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启发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文章结合高职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践,对确定选题、创设情境、组织团队、独立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帮助选题、激发兴趣、关键提示、学习评价等指导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研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王明红(1963-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教务工作。(四川 都江堰 611837)骆兰(1961- ),女,重庆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工作。(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9-0101-0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言,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除了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外,还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协作活动的过程,给予学生学习较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中发挥创造力。
一、高职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确定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案
了解学生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前提。笔者在对任课班级进行大学语文学习的需求调查时发现,8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来了解民族文化、社会人文、风土人情,提升综合素养,并为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授课内容和形式, 71%的学生提出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如教学应更多地注重对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以经典作品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受;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可以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学会收集资料,表达所思所想。
基于此,笔者确定了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具体方案,即通过“启发—理解—表达”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对语言文学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人感受和见解,并通过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完善的理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是构建具有开放性、整合性特征的探寻知识的过程。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笔者进行了一次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具体教学实践。
1.确定选题。确定选题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环节,选题过深、领域过宽、要求过高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最适宜的选题应该是那些最具语文特性、学生能力所及并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毛泽东诗词。其原因在于:第一,毛泽东的作品多为格律诗,具有古诗词特点,但使用的却是现代词汇,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也不易造成自主学习的障碍;第二,毛泽东在中国人心中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情和认识的特殊诗人,这种特殊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有关研究资料比较丰富,便于搜集。
2.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探索。为了营造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笔者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入手,通过朗读《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优秀篇章,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毛泽东的歌曲,展示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照片、书法以及以毛泽东诗词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中领略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以激发其对毛泽东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毛泽东、认识毛泽东、评价毛泽东。
3.组织团队。组织团队时,我们强调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为防止教学过程发生散漫、混乱状况,笔者采用团队学习形式,先自由分组,每个小组再按个人兴趣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后,团队成员各自提出观点和阅读感受,再相互讨论形成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个人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不作任何限制和规范,使团队学习和独立学习结合起来,自然构建起有序、合作、独立的学习机制。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自我交流、自我探讨,又有团队成员的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既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相互认同,又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学习效率,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得以增强。
4.成果展示及效果评价。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将感受最深、最有价值的内容以合适的成果形式展示出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对成果及其探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评价不能只重成果,更要注重过程,如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方式、推论归纳的逻辑判断,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以此鼓励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成果
这次选题实践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学习,收益空前,成果包括:评论文章32篇(个人、集体)、小话剧一场(自创自演话剧《长征组诗》)、研读诗词17首(个人、集体)、研读传记两篇(个人)、故事五篇(个人)。其中,评论所涉及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诗人毛泽东。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内容、艺术性以及毛泽东在诗词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接受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但也不乏新视角、新观点。
2.领袖毛泽东。这部分文章集中评说了毛泽东的人生观和人格魅力,学生普遍欣赏毛泽东的乐观进取、永不气馁、敢于搏击的革命家气质以及聪慧的头脑、卓越的才华。 3.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感受和体会。这些内容源自学生内心,具有真情实感,给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在谈到对这种学习方法的评价时,学生发自肺腑地说道:“遗憾,因为运用这种方式学习太晚了。”真诚的话语,集中表达了学生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变革现实的自发要求。
二、高职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此次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了学习潜能,改变了被动、陈旧、单一的课堂形式,逐步有了研究式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中应有的位置,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体验学习,是做中学,其教学过程体现了主体性、研发式和全员性的特点,课堂形式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自主、开放、探究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训练为中心的“三中心”理念。其教学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学科权威的身份对教材内容预先组织、设计,再按照课前设计的方式传输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共同研究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不再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结论性的知识,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解决想要认知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自主选择,不仅可以从课本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课堂上、课堂外、课本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掌握主动权,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
2.研发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探求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生可以采用体验学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甚至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并通过研究、综合分析去发现规律技巧,直至得出结论,彻底改变了依赖教师、依赖教材的僵化学习方式。
3.全员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不是针对少数语文爱好者或者尖子生开展的课外活动,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一位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青少年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对未知通常都具有探求的欲望。这次教学实践证明,尽管学生的个体特性和研究能力有一定差异,但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层次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全员参与使研究性学习在各个不同层次得以实现,也使每一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拥有了探求的机会。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获得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学习和获得其他技能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基本体现形式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包括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深入探索的研究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流畅的交流表达能力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责任感、进取心、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的养成。
