当运用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计算简图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设计方案的成功与否,是进行设计方案结构计算的基础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不合适的或者不恰当的计算见图将会大大降低机构的安全系数,将会对整个工程设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设计工作者应当在立足于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选择相对应的结构构造计算见图,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设计结构在每个结构点上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当然,整个的结构设计的计算简图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
4.4计算结果的正确分析
纵观目前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大多数都会采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工作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计算,但是计算机只能够根据具体的设计数据进行机械式的运算,来导出运算结果。目前,计算软件的类别非常多并且数量巨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计算软件的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设计工作者并不都能够做到十分的清晰与了解。因此,对计算软件使用条件不充分的认识以及软件本身的设计缺陷都会对计算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在计算参数方面,设计工作者要充分的重视起来,在最大发挥自己积累的专知识技术的同时,结合实际的操作经验,对计算软件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方面在现代建筑领域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建筑设计水平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希望通过概念设计的不断发展应用,能够让中国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中国的概念设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元.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7-8.
[2]孙鹏.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1,4(5):14-15.
[3]曾品珣.有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5(2):25-26.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现状
伴随着科学技术在发生着巨大的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各种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具从根本上提高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建筑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更高需求也为建筑行业的建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并且合理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和创新性的设计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随着由于概念设计的不断应用,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现代化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概念设计也将成为结构设计的一种主要的流行趋势。
1概念设计概述
在建筑結构设计中,概念设计指的是在没有具体数据和通过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运用工程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方法,加上一定的实际经验作为依据,在整体角度上,对建筑物整体的构造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控制设计,从而得到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在通常情况下会经历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的阶段,在根据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将创新性的设计贯穿始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从结构体系和分体系方面,对建筑的总体布置、力学关系、结构关系以及抗震能力做出合理的调控。
2概念设计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设计内容的复杂程度,同时,在设计活动方面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用概念设计才能够最大化的满足时代的要求。众所周知,由于专业设计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概念设计在各项设计活动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存在,使得对于相同的问题得不到一致的答案与意见,造成了对概念设计认识的不同和缺陷。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脚步不断加快,概念设计的应用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由于概念设计其本身内容的创新性和设计的丰富性等特点,概念设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意义
3.1完善设计方案
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过应用概念设计,运用构架和对比的方式,能够对方案进行很大程度的完善和优化。例如,通过概念设计,设计人员能够对整个设计方案在设计框架上有着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设计的工作量也因为概念设计的应用大大减少,大大减少人力和物力的使用。另一方面,一个科学并且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能够在整个工程中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设计方案也因此更加经济稳定。
3.2概念设计的创新思维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是一个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实战经历的不断增加,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丰富阅历的基础上,同时更能够在设计流程和手段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概念设计方案就会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用的非常完美完善。设计规定和参考设计规范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保证设计方案等的规范工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设计工作人员过度依赖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工具,使得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对于在建筑结构设的长期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然而,通过概念设计的应用,在设计的过程中,交流使用概念设计的基本理念,能够为设计工作人员创造灵感,是的设计方案具有吸引人的创新点,为以后的建筑结构设计不断地增添新的色彩。
3.3鉴别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依赖程度很大,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的对概念设计有着准确和充分的把握,设计工作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设计过程中都遵循了科学和合理的设计原则。与此同时,又能够及时并且快速的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大的提高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的质量水平。例如,研究人员对于设计中发现的不足,运用概念设计能够准确的分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计算机的运算结果,这种方式能够高效准确的进行鉴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概念设计不仅能够对计算机的结果进行补充,还能够对工程结构设计的初期数据进行处理,也因此,概念设计能够为设计寻找到一条最经济、效果最佳的设计计划。
4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应用事项
4.1结构方案的合理选择
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每个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坚持设计方案经济、合理、适用的最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结构设计方案的经理性与合理性。同时,在选择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方案时,必须注意总体布置、抗震节点分析和应力等以上几个方面的设计。一般情况下,除了设计的特殊需要,在相同的统一结构单元中,应当遵循相同的平面和竖向规则的基本原则,避免将其他结构体系混淆在一起。因此,根据上述情况,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结合设计要求、结构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及时与施工方和客户进行讨论协商,必要时可通过多种方案进行对比选择的方式,确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并且优化的方案。
4.2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
建筑物各部分整体协调性和结构体系息息相关,结构体系合理的话,能够有效的抵抗变形和冲击,这就要求建筑物设计时必须选择合适、稳定的结构体系。不仅满足承受自身的荷载而不变形,还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局部受损的现象。为了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出现局部破坏和倾斜的状况,在选择结构时,要明确建筑物传力途径和受力计算。
4.3计算简图的恰当运用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计算简图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设计方案的成功与否,是进行设计方案结构计算的基础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不合适的或者不恰当的计算见图将会大大降低机构的安全系数,将会对整个工程设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设计工作者应当在立足于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选择相对应的结构构造计算见图,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设计结构在每个结构点上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当然,整个的结构设计的计算简图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
4.4计算结果的正确分析
纵观目前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大多数都会采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工作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计算,但是计算机只能够根据具体的设计数据进行机械式的运算,来导出运算结果。目前,计算软件的类别非常多并且数量巨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计算软件的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设计工作者并不都能够做到十分的清晰与了解。因此,对计算软件使用条件不充分的认识以及软件本身的设计缺陷都会对计算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在计算参数方面,设计工作者要充分的重视起来,在最大发挥自己积累的专知识技术的同时,结合实际的操作经验,对计算软件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方面在现代建筑领域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建筑设计水平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希望通过概念设计的不断发展应用,能够让中国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中国的概念设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元.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7-8.
[2]孙鹏.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1,4(5):14-15.
[3]曾品珣.有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5(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