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高速的成长期。国家领导对智慧产业高度重视,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智慧城市试点活动、会议论坛层出不穷,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整个中国似乎陷入了智慧热。
那么在现象火热的背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如何,是否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国脉互联总经理、首席规划师郑爱军女士。(Q=《智慧城市》 A=郑爱军)
Q:2014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您能用几个词简要概括一下今年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吗?
A: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简要概括:首先是“政府重视”,体现在中央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各地区、各城市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的积极性,规划方案公布的密集度,以及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程度;其次是“市场参与”,体现在大型运营公司积极投入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第三是“模式创新”,体现在BT、BOT、BTO、PFI等多样化的公私合作投融资模式在各地陆续尝试开展。此外,通过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还反应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均衡,运营模式、关键技术、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等现状。
Q: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请问,您如何评价这股智慧城市建设风潮?
A:智慧城市的建设风潮已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显然这股浪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我国各地都在学习智慧城市的理念,试图打造先进智能、高效环保的智慧城市,创造让民众感到舒适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在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人们深切体会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性与必然性,我们也相信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艰难性。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不是单单几个项目工程就能够实现的,它涉及城市的各行各业,包含城市的不同层次,它是一个城市系统的集体智慧。因此,而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风潮,我们须认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不能沾沾自喜,要严阵以待。
Q:作为智慧城市的专业规划师,请问,您觉得智慧城市的“智慧破局”关键是什么?
A:未来智慧城市的“智慧破局”在于探索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问题则是要形成内生增长机制。
目前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投资动力不足,缺乏有效买单者,其中原因主要是对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把握不够。要破局,首先就要转变思维,探索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免费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如何学习和应用互联网思维是关键。其次是提高能力,即提高综合运营管理能力,技术、产品、方案、服务、运营等多种能力,解决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
Q:在您进行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时,什么是您认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A: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的评估体系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是在前三届全国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国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及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原指标进行科学调整而来,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延续性和前瞻性。
2014年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和保障体系六个主要方面,在这六个一级指标中,我们对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给予最多关注。智慧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包涵互联网宽带接入比例、基础数据库完备性、城市云平台应用情况等要素;智慧管理是实现城市智慧化运行监测、公共安全及应急处置等高效运转的关键,包涵政府协同办公水平、行业一揽子解决方案、公共管理社会参与度等要素;智慧服务是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包涵一体式民生服务能力、政府数据开放能力等要素。其余评估指标如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和保障体系,也是评价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Q:我们注意到在您发布的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中,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占多数,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地区?
A:总体而言是这样。智慧城市是在各城市原有基础条件上建立的,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新形态,与政策环境、经济总量、科技发展、人才结构等因素紧密相关,必然受到原发展基础的制约。智慧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与我国各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是匹配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经济总量最高的三个经济区,在涉及经济、科技、人才等因素的指标中,上述地区城市的得分往往更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基础、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开放程度低,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尚未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将落后于东部地区。智慧城市不等于先进城市,智慧城市不是先进城市的专利。大潮流需要“城城”参与,好技术可以让“城城”普惠,落后城市更期望弯道超车。
Q: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也不容忽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中西部如此热衷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原因何在?
A: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与调控,以及自身强烈的发展意愿,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步伐。评估结果显示,从2012年起,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就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以来,更多中西部城市被纳入试点,预示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态势由倚重东南沿海地区转为东西均衡发展。中西部城市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含有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等多层次动机。
Q:那您认为,中西部地区建设智慧城市有何优势?什么又是他们”破局”的关键呢?
A:中西部地区建设智慧城市具有后发优势。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信息化发展较成熟,但前期各地区间、部门间的规划、建设相对独立,条块分割较严重,因此在原基础上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推进反而相对复杂;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反而是智慧城市统筹建设、全面推进的一个良好契机。加上政策倾斜带来的良好机遇,中西部地区完全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愿景。一些西部城市体量较小,新模式更易建立,能够实现轻盈转身。
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破局”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政策倾斜的优势,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契机,从提升智慧城市理念及政府重视程度出发,建立完善的统筹规划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方案,以部门间、地区间的协同为导向,根据自身特点及定位,形成标志性特色,增强比较优势,实现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国家在推动中西部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中,鼓励中西部地区建立数据中心,大数据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中西部城市也可将打造数据中心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
那么在现象火热的背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如何,是否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国脉互联总经理、首席规划师郑爱军女士。(Q=《智慧城市》 A=郑爱军)
Q:2014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您能用几个词简要概括一下今年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吗?
