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琪亚.欧姬芙:深不见底的女性神秘园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e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琪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作为美国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最具影响力的女画家,其画作半抽象化的构图和神秘娇艳的色彩,构成了美国图景重要的一部分。而作为罕见的长寿女性,98年的人生里,大部分时间她却在沙漠中离群索居;她那些广为流传的裸体写真,她与现代摄影之父史蒂格利兹和小她60岁的汉默顿之间的两段传奇爱情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慕者对她朝圣般的探寻。
  
  缩小的宇宙
  
  女人想要在画坛上有所成就,必须先去掉性别,除保留女性的名字以外。还要让自己存在于其他女性难以进入的领域,与她们有别。
  ——裘曼·葛莉儿《障碍赛跑》
  1887年11月15日,乔琪亚·欧姬芙出生在美国成斯康辛州阳光草原。她在家中七兄妹中排行老二,有一位哥哥年长于她。欧姬芙的童年时期,父亲的家族被死神的阴影所笼罩,她的祖父和几个叔叔先后因癌症和肺结核去世,在欧姬芙的印象中,母亲总是穿着黑色的丧服,这也是她终生喜欢穿着黑色衣服的缘由。
  欧姬芙9岁开始学画,很快她就在自己的梳妆台和天花板上绘出了三色紫罗兰图案,也许,这是她后来著名的“花之系列”最初的萌芽。1905年,不满18岁的欧姬芙开始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但她对学院墨守成规的教育毫无兴趣,一年后便退了学。她后来回忆道:“我不记得在那里学到了什么东西,除了习惯了男裸体模特。”曾有研究者认为在这期间,她与一起寄宿的女生发展出了同性恋般的友谊,并影响了她的一生。
  1907年,欧姬芙师从著名画家威廉·马里特·切斯,并以油画“无题”赢得了以其恩师名字命名的奖项,这让她有机会来到纽约上州乔治湖,参加艺术学生联盟的夏令学校,也是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日后的丈夫阿弗烈·史蒂格利兹。而乔治湖,是史氏的老家。也是他们日后共度幸福时光的所在。
  当时艺术院校圈中的普遍观点是,只有男生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女生再怎么发展也不过是在私立学校做美术教员罢了。可欧姬芙从来都不这么认为。她曾经把自己的一些画作抛到垃圾箱,因为“我终有一天会成为伟大的画家,我可不希望这些不成熟的画作毁了我的声誉。”她接受了澳洲作家、女性主义者裘曼葛莉儿的观点:“女人想要在画坛上有所成就,必须先去掉性别,除保留女性的名字以外,让自己存在于其他女性难以进入的领域,与她们有别。”她决心加入男同学的圈子,专注于艺术的探索,“为了艺术,我可以放弃一切。”成名后,她一直不喜欢别人称她“女画家”,而要人称她为“画家”。
  欧姬芙的画作用色极少,底色明亮,一朵花或一片叶子,她可以将之铺满画布,仿佛“缩小的宇宙”。而对于绵延的山峰,她又会将之缩微如一朵花苞,似乎是在镜头中呈现的远景。有人认为她的画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范畴,欧姬芙却将自己的画定义为写实的,只不过是用她自己眼中的形象表现出来。有人评论说,她的画作。将精神领域中的意义层层铺展开来,是意象化的“一花一世界”。
  欧姬芙从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也从来无意宣传自己,她的画很少署名,最多是在画布背面签上她的名字缩写“O,K”,但她却是少有的在世时就声誉甚隆的画家。1939年,她被纽约世界博览会选为五十年来最杰出的女性,1962年,她获选美国人文艺术学院院士,这是美国授予画家和文学家的最高荣誉;1985年,她亦获里根总统颁发肯定其终身成就的艺术奖章;1996年,在她去世后10年,美国以其作品《罂粟花》为主题发行了纪念邮票。
  
