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对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动态观察细胞因子变化对判断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显示M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IL)-17及其受体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参与抗MP感染的免疫反应.该文就IL-17及其受体与MP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
【机 构】
:
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动态观察细胞因子变化对判断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显示M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IL)-17及其受体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参与抗MP感染的免疫反应.该文就IL-17及其受体与MP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人乳是新生儿喂养的最佳选择。人乳除了含乳糖、乳清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维生素等有效成分,但人乳库的保存和消毒等处理过程对人乳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许多研究对不同保存和消毒条件下人乳库中人乳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希望能找到影响最小的保存和消毒方法,尽可能的保留人乳中的有效成分。
综述类文章的摘要,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文献量和依据、数据提炼的规则和应用方法、数据综合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切忌笼统,不必列出本学科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重复文题中已有的信息,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除了公知公认者外,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
目前,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外科开胸手术成为房间隔缺损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各种类型封堵器植入均有血栓形成报道,并引起脑栓塞、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主要与心房颤动、房间隔膨胀瘤、封堵器类型、凝血功能激活、封堵器内皮化过程等密切相关.该文总结了封堵器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目前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各种血栓预防方案,为介入封堵术后血栓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
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如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过敏性疾病等.近年来黏蛋白( mucin,MUC)基因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MUC是消化道黏液主要成分,是形成消化道屏障主要因素,与胃肠道上皮、肠道微生物、炎症因子紧密相关.此外消化道MUC基因,尤其是MUC1、MUC2基因异常表达与消化道炎症、肿瘤有关.目前认为消化道MUC基因表达有助于消
无创性产前诊断是目前妇产科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存在应用的局限性.该文综述近年来应用母血循环中发现的胎儿RNA进行某些疾病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表明该方法比应用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及胎儿DNA进行产前诊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该方法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患儿,男,15岁,因"体检发现双侧睾丸小"就诊.既往史无异常,遗精2个月,父母31岁生子,无遗传病家族史.查体:身高 172.4 cm,体质量 49 kg,智力基本正常,皮肤细腻,无喉结及胡须,双侧乳房未发育,外阴未见阴毛(阴毛P2期),阴茎短小,双侧睾丸体积约5 ml。
哮喘是威胁儿童健康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显著增加了儿童哮 喘的发病风险,研究毛细支气管炎向哮喘发展的相关因素是近年研究热点,它有助于深入认识哮喘发生、发展的机制,为哮喘提供新的防治措施.目前研究认为,毛细支气管炎在遗传学、免疫学、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方面影响着哮喘的发展,而毛细支气管炎是否直接导致儿童哮喘的发展,通过预防毛细支气管炎能否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免疫疗法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特异性免疫疗法目前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研究作用机制以及纯化优化变应原制剂这两个方面.随着哮喘分子及细胞免疫学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种新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策略也层出不穷,其中抗IgE单克隆抗体发展最为成熟,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可用于中、重度哮喘的治疗.其他如抗免疫刺激序列DNA疫苗、辅助T细胞2型细胞因子疗法和抗T细胞疗法等也陆续投入哮喘治疗的研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性疾病.常见的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部分为未分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小儿UC最早在1920年报道,CD于1945年报道.欧美国家报道儿童IBD患病率近年呈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