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走进文史学者黄大德先生的家,迎面赫赫然看到黄般若的名作《罗汉图》。
只见画面布局精巧,画的下方,一个罗汉在野外坐禅,他的面前有一个炉子。浓烟从炉中袅袅升起,虬结成团,弥漫大山大野。画面之中,工笔写就的小人像、水墨大写意渲染出的山岚以及浩荡的浓烟,浑然天成,人与万千世界融为一体……整幅画构图奇特,极具视觉冲击力。这幅《罗汉图》被原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高美庆博士盛赞为“堪称现代佛画的经典之作”。
我赞叹这幅画给人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也非常出色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修行中“烟霞供养”的内涵。
黄大德先生在我耳边恬淡地说:“这是复制品,挂在家中留念,真迹已经捐出去了。”
看到我惊诧的样子,黄大德先生淡然地笑了笑:“现在正在展出。”
2
我匆匆到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黄般若的展览。
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广东东莞人。他在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以花鸟、人物最为擅长。1923年,他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为该会骨干成员。
1927年,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1949年,他移居香港,以香江山水入画,一改早年“师古”“化古”的方式,以雄浑灵动的笔墨全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达到其艺术的顶峰。除精于绘画外,黄般若还善鉴别,多著述,爱收藏,且生平交游广泛,曾参与组织、举办省港两地多个与古代文物、广东文物相关的展览,对广东文物的整理、收藏与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回顾黄般若的艺术,真是洋洋大观,美不胜收。
黄般若有个很别致的斋名,叫“四无恙斋”,缘于曾得到一张明末清初画家牛石慧的小画,上有“生平愿四无恙者: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这“四无恙”是许多传统文人的理想人生,也是黄般若的心愿,所以他为自己取了“四无恙斋”的室名。
从“四无恙斋”走出来的黄般若传统守正,他通过观赏、临摹大量的明清画迹,领悟传统绘画的笔墨真趣。他努力追求艺术创新,对“创新”有独特的看法。他在《国画研究会特刊》发表《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一文,提出创作无关新派、旧派,凡能独开生面均为创作,但临摹、剽窃东洋画就不能称之为创作。
3
暮色中,仿佛有一条淡淡的天河在头上漾动,云影若隐若现,它们被和风推送,粼粼如天上的波漪。一队队白鹭向雀墩涌来,宛如条条飞鱼,在天河里翔泳。鹭笛成了水声,开始是轻轻的,渐渐地越来越响了。浮在水面的雀墩上那些榕树的枝杈高举着热情的手,仿佛在拥抱白鹭的归来……
这是黄般若《小鸟天堂》描绘的情景:画面呈现了空间的轻盈,色彩的契合,形体在空间争逐的动态。笔墨精微、清澈,拙中带秀,体现了画家创作时平和天真的个性。
这使我想起了巴金《鸟的天堂》,都知道这个位于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是南国奇观。“一株榕树便天堂”概括了它的特点。黄般若有别于其他人或画个别榕树枝干的画法,或者以鸟为主的画法,他采用全景的画法,真实地还原了“小鸟天堂”的风貌。写实中,又运用了传统的线条来画全岛榕树的气根,画面疑幻似真,结合白鹭将下未下的动人情景,平静、自然、淡雅,给人一种亲和的审美特质。这幅画被著名画家黄苗子赞誉不已,认为它“以构图奇特、笔触浑健和粗细结合来刻画新会奇景”,是一幅微妙的作品。
早年的黄般若山水画参法石涛,而其晚年山水作品则尽弃古法,别出新天。20世纪30年代,受张大千、黄宾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中国画写生观念影响至深;五、六十年代内地国画界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笔墨和形式表现“山河新貌”,移居香港的黄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创新。这时期他的山水画作,以极具个人特点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语言,重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
黄般若1949年定居香港,他参加“庸社”,常与画友攀山涉水,游历常人不易去到的地方。他画中笔墨空灵的香港景色,如凤凰山、流浮山、八仙岭及一些离岛,许多画家都未留意更未入画。
黄般若的《小鸟天堂》、描写大湾区早期香港的风貌的《香港仔海岛风光图》,以及悲悯香港灾民的《木屋大火》等,就是这段时期的佳作。他的这些画取材自然,笔力深厚,意境高远,都是畫中珍品。
黄般若终其一生,始终以传统的维护者与发扬者自居,从传统中寻找国画创新的道路。
4
因为早年移居香港以及早逝等原因,黄般若是一位被遗忘的中国画大师级人物。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便以高超的画艺享誉南北,传统功力深厚,深受黄宾虹赞许。叶浅予称他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及“先驱”;黄苗子称他“在近代中国画中的地位,深信时间推进,会逐渐给他揭出辉煌的本相”。
曾在广州长期居住的黄般若为广东征集了大量的文物,为整理、出版广东文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创作和艺术论著使他成为广东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
就是这个因缘,黄大德与哥哥黄大成决定把父亲的一些精品留在广州的这片土地上,为广州艺术增添了重量级的精品。
在捐赠仪式上,黄大德先生在黄般若“四无恙斋”的室名上加以发挥,阐发出新的“四无恙”:一愿艺博的藏品无恙,二愿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艺术无恙,三愿我们祖国壮美的江山无恙;四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无恙。
在参观过程中,笔者欣慰地看到,一些青少年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来欣赏黄般若的画作。黄般若坚守文化传统,并从传统中找寻艺术新路的勇气,最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大湾区中拥有不少如黄般若这样卓有成就的人物,也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宣传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他们高洁的艺术情怀,继承他们的艺术才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创造大湾区文学艺术新的辉煌。