  他向世界展示她
  
  他在欧姬芙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她在纽约第五街291艺廊举办了第一次画展。他为她拍摄了成百上千张照片,题目都叫“女人”。
  阿弗烈·史蒂格利兹,美国现代艺术摄影之父,又是强有力的演说家和作家,是欧姬芙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因为他,欧姬美得以为世界所认识。
  史蒂格利兹从20岁起就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他在纽约第五街的291艺廊,曾是毕加索、塞尚、马蒂斯的作品首次登陆美国的所在。之后,他陆续开办的“亲密艺廊”和“一个美国地方”,都是当代艺术争相汇集的先锋场所。
  欧姬芙第一次与他相遇时,他已是闻名遐迩的摄影家了。在“291”,她亲眼目睹了史蒂格利兹怒气冲冲地将她的两个男同学赶了出去,只因为他们对展出的罗丹速写画不以为然。那时,她才20岁,被吓得躲在人群里瑟瑟发抖。她绝对想不到,眼前这个颐指气使、暴跳如雷的画廊老板,未来会成为自己的丈夫。更不会知道,几十年后,自己的成就和名声会远远超过对方。
  7年后,当好友波丽泽将欧姬芙的画作拿到291时,史蒂格利兹根本想不起这个时常光顾自己画廊的女生,倒是着着实实地被这些画震慑住了。他花了一个小时仔细鉴赏每一幅画,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终于见到,女人能将她们的感觉画出来了。”他告诉波丽泽,这些画是291开业以来接触到的最纯粹、最精致、最诚挚的作品,他一定要为它们举办画展。
  1916年,欧姬芙意外地发现291居然在展出自己的画作。她气势汹汹地找到史蒂格利兹,勒令他马上将这些画拆下来。看着她气急败坏的样子,史蒂格利兹觉得饶有兴味,毕竟,还没有哪个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被摆到291持有异议。这场争执在画廊老板礼貌的午餐邀请中平息了,他们共进了一生中的第一顿午餐。
  欧姬芙生平的第一个画展,也创下了美国女性首个个展的纪录,在纽约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当时人们推崇弗洛伊德的理论,再加上史蒂格利兹的营销式宣传,使得欧姬芙风景画作中呈现的V形和洞口,被理解为“每个女人都具备的地方”。史蒂格利兹引导媒体,从“异色画”的角度诠释欧姬美的作品,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一夜之间变成女性主义者的典范。
  之后的一年,回到德州的欧姬芙开始和史蒂格利兹通信,尤其是母亲去世后,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令彼此情愫大增,1918年,欧姬芙接受史蒂格利兹的邀请,搬到纽约和他一起生活,由于彼时的史蒂格利兹还是有妇之夫,他们过着压力巨大的同居生活。1924年,史蒂格利兹结束了与富家女艾蒙兰的婚姻,和欧姬芙正式结婚,当时欧姬芙37岁,而史蒂格利兹已经60岁了。
  他们冬春在纽约生活,夏秋则回到史蒂格利兹的家乡乔治湖。欧姬美在乔治湖畔画了很多写生作品,大部分是水彩和油画。而史蒂格利兹则以这里为背景,为欧姬芙拍下了大量照片。她夏天作画时喜欢不着一缕,他的相机就处于随时待机的状态,他深深地迷恋着她,为她寻找最美的角度。欧姬芙硬朗的线条,挺直的罗马鼻,深邃的眼神,都让摄影师欲罢不能,这些照片成就了史蒂格利兹一辑最著名的系列摄影作品。
  1921年,史蒂格利兹的个人摄影展在纽约公园大道的安德林艺廊开幕,民众把画廊挤得水 泄不通,其目的并不是观赏史氏的成名作《三等舱》。而是希望一睹45张欧姬美的裸体写真。这个神秘的女人,无论长相还是打扮,都趋向男性化,谁知褪去罗裳的她,竟然如此性感纤柔。细腻的皮肤、饱满的乳房、透着迷茫的眼神,整个人在镜头下熠熠闪光,好像一个男孩子藏在女性的躯体中,雌雄莫辨的魅力让人疯狂。