质疑能力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会尊重学生自身的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充分发表与教材、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甚至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学生在自我学习实践中也会遇到困难,有困难就会去研究,去寻找答案,研究越深入就越有价值。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共提出五十多个问题,并通过讨论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内化为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研究能力也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比如搜集资料、发散思维、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思辨论证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次修改,从主旨到框架再到论据,反复分析、思考、组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继而学会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如,同样是豪放派的苏轼主要表现出达观,李白主要表现出飘逸,辛弃疾主要表现出正气,而毛泽东则主要表现出自信、乐观和豪气。比较研究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广泛迁移的一种学习能力,而通过研究探索,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能力就是说的能力、会话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满足了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需求,而且小组的方式把班级小化了,人人有事要做,人人要参与,人人要说话。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说话自然比老师迫使他说话要流畅得多。在相互切磋中,学生不仅需要思想的碰撞,也需要语言的碰撞,一次次的探讨、辩论,不仅会使学生的思辨更加严密,也会令其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和精准。
高职语文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还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责任感、进取心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些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抛弃教师、抛弃课堂。相反,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恰当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指点,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选题、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关键时刻的提示,都可以让研究性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选题。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出有价值的选题。这些选题来源于课内,不脱离教材,更不脱离高职的教学目标;同时,选题不能过深、过宽,也不能太浅、太窄。过深过宽会造成研究难度太大,学生易受挫而止,太浅太窄则不足以发掘学生的实践潜能。
2.激发兴趣。教师对于教材的研读,不仅要挖掘思想性、知识性,还要挖掘趣味性和应用性,并将之设定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包括研究教材、搜集资料,研究学生心理、精心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
3.关键提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去启发他,但有时学生思考后未能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去提示。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提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话语受阻是常有的状态,也就是很多时候虽有感觉,但说不清,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将感性的认识加以提升,形成具有理性思辨的表达。
4.学习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学习态度、研究成果等作全方位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希望获得评价,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吸取经验教训。教师中肯的评价是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指针,在评价时要注意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重视对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精神的评价,突出评价的多元化,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体现出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明红.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第三方评价调查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2]刘瑷琏,谢文英,肖箭平.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1(2).
[3]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滑文革.研究性学习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研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王明红(1963-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教务工作。(四川 都江堰 611837)骆兰(1961- ),女,重庆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工作。(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9-0101-0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言,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除了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外,还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协作活动的过程,给予学生学习较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中发挥创造力。
一、高职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确定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案
了解学生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前提。笔者在对任课班级进行大学语文学习的需求调查时发现,8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来了解民族文化、社会人文、风土人情,提升综合素养,并为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授课内容和形式, 71%的学生提出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如教学应更多地注重对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以经典作品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受;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可以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学会收集资料,表达所思所想。
基于此,笔者确定了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具体方案,即通过“启发—理解—表达”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对语言文学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人感受和见解,并通过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完善的理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是构建具有开放性、整合性特征的探寻知识的过程。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笔者进行了一次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具体教学实践。
1.确定选题。确定选题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环节,选题过深、领域过宽、要求过高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最适宜的选题应该是那些最具语文特性、学生能力所及并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毛泽东诗词。其原因在于:第一,毛泽东的作品多为格律诗,具有古诗词特点,但使用的却是现代词汇,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也不易造成自主学习的障碍;第二,毛泽东在中国人心中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情和认识的特殊诗人,这种特殊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有关研究资料比较丰富,便于搜集。
2.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探索。为了营造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笔者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入手,通过朗读《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优秀篇章,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毛泽东的歌曲,展示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照片、书法以及以毛泽东诗词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中领略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以激发其对毛泽东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毛泽东、认识毛泽东、评价毛泽东。
3.组织团队。组织团队时,我们强调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为防止教学过程发生散漫、混乱状况,笔者采用团队学习形式,先自由分组,每个小组再按个人兴趣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后,团队成员各自提出观点和阅读感受,再相互讨论形成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个人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不作任何限制和规范,使团队学习和独立学习结合起来,自然构建起有序、合作、独立的学习机制。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自我交流、自我探讨,又有团队成员的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既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相互认同,又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学习效率,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得以增强。
