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抢走优质生源,无数优质师资力量被挖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并开始正视改革浪潮下的“没落”: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截至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
另一组数据是,近14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产地统计中,28个文理科状元,其中武汉8个,襄阳7个,荆州4个,黄冈仅1个。
高考奥赛和教辅成就辉煌历史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研究黄冈中学多年,他总结黄冈中学的模式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
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总结黄冈中学的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黄冈中学的林强就获得数学竞赛铜牌。到2007年为止,黄冈中学学生获得了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
教育部2001年出台政策:在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保送资格。这一年黄冈中学29人因在奥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10人进入冬令营。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被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
自主命题、新教改等让优势尽失
近些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的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在全国卷时代,题目怎么出都会受到黄冈中学的影响。”袁小鹏称,黄冈中学的老师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是最清醒的,甚至具有话语权,不少老师担任过出题人和阅卷老师。
改变发生在2002年,为了让各地的高考能够结合当地实际,这一年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随之而来的“新课标”改革让形势进一步发生变化。2004年之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黄冈中学所在的湖北省并不在首批试点名单中。
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14年起,毕业的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将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2013年最后一届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中,黄冈中学17人被保送,其中8人被保送北大清华,4人进入全国冬令营。
袁小鹏将搬新校区看作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2004年,黄冈中学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入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的债务。袁小鹏表示,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是,学校扩大招生,参差不齐的生源稀释了优质生源。升学率也因此受到影响,进名校学生减少,这让黄冈中学在争抢优质生源时也背腹受敌。
“说白了就是缺钱。”黄冈市政府内部人士介绍,黄冈市从政府领导到老百姓都很重视教育,但黄冈的GDP一直处于湖北省下游水平,哪来的钱在教育上投入更多呢?
省会重点中学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交通、国家财政投入等远远超过县级中学,优秀师资力量和生源都不断流向大城市,形成一个循环。“这也许才是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最根本的原因。”上述政府人士称。
“超级牛校”走下“神坛”的喜与忧
面对“黄冈神话不再”的论调,黄冈当地并不急于回应,记者几次联系采访,当地均婉拒。他们表示,正如黄冈中学前校长刘祥所言,“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对于“黄冈中学辉煌不再”的话题,网络上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些网友认为,“什么时候黄冈中学不再有名,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成功了。”对于黄冈中学走下“神坛”表示欢迎,并认为这应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一些网友则产生另外的担忧:优秀师资力量和生源源源不断流向大城市,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教育愈发边缘化、窘迫化。
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是好事
有人说,曾经辉煌的黄冈中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由原来的人头攒动,到现在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我看,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是好事!
首先,黄冈中学就不该辉煌。因为黄冈中学的崛起是应试教育的恶之花,是应试教育的典范。大家知道,黄冈中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一切都为高考,而高考改革尤其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滞后于社会前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一位黄冈的老师曾经这样对班级的学生说:“同学们,请相信老师,老师研究了几十年高考,高考的题目逃不过我手中的这两千道习题,只要你们苦练,把这些题目都吃透,高考拿高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毫无疑问,黄冈中学曾经的辉煌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取得的辉煌。这种应试教育又是单一的,十几年不变的内容和模式,自然成就了黄冈中学的辉煌。所以,与其说是黄冈中学辉煌,不如说高考缺少智慧。所以,单一的不科学的和缺少智慧的高考成就了黄冈的辉煌,尽管这个辉煌本来就不该有。
其次,黄冈中学的辉煌不再,说明了高考改革让黄冈中学的应试优势渐失。毫无疑问,高考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2002年,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在全国中学中的地位发生动摇。2004年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2009年,湖北省才作为第六批省份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此前全国共有5批19个省份先后开始课程改革。这标志着黄冈中学的话语权几乎消失。以前都是别人学黄冈,现在变成黄冈中学请别人来介绍新课标改革经验。此外,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教育部规定,2014年起,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随着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逐渐丧失了以前那些所谓的辉煌,这也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十分正常的。 最后,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说明全社会正在由疯狂、不理性,变成冷静、理性;由过去盲目的赞美、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开始进入重视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新阶段。其实,类似黄冈中学的学校还不少,比如河北衡水中学,有评论说,这所学校正在应试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走着30年前黄冈中学曾经走过的老路,还死不回头!还有一些地区的所谓重点中学和超大规模学校也是如此。可以说,黄冈中学的辉煌不再为这些学校狠狠地敲了一记警钟。全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即生活,生活包括现实的也包括未来的,只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一点说,黄冈中学的辉煌不再告诉我们,违反教育常识和规律的教育包括这样的学校可能风光一时,获利不少,但不可能风光永远,更不可能在教育史上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许多内容有待深化,比如高考试题的深化,一定要由死记硬背转变为思维训练和能力考察型,否则,这些所谓超大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沦落为做题机器,缺乏思想,缺少能力。因此,在我们为黄冈中学点赞的同时也期待更多的高考改革制度出台,让类似黄冈中学一样的一批学校风光不再。(王旭明)