  从1917年到1937年,史蒂格利兹不间断地为欧姬芙所拍摄的照片,将一段段时光碎片拼接成完整的个体,也为这个一向拒绝与外界接触的女人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
  从两人结婚的第一年起,欧姬荚开始了她最著名的花卉系列创作,她用精微的曲线和渐变的色彩描绘花朵的微观,形成神秘又具生命张力的构图,被认为是带有强烈女性暗喻的精神层面作品。1925年,此系列中的一幅《海芋》以2.5万美元售出,成为当时在世艺术家画作所拍得的最高价。
  欧姬芙的声名鹊起,得力于史氏的有效推动。1923年,他为欧姬英画展拟定的宣传语是“纯美国风格代言人”,展品中就有著名的《乔治湖与乌鸦》。对于甚嚣尘上的关于欧姬芙是同性恋的传闻他也不置可否,大众一度认为,欧姬芙的某些画作是因性压抑而更富有张力。
  作为老夫少妻的结合,欧姬英和丈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方面的错位,他们也经常激烈争吵,有时欧姬芙一出走就是一年。据统计,到史蒂格利兹去世,他们共同生活的时间不超过四年,但两人的婚姻不仅是身体上的联结,更是朋友、搭档和精神伴侣的结合。的确,两个势均力敌的灵魂,只要互相对望一眼就能掂出对方的斤两,或许他们可以彼此欣赏,却难以长相厮守。
  
  她一心向往,无人的世界
  
  欧姬芙天生是喜欢独处的人,唯一的习惯是早起看平原上的日出,一看就是60年,她说:“我一心向往,无人的世界。”
  我们追寻欧姬芙的足迹,发现她的坐标都定格在远离尘世的地方。早年阳光草原的农庄,德州的峡谷镇,与史蒂格利兹共度时光的乔治湖,还有最终真正成为她精神家园的新墨西哥州。
  从1929年第一次踏上新墨西哥州广袤的沙漠地带,她就被这里融化了。无论走到哪里,天空和土地永远是那么广那么宽,人在其中只觉渺小,时间如同静止了。那里有她爱的大漠星空、印第安人的玉米舞,还有她挚爱的作家D·H·劳伦斯。这惊鸿一瞥的悸动,像前世的乡愁一样,让她再也丢不开。此后多年,她一直不断地往返于新墨西哥州与纽约之间。直至1946年,史蒂格利兹去世后,她用三年时间整理他的遣作,然后就义无返顾地移民到了那里。她把家安在一座千丈高的沙崖上,白日里穿上黑色的长袍,趿一双旧墨西哥凉鞋,一直向沙漠走去,找寻曝晒在烈日下的野牛骨。她从不化妆,也拒绝墨镜这类使她与阳光隔离的东西。皮肤被晒得黝黑,脸上像刀割一样密生千万道细纹,没有多久,她已经像一个真正的印第安人了。
  这里生发了真正属于她的画作标志,花、骨头和泥砖屋。
  欧姬芙说,只有辽阔的平原和天空能够盛下她的心灵。她注定是喜欢独处的人,生活不想被任何人打扰。她居住村庄里的人都习惯了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子,尽量不让外界人接近她。一些狂热的追随者有一天敲开她的门,说他们是专程千里迢迢来看她的。于是,她面对来人淡淡地讲了一句“这是我的正面”,转过身去说“这是我的背面”,然后关上了门。
  然而,也有例外。一位来自佛蒙特州的小伙子璜·汉默顿(Juan Hammerton)走进了她的生活。有如神召,这个面目酷似她丈夫的年轻人,还是在史蒂格利兹去世那年出生的,这不能不让人有轮回转世的联想。小欧姬芙60岁的他,很早便开始倾慕地高昂着头,身披长袍,在朔风和烈日下雕塑般的伫立。他对她有如儿子对母亲般,混合着崇拜和情感。在西班牙裔原住民小镇阿必Q,他陪伴她、照顾她,他是她的私人助手,也是她亲密的伴侣。欧姬芙曾说“璜是神派遣来的”。
  欧姬芙75岁后,眼睛受黄斑病困扰,渐近失明,病症末期她只能以触觉制作陶塑,或者让汉默顿代笔作画。后来她临终前修改遗嘱,将大部分遗产都留给了汉默顿。1986年欧姬芙逝世后,汉默顿和她的家人一起,在圣塔菲成立了欧姬英博物馆。
  1937年,著名摄影师安瑟·亚当斯与欧姬芙等人在圣塔菲的印第安保留区露营,无意中捕捉到一张欧姬芙坐在石头上微笑的照片,日后这张照片被制成名信片,在圣塔菲随处可见。亚当斯曾对人讲:欧姬芙微笑时,大地为之迸裂。她有种与生俱来的神秘魅力,世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欧姬芙。
其他文献
