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用】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节选】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大学·第十一章》
  【原文释义】
  《诗经》上说:“和善快乐的君子,犹如人民的父母。”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这就叫作百姓的父母官。
  《诗经》上说:“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显赫的太师啊,万民齐仰望。”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问题就要被天下人推翻。
  《诗经》上说:“殷商未曾丧失民心时,上帝还保佑。我们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得到天命真不容易。”这就是说,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有国家的政权,如果失去人民的支持就会失去国家的政权。因此,国君首先应该慎重地修养自己的品德。
  【经典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其他文献
【引用】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节选】  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管子·正世》  【原文释义】  国家最大的
21世纪以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论背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  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实践出发,解剖了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活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