教育“神话”别总拿高考状元说事
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再次引起热议,但这一次,黄冈中学是以一位“没落贵族”的身份出现在民众眼前。在民众看来,其所创造的“神话”已成曾经。而其“十多年未出现过省状元”成了各大媒体转载这则新闻时的“标配”,也成了黄冈中学没落最直接的证据。
显然,在舆论眼中,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十多年未曾出现过省状元。黄冈中学当初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周围市区优质生源掠夺的基础之上,是应试教育的成功;如今的没落,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超级中学”对教育公平的破坏,但也不能说是素质教育的胜利。因为包括媒体在内,舆论对该校“神话”不再的评判很直观:没出过省状元、没获得过国际奥赛奖牌。可想而知,当今年高考或者之后的某年高考,黄冈中学再次获得省状元,不少媒体的新闻标题必然会是“黄冈中学再续神话”。对教育的关注,如果只将重心放在极个别的状元身上,这种评价标准本身就很可悲。
去年6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投身职场较少“出类拔萃”,多数没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即“职场状元”。由此可见,舆论热炒的高考状元并不见得真能始终稳坐“状元”之位。同样,以是否出了状元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动不动提及某所学校是“教育神话”“创造了历史”等其实更无意义。黄冈中学即便辉煌不再,但更多的“黄冈中学”又拔地而起,若始终以高考状元、奥赛获奖人数等作为评判标准,各地恐怕都能打出“教育神话”的宣传语。以极个别人的成功来替代对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骨子里依然是以升学率、获奖率为追求的片面质量观。对学校的评判离不开“高考状元”,这既无益于学校自身的良性循环,更无益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需要“神话”,但这种“神话”应是注重学生全面成才的神话。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近年来教育部第一次专门为推荐一所中学教改试点经验特别举行的发布会。自此以后,北京十一学校又成了新的“教育神话”。取消行政班、推行走班制,建立学科教室,取消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设立大学先修课程、自修课程、枣林村书院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改革措施和课程安排,完整且细致的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的成才。比之于拿一两名高考状元说事,北京十一学校这种踏实进步、实效改革的举措才是真正的“教育神话”。
淡化对高考状元的关注,重视学校为学生成长所做的点滴,改变片面的质量观,追求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从黄冈中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当读懂这些。(王瑶)
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抢走优质生源,无数优质师资力量被挖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并开始正视改革浪潮下的“没落”: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截至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
另一组数据是,近14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产地统计中,28个文理科状元,其中武汉8个,襄阳7个,荆州4个,黄冈仅1个。
高考奥赛和教辅成就辉煌历史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研究黄冈中学多年,他总结黄冈中学的模式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
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总结黄冈中学的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黄冈中学的林强就获得数学竞赛铜牌。到2007年为止,黄冈中学学生获得了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
教育部2001年出台政策:在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保送资格。这一年黄冈中学29人因在奥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10人进入冬令营。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被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
自主命题、新教改等让优势尽失
近些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的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在全国卷时代,题目怎么出都会受到黄冈中学的影响。”袁小鹏称,黄冈中学的老师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是最清醒的,甚至具有话语权,不少老师担任过出题人和阅卷老师。
改变发生在2002年,为了让各地的高考能够结合当地实际,这一年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随之而来的“新课标”改革让形势进一步发生变化。2004年之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黄冈中学所在的湖北省并不在首批试点名单中。
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14年起,毕业的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将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2013年最后一届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中,黄冈中学17人被保送,其中8人被保送北大清华,4人进入全国冬令营。
袁小鹏将搬新校区看作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2004年,黄冈中学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入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的债务。袁小鹏表示,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是,学校扩大招生,参差不齐的生源稀释了优质生源。升学率也因此受到影响,进名校学生减少,这让黄冈中学在争抢优质生源时也背腹受敌。
“说白了就是缺钱。”黄冈市政府内部人士介绍,黄冈市从政府领导到老百姓都很重视教育,但黄冈的GDP一直处于湖北省下游水平,哪来的钱在教育上投入更多呢?
省会重点中学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交通、国家财政投入等远远超过县级中学,优秀师资力量和生源都不断流向大城市,形成一个循环。“这也许才是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最根本的原因。”上述政府人士称。
“超级牛校”走下“神坛”的喜与忧
面对“黄冈神话不再”的论调,黄冈当地并不急于回应,记者几次联系采访,当地均婉拒。他们表示,正如黄冈中学前校长刘祥所言,“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对于“黄冈中学辉煌不再”的话题,网络上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些网友认为,“什么时候黄冈中学不再有名,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成功了。”对于黄冈中学走下“神坛”表示欢迎,并认为这应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一些网友则产生另外的担忧:优秀师资力量和生源源源不断流向大城市,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教育愈发边缘化、窘迫化。
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是好事
有人说,曾经辉煌的黄冈中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由原来的人头攒动,到现在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我看,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是好事!
