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

来源 :学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IDYRS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才能塑造高尚的人格,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必须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须投入教师情,发掘教材情,激发学生情,必须寻找情感的雕琢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文性,作为语文教材主体的课文,无论是何种体裁和题材,老师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即“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社会主义觉悟。”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多次谈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问题,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际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他认为,“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凭空依傍,思想依傍语言。”他在论著中还这样说道:"′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米,它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现实,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买际。”因此,语文教学只能依据本学科的这一本质特点,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或“以文求道”,或“因道悟文”,可选择某一角度突出某一微观目标作为施教重点,但绝对不能使二者须臾分开,如架空分析思想内容,脱离语境奢谈写作技巧,不着课文言语边际的畅想、评论,以及斩断人文根基的片面的语言形式训练等。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扩大到人的教育、人的发展上,把语文教育归位到旨在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的母语教育上来。那么,语文素质教育中怎样才能塑造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把握好情感教育的方向是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的前提。
  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情感教育的客体,情感教育的目的取决于社会生活的性质和社会思想观念。我们今天的情感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主席建设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干部和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持不懈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社会成员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道德。”但是,语文课又绝非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只能有机渗透到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去,决不能游离于语文学科之外,搞空洞的说教。因此,在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使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认识祖国语言文学的优美和富于表现力,使学生了解一些伟大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杰出的贡献,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情感;”“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献身精神和高尚品德,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更加爱共产党”:“使学生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了解我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所受的苦难,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人民的幸福生活,通过新旧对比,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近百作来我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人民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初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只有明白这些,我们才能逐步塑造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
  二、投入教师情,发掘教材情,激发学生情是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基本途径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红楼梦》中也有联云:“人情练达即文章。”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并从教师那里寻求温暖和安慰,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二、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情的殷切期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情感功能,能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更为自尊、自重,更加发愤图强。第三、教师对学生炽热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迁移到教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并进而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第四、爱能产生模仿的意向。学生往往把爱护他的教师各个方面的特点(如性格、气质等)内化为自已的特点。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精神力量。注重情感投入的教师,不仪能使学生较好地接受他在课堂上或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且也会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师的情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其次是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一些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其中,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壮丽的山河;中华民族的勤劳朴实,勇毅刚强,自强不息;古代先贤的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在恶势力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所有这些,无一不是进行人格塑造绝好的材料。在教学中应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和思想情感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并内化为个人情感。在教学中,应导其入境,感知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挖掘语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最后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的项目,作出正确的情感判断,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美去激发爱,以情感染人,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诵读,体会、领略青海湖的美,然后說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动手画一画美丽的青海湖,最后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资料,并且介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渐差,让学生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激发学生情感,也是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又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过去,我们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只顾一味为尖子生喝彩,为高分数叫好,因而导致了冷漠、狭隘、自私、为分数不择手段等消极情感在一部分学生中泛滥。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我们应大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享有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   三、寻找情感雕琢点是教师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重要机智
  乌中所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善于根据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知识面较广等特点,捕捉情感雕琢的良机,加以因势利导。
  1、把握“兴趣点”,激发积极情感。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积极追求的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最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如能把握机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有一次,当一个勤于练笔而又为能力提高不快所困的学生向我询问作文秘诀的时候,我就相机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号称“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从学生时代起,对写作的兴趣就很浓。接下米,他拜福楼拜为师,整整七年,写了堆起来有书桌高的手稿,但一篇也没有发表。莫泊桑动摇了,福楼拜鼓励他;这些只不过是创作道路上必不可免的废品,莫泊桑听后,稳下心来,又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以发表《羊脂球》而像流星一样地进入了文坛。这个故事既有效地帮助他克服了急于事功的情绪,稳住了写作兴趣,又激发了他见贤思齐,不断进取的精神。
  2、巧設“体验点”,发挥学生情感经验的主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总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案的设计和教学管理中去,切实保证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与此同时,还注意为每一个学生都设置一些“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3、抓住“兴奋点”,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当前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理想讨论会、时事评论会、焦点论谈等,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兴奋点,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
  4、建立“实践点”,促进积极情感内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希望工程、文明监督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情知行三结合的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智力背景,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内化,而只有当学生在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了无产阶段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并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塑造了学生高尚的入格。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阶段,在小学基础教育当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收获到了极多的关注。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这一环节是极为关键的。基于核心素养下,提出在布置小学中低年级数学作业时进行分层设计,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是更为适合的教学方式。本文关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展开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分层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策略,以期能通有效的作业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中低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时俱进,使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全面素质教育逐渐得到推广与落实。因此,本文对情感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应用展开分析与研讨,并提出一些利用情境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应用  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对小学科学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有关科学在生活中的例子
期刊
摘要:在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主要对该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以点带面,通过对英语阅读的研究来反映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学案导学;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引言: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必须要有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并为
期刊
摘要: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难题,即由于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和教材知识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缺乏运用英语的机会,难以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且部分所学的语法知识等与日常的英语用语不一致,所以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我国学生的英语笔试成绩较高,但口语能力较弱,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是一种挑战。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教师通过在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提问,既能营造出一个人真
期刊
摘要:对于小孩子来说,尤其是幼儿,游戏占据了他们每日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幼儿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实现的,正所谓寓教于乐,幼儿教育完美体现了这一个词语的真正内涵。民间游戏是小孩子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孩子们的童年记忆中的美好回忆。即便是日后渐渐长大,变得成熟,但是幼儿时期玩过的游戏仍然留在回忆中,那些带着浓浓的生活特点与气息的民间游戏不仅伴随着幼儿的
期刊
摘要:基于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研究。首先分析出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计算氛围、采用游戏教学,锻炼口算能力、运用多媒体,理解数学问题、加强计算训练,培养计算习惯四种有效策略。最后分析出通过数学教师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计算能力;数学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开始注重对中年级学生计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导致很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体质、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尤其对于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影视,导致初中体育课教学效果普遍不高,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针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制约因素的合理應对方式。该研究以分析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制约因素与合理应对方式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创新教学方式,使小学英语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成绩以及英语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而情境教学法由于自身的优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应用,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也应该加大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使情境教学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各个学校教学中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积极为学生创建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力求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基于此,本文就对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学生素养;提高策略  学生在成长阶段,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训,让学生能够
期刊
摘要: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学困生”的数量更大,形势更为严重,文章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