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让我慢慢清楚:语文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是极为重要的。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只有对课文进行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一、语言发展层面
语文课首先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课。无论语文教学的理念是怎样的前卫,无论语文课的形式是怎样的花样翻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始终都是语文课的基本使命。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语文课对于语文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应各有侧重。教师对课文的解读,首先应着眼于其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潜在价值。
1.课文读诵
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对课文的读通还要进一步走向“入情”“入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打开所有课文的“万能钥匙”。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轻声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读中发现问题,此外还有语调、音韵、节奏的起承转合等。什么样的课文与什么样的读法相匹配,在解读课文时应该考虑到。《黑眼睛的大红鱼》是一篇童话故事,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大海奇妙生物的语句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文字的乐趣。
2.语言积累
语言贫乏怎么办?语感欠缺怎么办?思路不清怎么办?表达技巧不够纯熟怎么办?对文章的感悟不够深入怎么办?——积累语言吧!有了合理的语言积累,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均可得到很好的解决。典范的篇章、美妙的词句、精巧的布局、独特的句式以及语言节奏,这些都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食粮。例如:“小黑孤零零地在海中游着,他又害怕,又寂寞,又难过。”这是理解全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3.迁移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阅读、积累的语言只有通过迁移运用,才能很好地内化吸收,进一步形成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迁移运用”更多的是带有模拟性质的。寻找课文中“迁移运用”的立足点,是我们解读课文时不可忽视的一环。
二、认知提高层面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发展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课文,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
平呢?
1.对课文内容的合理认知
初读《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时,我局限于“教参”上的提示,把重点放在“团结力量大”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因“怎样看出团结”“怎样看出力量大”这样的问题设计局限于文本后面的几个自然段而手忙脚乱。而文章中前九个自然段好像都成了铺垫一般。其实,本文在“小黑”在海底看到稀奇古怪的生物时作者花了很大笔墨,细细品味,作者也正将自己的思想蕴含其中——困境面前要有树立信心(任何生物都有长处)。这样站在文本角度去思考就更能体会文章的中心。当然这篇文章可以读出的中心还有很多,只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以合理的方式取舍内容,就能教好一篇课文。
2.对语文知识的合理认知
重视文本的思想性,更要合理穿插一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会使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有序。例如:“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这句话中采用了比喻,为什么用“彩虹果冻”来比喻水母呢?从“可比性”上进一步理解“生物都有长短处”。让一部分语文知识以合理的方式介入课堂,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学会方法,这是落实语言训练的抓手。
三、情趣感染层面
情趣的感染与理性的思考对语文教学同样重要。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必定是妙趣横生、充满求知欲望的。这样的课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面对课文,善于发现其中的情趣则需要智慧的眼光。
例如:
师:刚刚伤心害怕的小黑为什么变得“高兴”了呢?
生1:见到了奇妙的生物。
生2:找到了新的伙伴。
师:“小黑的高兴不光是见到了奇妙的生物,也不光是找到了新的伙伴,更重要的是它在大海里发现了一样极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经过这样的处理,教学过程自然轻松愉快。情趣的捕捉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课文,力求把课文读通、读透、读活。
四、精神成长层面
语文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作品:有让学生诚信的《诚实和信任》,有引导学习的《处处皆学问》,有启迪智慧的《聪明的徐文长》……面对这些课文,放任自流是盲目的,空洞说教是苍白的。如何用好这些课文?合理的解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本文的解读,我想到:就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是十分重要的。在困境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要勇敢面对、树立信心、积极思考、努力行动,这样让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就一篇课文而言,以上四个层面其实是一体的,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只是为了便于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试图从立体层面解读课文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但如果真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并且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又谈何容易呢?毕竟,课堂教学是纸上谈兵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一、语言发展层面
语文课首先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课。无论语文教学的理念是怎样的前卫,无论语文课的形式是怎样的花样翻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始终都是语文课的基本使命。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语文课对于语文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应各有侧重。教师对课文的解读,首先应着眼于其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潜在价值。
1.课文读诵
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对课文的读通还要进一步走向“入情”“入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打开所有课文的“万能钥匙”。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轻声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读中发现问题,此外还有语调、音韵、节奏的起承转合等。什么样的课文与什么样的读法相匹配,在解读课文时应该考虑到。《黑眼睛的大红鱼》是一篇童话故事,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大海奇妙生物的语句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文字的乐趣。
2.语言积累
语言贫乏怎么办?语感欠缺怎么办?思路不清怎么办?表达技巧不够纯熟怎么办?对文章的感悟不够深入怎么办?——积累语言吧!有了合理的语言积累,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均可得到很好的解决。典范的篇章、美妙的词句、精巧的布局、独特的句式以及语言节奏,这些都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食粮。例如:“小黑孤零零地在海中游着,他又害怕,又寂寞,又难过。”这是理解全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3.迁移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阅读、积累的语言只有通过迁移运用,才能很好地内化吸收,进一步形成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迁移运用”更多的是带有模拟性质的。寻找课文中“迁移运用”的立足点,是我们解读课文时不可忽视的一环。
二、认知提高层面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发展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课文,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
平呢?
1.对课文内容的合理认知
初读《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时,我局限于“教参”上的提示,把重点放在“团结力量大”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因“怎样看出团结”“怎样看出力量大”这样的问题设计局限于文本后面的几个自然段而手忙脚乱。而文章中前九个自然段好像都成了铺垫一般。其实,本文在“小黑”在海底看到稀奇古怪的生物时作者花了很大笔墨,细细品味,作者也正将自己的思想蕴含其中——困境面前要有树立信心(任何生物都有长处)。这样站在文本角度去思考就更能体会文章的中心。当然这篇文章可以读出的中心还有很多,只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以合理的方式取舍内容,就能教好一篇课文。
2.对语文知识的合理认知
重视文本的思想性,更要合理穿插一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会使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有序。例如:“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这句话中采用了比喻,为什么用“彩虹果冻”来比喻水母呢?从“可比性”上进一步理解“生物都有长短处”。让一部分语文知识以合理的方式介入课堂,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学会方法,这是落实语言训练的抓手。
三、情趣感染层面
情趣的感染与理性的思考对语文教学同样重要。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必定是妙趣横生、充满求知欲望的。这样的课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面对课文,善于发现其中的情趣则需要智慧的眼光。
例如:
师:刚刚伤心害怕的小黑为什么变得“高兴”了呢?
生1:见到了奇妙的生物。
生2:找到了新的伙伴。
师:“小黑的高兴不光是见到了奇妙的生物,也不光是找到了新的伙伴,更重要的是它在大海里发现了一样极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经过这样的处理,教学过程自然轻松愉快。情趣的捕捉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课文,力求把课文读通、读透、读活。
四、精神成长层面
语文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作品:有让学生诚信的《诚实和信任》,有引导学习的《处处皆学问》,有启迪智慧的《聪明的徐文长》……面对这些课文,放任自流是盲目的,空洞说教是苍白的。如何用好这些课文?合理的解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本文的解读,我想到:就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是十分重要的。在困境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要勇敢面对、树立信心、积极思考、努力行动,这样让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就一篇课文而言,以上四个层面其实是一体的,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只是为了便于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试图从立体层面解读课文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但如果真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并且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又谈何容易呢?毕竟,课堂教学是纸上谈兵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