首先,黄冈中学就不该辉煌。因为黄冈中学的崛起是应试教育的恶之花,是应试教育的典范。大家知道,黄冈中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一切都为高考,而高考改革尤其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滞后于社会前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一位黄冈的老师曾经这样对班级的学生说:“同学们,请相信老师,老师研究了几十年高考,高考的题目逃不过我手中的这两千道习题,只要你们苦练,把这些题目都吃透,高考拿高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毫无疑问,黄冈中学曾经的辉煌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取得的辉煌。这种应试教育又是单一的,十几年不变的内容和模式,自然成就了黄冈中学的辉煌。所以,与其说是黄冈中学辉煌,不如说高考缺少智慧。所以,单一的不科学的和缺少智慧的高考成就了黄冈的辉煌,尽管这个辉煌本来就不该有。
其次,黄冈中学的辉煌不再,说明了高考改革让黄冈中学的应试优势渐失。毫无疑问,高考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2002年,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在全国中学中的地位发生动摇。2004年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2009年,湖北省才作为第六批省份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此前全国共有5批19个省份先后开始课程改革。这标志着黄冈中学的话语权几乎消失。以前都是别人学黄冈,现在变成黄冈中学请别人来介绍新课标改革经验。此外,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教育部规定,2014年起,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随着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逐渐丧失了以前那些所谓的辉煌,这也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十分正常的。 最后,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说明全社会正在由疯狂、不理性,变成冷静、理性;由过去盲目的赞美、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开始进入重视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新阶段。其实,类似黄冈中学的学校还不少,比如河北衡水中学,有评论说,这所学校正在应试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走着30年前黄冈中学曾经走过的老路,还死不回头!还有一些地区的所谓重点中学和超大规模学校也是如此。可以说,黄冈中学的辉煌不再为这些学校狠狠地敲了一记警钟。全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即生活,生活包括现实的也包括未来的,只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一点说,黄冈中学的辉煌不再告诉我们,违反教育常识和规律的教育包括这样的学校可能风光一时,获利不少,但不可能风光永远,更不可能在教育史上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许多内容有待深化,比如高考试题的深化,一定要由死记硬背转变为思维训练和能力考察型,否则,这些所谓超大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沦落为做题机器,缺乏思想,缺少能力。因此,在我们为黄冈中学点赞的同时也期待更多的高考改革制度出台,让类似黄冈中学一样的一批学校风光不再。(王旭明)
教育“神话”别总拿高考状元说事
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再次引起热议,但这一次,黄冈中学是以一位“没落贵族”的身份出现在民众眼前。在民众看来,其所创造的“神话”已成曾经。而其“十多年未出现过省状元”成了各大媒体转载这则新闻时的“标配”,也成了黄冈中学没落最直接的证据。
显然,在舆论眼中,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十多年未曾出现过省状元。黄冈中学当初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周围市区优质生源掠夺的基础之上,是应试教育的成功;如今的没落,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超级中学”对教育公平的破坏,但也不能说是素质教育的胜利。因为包括媒体在内,舆论对该校“神话”不再的评判很直观:没出过省状元、没获得过国际奥赛奖牌。可想而知,当今年高考或者之后的某年高考,黄冈中学再次获得省状元,不少媒体的新闻标题必然会是“黄冈中学再续神话”。对教育的关注,如果只将重心放在极个别的状元身上,这种评价标准本身就很可悲。
去年6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投身职场较少“出类拔萃”,多数没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即“职场状元”。由此可见,舆论热炒的高考状元并不见得真能始终稳坐“状元”之位。同样,以是否出了状元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动不动提及某所学校是“教育神话”“创造了历史”等其实更无意义。黄冈中学即便辉煌不再,但更多的“黄冈中学”又拔地而起,若始终以高考状元、奥赛获奖人数等作为评判标准,各地恐怕都能打出“教育神话”的宣传语。以极个别人的成功来替代对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骨子里依然是以升学率、获奖率为追求的片面质量观。对学校的评判离不开“高考状元”,这既无益于学校自身的良性循环,更无益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需要“神话”,但这种“神话”应是注重学生全面成才的神话。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近年来教育部第一次专门为推荐一所中学教改试点经验特别举行的发布会。自此以后,北京十一学校又成了新的“教育神话”。取消行政班、推行走班制,建立学科教室,取消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设立大学先修课程、自修课程、枣林村书院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改革措施和课程安排,完整且细致的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的成才。比之于拿一两名高考状元说事,北京十一学校这种踏实进步、实效改革的举措才是真正的“教育神话”。
淡化对高考状元的关注,重视学校为学生成长所做的点滴,改变片面的质量观,追求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从黄冈中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当读懂这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