走进文史学者黄大德先生的家,迎面赫赫然看到黄般若的名作《罗汉图》。
只见画面布局精巧,画的下方,一个罗汉在野外坐禅,他的面前有一个炉子。浓烟从炉中袅袅升起,虬结成团,弥漫大山大野。画面之中,工笔写就的小人像、水墨大写意渲染出的山岚以及浩荡的浓烟,浑然天成,人与万千世界融为一体……整幅画构图奇特,极具视觉冲击力。这幅《罗汉图》被原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高美庆博士盛赞为“堪称现代佛画的经典之作”。
我赞叹这幅画给人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也非常出色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修行中“烟霞供养”的内涵。
黄大德先生在我耳边恬淡地说:“这是复制品,挂在家中留念,真迹已经捐出去了。”
看到我惊诧的样子,黄大德先生淡然地笑了笑:“现在正在展出。”
2
我匆匆到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黄般若的展览。
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广东东莞人。他在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以花鸟、人物最为擅长。1923年,他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为该会骨干成员。
1927年,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1949年,他移居香港,以香江山水入画,一改早年“师古”“化古”的方式,以雄浑灵动的笔墨全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达到其艺术的顶峰。除精于绘画外,黄般若还善鉴别,多著述,爱收藏,且生平交游广泛,曾参与组织、举办省港两地多个与古代文物、广东文物相关的展览,对广东文物的整理、收藏与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回顾黄般若的艺术,真是洋洋大观,美不胜收。
黄般若有个很别致的斋名,叫“四无恙斋”,缘于曾得到一张明末清初画家牛石慧的小画,上有“生平愿四无恙者: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这“四无恙”是许多传统文人的理想人生,也是黄般若的心愿,所以他为自己取了“四无恙斋”的室名。
从“四无恙斋”走出来的黄般若传统守正,他通过观赏、临摹大量的明清画迹,领悟传统绘画的笔墨真趣。他努力追求艺术创新,对“创新”有独特的看法。他在《国画研究会特刊》发表《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一文,提出创作无关新派、旧派,凡能独开生面均为创作,但临摹、剽窃东洋画就不能称之为创作。
3
暮色中,仿佛有一条淡淡的天河在头上漾动,云影若隐若现,它们被和风推送,粼粼如天上的波漪。一队队白鹭向雀墩涌来,宛如条条飞鱼,在天河里翔泳。鹭笛成了水声,开始是轻轻的,渐渐地越来越响了。浮在水面的雀墩上那些榕树的枝杈高举着热情的手,仿佛在拥抱白鹭的归来……
这是黄般若《小鸟天堂》描绘的情景:画面呈现了空间的轻盈,色彩的契合,形体在空间争逐的动态。笔墨精微、清澈,拙中带秀,体现了画家创作时平和天真的个性。
这使我想起了巴金《鸟的天堂》,都知道这个位于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是南国奇观。“一株榕树便天堂”概括了它的特点。黄般若有别于其他人或画个别榕树枝干的画法,或者以鸟为主的画法,他采用全景的画法,真实地还原了“小鸟天堂”的风貌。写实中,又运用了传统的线条来画全岛榕树的气根,画面疑幻似真,结合白鹭将下未下的动人情景,平静、自然、淡雅,给人一种亲和的审美特质。这幅画被著名画家黄苗子赞誉不已,认为它“以构图奇特、笔触浑健和粗细结合来刻画新会奇景”,是一幅微妙的作品。
早年的黄般若山水画参法石涛,而其晚年山水作品则尽弃古法,别出新天。20世纪30年代,受张大千、黄宾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中国画写生观念影响至深;五、六十年代内地国画界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笔墨和形式表现“山河新貌”,移居香港的黄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创新。这时期他的山水画作,以极具个人特点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语言,重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
黄般若1949年定居香港,他参加“庸社”,常与画友攀山涉水,游历常人不易去到的地方。他画中笔墨空灵的香港景色,如凤凰山、流浮山、八仙岭及一些离岛,许多画家都未留意更未入画。
黄般若的《小鸟天堂》、描写大湾区早期香港的风貌的《香港仔海岛风光图》,以及悲悯香港灾民的《木屋大火》等,就是这段时期的佳作。他的这些画取材自然,笔力深厚,意境高远,都是畫中珍品。
黄般若终其一生,始终以传统的维护者与发扬者自居,从传统中寻找国画创新的道路。
4
因为早年移居香港以及早逝等原因,黄般若是一位被遗忘的中国画大师级人物。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便以高超的画艺享誉南北,传统功力深厚,深受黄宾虹赞许。叶浅予称他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及“先驱”;黄苗子称他“在近代中国画中的地位,深信时间推进,会逐渐给他揭出辉煌的本相”。
曾在广州长期居住的黄般若为广东征集了大量的文物,为整理、出版广东文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创作和艺术论著使他成为广东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
就是这个因缘,黄大德与哥哥黄大成决定把父亲的一些精品留在广州的这片土地上,为广州艺术增添了重量级的精品。
在捐赠仪式上,黄大德先生在黄般若“四无恙斋”的室名上加以发挥,阐发出新的“四无恙”:一愿艺博的藏品无恙,二愿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艺术无恙,三愿我们祖国壮美的江山无恙;四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无恙。
在参观过程中,笔者欣慰地看到,一些青少年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来欣赏黄般若的画作。黄般若坚守文化传统,并从传统中找寻艺术新路的勇气,最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大湾区中拥有不少如黄般若这样卓有成就的人物,也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宣传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他们高洁的艺术情怀,继承他们的艺术才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创造大湾区文学艺术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