与地震不同,金融危机不是难以预测的灾难,也不是一夜之间降临的。去年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发出预警信号,发展到今天,各种信贷全面危机,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并且波及垒球。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对金融危机深有感触,她告诉我说,目前只有中东和中国的银行,才有能力贷出巨款了。  听起来,情况确实十分严重。但是看看周围的朋友,中产阶级阶层的,不管是否供职金融界,还都稳稳当当地端着饭碗,匀匀溜溜地过
期刊
虽然现在经济处在一个灰色的衰退期,但我们看到的2009年的第一个高级定制发布却依然是繁荣景象。尽管本次时装周减少到3天(1月26日~1月28日),但各位大师们仍然竭尽全力地使这个春夏不那么单调。    “只是信贷紧缩,不是创作危机”    在后台,Galliano先生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只有两个:“你的灵感是什么?”“你对经济衰退如何看待?”他的答案是“Flemish画家和Dior先生”“只是一个信贷
期刊
传承Chanel黑白美学的绝美秀服    2009年春夏高级定制服系列的精神概念与当今环球脉搏呼应,整场秀在纯粹的黑白中表现绝美的设计。清新素雅的白包或以黑色点缀,沉静中带有生动的几何图形带来优雅的冲击,铿锵有力地宣告浮夸艳丽时代的终结,预示Karl Lagerfeld所指的“谦逊新时代”的来临。    正如Coco Chanel说的那样:“女人们都考虑所有色彩。我却认为黑色包容一切,白色亦然,它
期刊
看似简单的设计加上顶级的材质,奢侈品在隐隐彰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雍容华贵。只是看似质朴的简单外形却并不足以消除它与生俱来的距离感。
期刊
清爽的纯白色在这一季更加抢足风头,设计师运用白色基调最大空间展现设计才华,纯净的主色调凸显出女性娇美气质,展现优雅知性的摩登风范。
期刊
在2009年春夏的秀场上刮起了狂热的异域风,原住民式的本色基调,非洲部落式的狂野和性感,用活泼明亮的色彩描绘动物图纹,异域民族风情挡也挡不住地来了。
期刊
即便是经济不景气,但金色仍然恒久地流行着,今年金色缩小了面积,更多地体现在配饰上。少了几分娇揉造作,艺术感设计大行其道。
期刊
时下什么剧集最火?非韩国版“流星花园”——《花样男子》莫属。这部已被翻拍过无数次的日本漫画,现今在韩国花样美男的演绎下再次毫无疑问地掀起了收视新高。在KBS挥金如土的制作下,年轻的演员们既兴奋又紧张地在这个似乎永不失效的童话故事中奔向自己不远的璀璨星途!  当年一部台版《流星花园》让中国的两岸三地,处处飘起了“流星雨”。当时还是演艺界新鲜人的台湾F4以上流社会“花样男子”的劲头迅速掀起台湾本土青春
期刊
奥巴马的“肯尼亚代言人”    “我希望,与肯尼亚乃至非洲紧密相连的他(奥巴马)当上了总统后能够让我们也分享一些获胜的成果。”  莎拉·奥巴马现在仍然居住在肯尼亚西部的尼安萨省科盖洛村。现年86岁的她最近忙得焦头烂额,每天要接待接踵而至的客人,与来访者交谈、合影、握手,接受来自全世界的采访成了她每天必须做的工作。截止到现在,她已经接待了近5000名访客。这全因为她的孙子奥巴马刚刚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
期刊
因为在《黑皮书》中的出色表演,荷兰女演员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被美国《滚石》杂志称为“一个性感而演技卓越的美女”。此剧的导演保罗·范霍文更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称“在我的一生中从未遇到过有这种天赋的女演员。她可以真正地表演。”连汤姆·克鲁斯也被她在该戏中的精湛演技打动,邀请她加盟《刺杀希特勒》。2月26日,《刺杀希特勒》将在中国公映,看过《黑皮书》的中国观众都在等待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