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评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大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它。我们目前的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多误区,这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有不好的影响。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不知道怎么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作品往往为一个统一的标准,用“优秀、良好、合格”的形式,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这直接造成“中间生”无进取方向,“后进生”破罐子破摔,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内容这样写道:“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对照上述有关内容,我觉得,就美术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成长的激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制作过程比完成品本身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一件很“原始”的,以成人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幼稚”的作品对儿童而言,比一件制作精美,而成人觉得满意的作品还有意义。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那才有意义。
  一、评价方式的两个误区
  (一)只重对结果评价,不重对过程评价。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而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我们不能用数字或较细的等级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定位。面对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优与差来区分,以免人为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们对学生的作品可以从是否有情趣、创新意识、有一定技法等方面分别去定位,突出每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且等级不需分得太多、太细,正所谓《课标》中提到的:弱化评价的甄别。
  (二)只有教师个人评价观,不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同样如此。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以教师为权威的简单的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美术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片面的孤立的评价方式,是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封建意识的体现,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只能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成为一纸空文。
  要多增加一些面批的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之间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可以采用展览的形式,它是一种最有效的多元组合式评价,它以公开展示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肯定,能给学生极大的精神满足,增强自信心。
  二、评价方式
  (一)确立评价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理解儿童的眼高手低。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性角度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作品。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与其达成共识。
  1.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
  2.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个性成分。
  3.允许大家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获得成功。
  在教师评价的环节中,可以用多元指标评价作品的方式代替传统“优,良,差”的等级评价方式,每个评价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如:智慧指标(有想法有创新精神)、进步指标(代表学生在作品表现能力上有进步)、勇敢指标(表现作品大胆,敢画能画)、唯美指标(表现作品是否是在创造美,当成一种美的享受)、速度指标(作业完成是否及时且有质量)。每个指标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
  (二)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这主要是学生在自己造型表现结束阶段,让学生对自己成果作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性的建议,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书面评价。让学生自己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业,评价后在画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话,可以是肯定自己优点也可以是激励性的建议。例如:画的色彩对比非常鲜艳,如果在构图上再努力些,肯定会更好。如果花纹再漂亮些就好了,等等。学生自评,以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通过自评,给他人以成功的经验,给自己以提高的方法。
  2.学生互评与集体评。用学生互评、集体评这样的方法,不但被评者得益,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评价中,要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评价。并尽可能地防止提出尖锐的批评性意见,以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在展评学生作品阶段,引导学生这样评价:在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欣赏它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如果修改一下就会更好。或者把学生的作品都摆放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写欣赏卡,即写上你欣赏它的哪一点,放在相应的作品旁边,可以写一张,也可以写多张,比一比看谁欣赏的优点多。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
  美术作业的评价体现了一种教育艺术,它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形成,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将会出现的反应,正确、适时、灵活地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鼓励功能,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美术教育就将会是一片晴空。
其他文献
机械手切割系统把一个固定的激光器与活动流程接合起来。激光束导向装置固定在机械手臂里面,取代了传统的在机械手上面安装光源振荡引导的方式。除了提高动力之外,还能提高激
摘 要: 随着建筑市场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建设法规课程应定性为建筑类专业学生修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建设法规课程体现出跨学科性、学科知识的抽象性两大显著特点,在实践中建设法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应从按专业完善教材编排、提高学科重视度、改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解决。  关键词: 建设法规课程 特点 问题 建议    一、建设法规课程的性质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大量规范和管理建设行
由于缺乏优质牧草,为了提高奶产量奶牛饲养企业常常会给奶牛饲喂高精料日粮。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最终会导致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动物的瘤胃中会产
摘 要: 对学生盲目的、不当的关注,不但不会让学生受宠若惊,反而会让他们受到束缚,对学生的“关注”最终也演变成了“关住”。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注、关心和重视,本是师德所要求的,但只有适度、适当的关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教师该给学生怎样的关注。  关键词: 关注 关住 健康 教与学 个性与服从    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王某以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本校高中就读,高一高二时成绩一向稳定,进入高三时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的师德水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力教,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要少一点名利之念;教书育人,要多一点博爱之心。用大爱做小事是教育事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师德的具体表现。师德固然有可歌可
摘 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就业体制的转变,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中国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初步对该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关键词: 就业指导 文化风俗 语言 饮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当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摘 要: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 渗透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希望以美育教育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美术教育则是美育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美
介绍了国内外潜孔冲击器的研究进展。依据国内关于无阀冲击器(低风压)内部动力过程模拟分析的研究成果,对DHD-360型冲击器(高风压)的结构,编制了电算程序,进行了模拟电算和性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模式。这样的模式很显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要求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学生毕竟是学生,根据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的自控能力毕竟有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们研究的科题。  关键词: 激发 主动性
正确的立场。批评报道首先把立足点和出发点搞正确。批评一个单位、一个人、一件事,要有法律和政策依据,要从有利大局、有利工作出发,着眼于转化矛盾,促进发展,不是闹意气,图发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