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历史真正走进每个同学的心中。历史就像我们脚下肥沃的土地,积淀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学好历史,对于初中学生大有益处。
关键词:历史兴趣;学习动机;因势利导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了博大精深文明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一、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要心平气和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没有一点激情,就很难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手段,别出心裁地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满怀兴趣地走近历史,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上。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悬念法。初中生好奇心强,凡事都想一探究竟。教师要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置悬念,引入正题。例如讲“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现在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道:“南方。”我紧接着问:“在我国秦汉时期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北方。”然后我因势利导:“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南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2)社会热点问题和历史相联系。例如,在讲唐朝的“开放与交流”时,我问同学们:“你知道唐人街吗?世界上哪些地方有唐人街?”学生们列举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等等。我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继续引导:“唐朝和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繁盛的大唐帝国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而且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大唐的繁盛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今天让我们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
(3)家乡和历史相联系。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和自己联系最紧密的人或事。利用家乡风土人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运用发生在旅顺的大屠杀做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增强直观性视频图片导入。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讲述近代和现代史时可以播放大量保存下来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三、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例如,我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当他们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后,会形成一种成就心理,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巧用语言,唤醒同学们的兴趣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比喻贴切,言出有章。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用极度悲愤的语气语调描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而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教师可用极其兴奋和欢快的语气语调。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历史这面镜子激励后人,警醒后人,化为他们成长的动力。
(辽宁省瓦房店第八初级中学)
关键词:历史兴趣;学习动机;因势利导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了博大精深文明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一、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要心平气和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没有一点激情,就很难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手段,别出心裁地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满怀兴趣地走近历史,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上。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悬念法。初中生好奇心强,凡事都想一探究竟。教师要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置悬念,引入正题。例如讲“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现在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道:“南方。”我紧接着问:“在我国秦汉时期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北方。”然后我因势利导:“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南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2)社会热点问题和历史相联系。例如,在讲唐朝的“开放与交流”时,我问同学们:“你知道唐人街吗?世界上哪些地方有唐人街?”学生们列举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等等。我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继续引导:“唐朝和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繁盛的大唐帝国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而且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大唐的繁盛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今天让我们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
(3)家乡和历史相联系。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和自己联系最紧密的人或事。利用家乡风土人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运用发生在旅顺的大屠杀做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增强直观性视频图片导入。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讲述近代和现代史时可以播放大量保存下来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三、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例如,我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当他们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后,会形成一种成就心理,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巧用语言,唤醒同学们的兴趣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比喻贴切,言出有章。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用极度悲愤的语气语调描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而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教师可用极其兴奋和欢快的语气语调。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历史这面镜子激励后人,警醒后人,化为他们成长的动力。
(辽宁省瓦房店第八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