A: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简要概括:首先是“政府重视”,体现在中央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各地区、各城市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的积极性,规划方案公布的密集度,以及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程度;其次是“市场参与”,体现在大型运营公司积极投入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第三是“模式创新”,体现在BT、BOT、BTO、PFI等多样化的公私合作投融资模式在各地陆续尝试开展。此外,通过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还反应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均衡,运营模式、关键技术、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等现状。
Q: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请问,您如何评价这股智慧城市建设风潮?
A:智慧城市的建设风潮已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显然这股浪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我国各地都在学习智慧城市的理念,试图打造先进智能、高效环保的智慧城市,创造让民众感到舒适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在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人们深切体会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性与必然性,我们也相信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艰难性。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不是单单几个项目工程就能够实现的,它涉及城市的各行各业,包含城市的不同层次,它是一个城市系统的集体智慧。因此,而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风潮,我们须认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不能沾沾自喜,要严阵以待。
Q:作为智慧城市的专业规划师,请问,您觉得智慧城市的“智慧破局”关键是什么?
A:未来智慧城市的“智慧破局”在于探索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问题则是要形成内生增长机制。
目前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投资动力不足,缺乏有效买单者,其中原因主要是对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把握不够。要破局,首先就要转变思维,探索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免费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如何学习和应用互联网思维是关键。其次是提高能力,即提高综合运营管理能力,技术、产品、方案、服务、运营等多种能力,解决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
Q:在您进行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时,什么是您认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A: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的评估体系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是在前三届全国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国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及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原指标进行科学调整而来,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延续性和前瞻性。
2014年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和保障体系六个主要方面,在这六个一级指标中,我们对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给予最多关注。智慧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包涵互联网宽带接入比例、基础数据库完备性、城市云平台应用情况等要素;智慧管理是实现城市智慧化运行监测、公共安全及应急处置等高效运转的关键,包涵政府协同办公水平、行业一揽子解决方案、公共管理社会参与度等要素;智慧服务是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包涵一体式民生服务能力、政府数据开放能力等要素。其余评估指标如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和保障体系,也是评价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Q:我们注意到在您发布的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中,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占多数,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地区?
A:总体而言是这样。智慧城市是在各城市原有基础条件上建立的,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新形态,与政策环境、经济总量、科技发展、人才结构等因素紧密相关,必然受到原发展基础的制约。智慧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与我国各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是匹配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经济总量最高的三个经济区,在涉及经济、科技、人才等因素的指标中,上述地区城市的得分往往更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基础、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开放程度低,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尚未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将落后于东部地区。智慧城市不等于先进城市,智慧城市不是先进城市的专利。大潮流需要“城城”参与,好技术可以让“城城”普惠,落后城市更期望弯道超车。
Q: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也不容忽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中西部如此热衷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原因何在?
A: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与调控,以及自身强烈的发展意愿,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步伐。评估结果显示,从2012年起,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就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以来,更多中西部城市被纳入试点,预示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态势由倚重东南沿海地区转为东西均衡发展。中西部城市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含有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等多层次动机。
Q:那您认为,中西部地区建设智慧城市有何优势?什么又是他们”破局”的关键呢?
A:中西部地区建设智慧城市具有后发优势。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信息化发展较成熟,但前期各地区间、部门间的规划、建设相对独立,条块分割较严重,因此在原基础上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推进反而相对复杂;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反而是智慧城市统筹建设、全面推进的一个良好契机。加上政策倾斜带来的良好机遇,中西部地区完全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愿景。一些西部城市体量较小,新模式更易建立,能够实现轻盈转身。
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破局”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政策倾斜的优势,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契机,从提升智慧城市理念及政府重视程度出发,建立完善的统筹规划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方案,以部门间、地区间的协同为导向,根据自身特点及定位,形成标志性特色,增强比较优势,实现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国家在推动中西部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中,鼓励中西部地区建立数据中心,大数据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中西部城市也可将打造数据中心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