4.成果展示及效果评价。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将感受最深、最有价值的内容以合适的成果形式展示出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对成果及其探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评价不能只重成果,更要注重过程,如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方式、推论归纳的逻辑判断,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以此鼓励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成果
这次选题实践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学习,收益空前,成果包括:评论文章32篇(个人、集体)、小话剧一场(自创自演话剧《长征组诗》)、研读诗词17首(个人、集体)、研读传记两篇(个人)、故事五篇(个人)。其中,评论所涉及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诗人毛泽东。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内容、艺术性以及毛泽东在诗词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接受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但也不乏新视角、新观点。
2.领袖毛泽东。这部分文章集中评说了毛泽东的人生观和人格魅力,学生普遍欣赏毛泽东的乐观进取、永不气馁、敢于搏击的革命家气质以及聪慧的头脑、卓越的才华。 3.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感受和体会。这些内容源自学生内心,具有真情实感,给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在谈到对这种学习方法的评价时,学生发自肺腑地说道:“遗憾,因为运用这种方式学习太晚了。”真诚的话语,集中表达了学生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变革现实的自发要求。
二、高职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此次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了学习潜能,改变了被动、陈旧、单一的课堂形式,逐步有了研究式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中应有的位置,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体验学习,是做中学,其教学过程体现了主体性、研发式和全员性的特点,课堂形式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自主、开放、探究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训练为中心的“三中心”理念。其教学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学科权威的身份对教材内容预先组织、设计,再按照课前设计的方式传输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共同研究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不再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结论性的知识,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解决想要认知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自主选择,不仅可以从课本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课堂上、课堂外、课本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掌握主动权,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
2.研发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探求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生可以采用体验学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甚至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并通过研究、综合分析去发现规律技巧,直至得出结论,彻底改变了依赖教师、依赖教材的僵化学习方式。
3.全员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不是针对少数语文爱好者或者尖子生开展的课外活动,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一位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青少年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对未知通常都具有探求的欲望。这次教学实践证明,尽管学生的个体特性和研究能力有一定差异,但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层次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全员参与使研究性学习在各个不同层次得以实现,也使每一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拥有了探求的机会。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获得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学习和获得其他技能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基本体现形式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包括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深入探索的研究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流畅的交流表达能力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责任感、进取心、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的养成。
质疑能力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会尊重学生自身的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充分发表与教材、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甚至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学生在自我学习实践中也会遇到困难,有困难就会去研究,去寻找答案,研究越深入就越有价值。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共提出五十多个问题,并通过讨论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内化为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研究能力也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比如搜集资料、发散思维、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思辨论证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次修改,从主旨到框架再到论据,反复分析、思考、组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继而学会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如,同样是豪放派的苏轼主要表现出达观,李白主要表现出飘逸,辛弃疾主要表现出正气,而毛泽东则主要表现出自信、乐观和豪气。比较研究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广泛迁移的一种学习能力,而通过研究探索,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能力就是说的能力、会话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满足了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需求,而且小组的方式把班级小化了,人人有事要做,人人要参与,人人要说话。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说话自然比老师迫使他说话要流畅得多。在相互切磋中,学生不仅需要思想的碰撞,也需要语言的碰撞,一次次的探讨、辩论,不仅会使学生的思辨更加严密,也会令其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和精准。
高职语文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还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责任感、进取心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些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抛弃教师、抛弃课堂。相反,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恰当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指点,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选题、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关键时刻的提示,都可以让研究性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选题。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出有价值的选题。这些选题来源于课内,不脱离教材,更不脱离高职的教学目标;同时,选题不能过深、过宽,也不能太浅、太窄。过深过宽会造成研究难度太大,学生易受挫而止,太浅太窄则不足以发掘学生的实践潜能。
2.激发兴趣。教师对于教材的研读,不仅要挖掘思想性、知识性,还要挖掘趣味性和应用性,并将之设定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包括研究教材、搜集资料,研究学生心理、精心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
3.关键提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去启发他,但有时学生思考后未能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去提示。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提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话语受阻是常有的状态,也就是很多时候虽有感觉,但说不清,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将感性的认识加以提升,形成具有理性思辨的表达。
4.学习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学习态度、研究成果等作全方位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希望获得评价,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吸取经验教训。教师中肯的评价是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指针,在评价时要注意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重视对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精神的评价,突出评价的多元化,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体现出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明红.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第三方评价调查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2]刘瑷琏,谢文英,肖箭平.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1(2).
[3]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滑文革.研究性学习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