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叛逆的年龄段,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学生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系统和学校各级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制度,成为时刻悬在学校和教师头上的一把刀。
然而,尽管学校“谈安全而色变”,但实际上学校在安全事故的成因上却思考甚少,尤其是对造成校园恶性事故的学生心理问题,重视不够,用时不足,落实不力,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学校心理教育尚处在“仅闻其声 ,难见其行。”的虚无状态。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时间。二是没有专门的教育人员。三: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措施、和步骤安排,没有工作跟进和效果评价机制。四、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以我所在学校为例,首先说时间问题。每周各班只有一节周会时间(40分钟),其余无任何划定的学生教育时间。而仅有的这一节周会课,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相当庞杂:既要总结上周问题,安排本周工作;又要处理班级具体事务,进行规定的主题教育;还要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各种任务。反正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随时就有。有时候,整节课就被其他活动冲击了,比如防震演练,迎接检查大扫除等等。试想,40分钟的时间,要把这所有内容处理完,班主任该是何等手忙脚乱,应付不暇!更何况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学生来完成任务的。说实话,一节课,仅任务数量都难以保证,更何况质量,又哪里有时间让老师和学生都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和发现自身问题?周会这样的“正规”教育课,尚且因“不堪重负”而“形同虚设”,其他时间就更别提了。
其次说说教育人员问题。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没有安排非专业的老师专门负责学生心理疏导教育。事实上,学生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全由班主任承担。但任班主任的老师一般都是课业负担最重的语文、数学、外语老师(以语文老师居多),个人工作繁杂,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精力自然就少。就算老师们精力充沛,也愿意花时间关怀学生,但前面已经提到了:学生没时间。那么,班主任以外其他课程少的科任老师能不能代行职责呢?想来是可以的。但是,抛开前面提到的学生时间少也适用于这些老师不谈,仅就科目而言,这些老师的正课虽少,但杂事却不少。学校因为绩效考核的需要,规定每个人有足够的工作量,因此总是会把一些有的没的名目加在正课少的老师头上。那既然考核如此锱铢必较,既然个人的工作量已经够了,那为什么还要多做额外的工作呢?事实上,在基层中学,从学校政策导向到其他老师的认知,都觉得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的事,所有的责任也都是班主任来负。再加上目前管理学生就像“踩高压线”,管得重了不行,管得轻了也不行,一不小心就可能“管”出一个教育纠纷或者事故。当班主任的老师整天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不当班主任的老师退避三舍、暗自庆幸。谁又愿意把不疼的指头往磨眼里塞呢?当然,班主任确实管不了那么多,前面已经提到了,仅就日常事务就已经够班主任焦头烂额的,更别提心理教育。这个事学校很清楚。老师们心里的想法学校也是心知肚明。如此一来,所谓心理教育,就只能是例会上偶尔提起的名词。谁都知道他的重要,但谁都无能为力。(这个问题的症结似乎在学校的考核制度上,但能希望学校改变制度吗?恐怕不容易,因为学校的考核总是以学校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这个目的,牺牲一下其他,怕也正是领导做出来的取舍。)
第三,既然没有教育时间,没有专门课堂,没有专业人员,那就肯定没有实质的教育内容。那么教育的方法措施、步骤安排、工作跟进和效果监测也就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自然是没有的。第四,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问题学生多,学生心理问题多样而表现明显,但是学校除过给班主任施加压力外,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且最终无法解决,导致校风不严,学风涣散,质量低下。而这些又成为学生和老面对的新问题,新压力。成为诱发新的心理问题的祸根。
综上所述,学校的心理教育实属虚无和空白。虽然,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必须健全和完善学校心理教育制度,尽快落实心理教育内容和过程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是鉴于应试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鉴于学校考评制度的某些难以言说的东西,鉴于当前学校工作被过多的行政干预等原因,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学校的足够重视,没有被认真提到桌面上,列到课表中,落实到师生身上,而只是停留在上级文件中,徘徊于学校领导意识里,最后仅成为各校“心理辅导室”门口的标签,成为迎验材料中仅得一见的“好看花边”。而不能真正成为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然而,面对今天严峻的教育形式,面对越来越难管的学生,低估或者忽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或者心存侥幸,麻痹大意的行为,都應该说是学校管理的“短视”行为和决策失误。尤其是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学生功课拉下了不少,成绩下滑严重。而长达两个月的网课又给学生养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短时间难以克服。学校复课后,大部分地方采用了六天制教学时间,加班加点进行授课。所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负担,使得心理教育更为迫切。国家《给全国中小学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里明确要求:“要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试方法。”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急需制度化、规范化、正式化,实际化。如果,学校还不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制度建设和行为落实,而是依然故我,对国家政策置若罔闻,只把教育责任给班主任一推了事,怕是最终无法自善其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深以为然。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不管什么时候,如何培养“人”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被其他东西偏废。
“身体健康是船,心理健康是帆。”健康的心理来源于健康的体魄,和谐的环境,正确的疏导和科学的诊治。学校务必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然而,尽管学校“谈安全而色变”,但实际上学校在安全事故的成因上却思考甚少,尤其是对造成校园恶性事故的学生心理问题,重视不够,用时不足,落实不力,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学校心理教育尚处在“仅闻其声 ,难见其行。”的虚无状态。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时间。二是没有专门的教育人员。三: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措施、和步骤安排,没有工作跟进和效果评价机制。四、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以我所在学校为例,首先说时间问题。每周各班只有一节周会时间(40分钟),其余无任何划定的学生教育时间。而仅有的这一节周会课,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相当庞杂:既要总结上周问题,安排本周工作;又要处理班级具体事务,进行规定的主题教育;还要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各种任务。反正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随时就有。有时候,整节课就被其他活动冲击了,比如防震演练,迎接检查大扫除等等。试想,40分钟的时间,要把这所有内容处理完,班主任该是何等手忙脚乱,应付不暇!更何况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学生来完成任务的。说实话,一节课,仅任务数量都难以保证,更何况质量,又哪里有时间让老师和学生都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和发现自身问题?周会这样的“正规”教育课,尚且因“不堪重负”而“形同虚设”,其他时间就更别提了。
其次说说教育人员问题。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没有安排非专业的老师专门负责学生心理疏导教育。事实上,学生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全由班主任承担。但任班主任的老师一般都是课业负担最重的语文、数学、外语老师(以语文老师居多),个人工作繁杂,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精力自然就少。就算老师们精力充沛,也愿意花时间关怀学生,但前面已经提到了:学生没时间。那么,班主任以外其他课程少的科任老师能不能代行职责呢?想来是可以的。但是,抛开前面提到的学生时间少也适用于这些老师不谈,仅就科目而言,这些老师的正课虽少,但杂事却不少。学校因为绩效考核的需要,规定每个人有足够的工作量,因此总是会把一些有的没的名目加在正课少的老师头上。那既然考核如此锱铢必较,既然个人的工作量已经够了,那为什么还要多做额外的工作呢?事实上,在基层中学,从学校政策导向到其他老师的认知,都觉得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的事,所有的责任也都是班主任来负。再加上目前管理学生就像“踩高压线”,管得重了不行,管得轻了也不行,一不小心就可能“管”出一个教育纠纷或者事故。当班主任的老师整天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不当班主任的老师退避三舍、暗自庆幸。谁又愿意把不疼的指头往磨眼里塞呢?当然,班主任确实管不了那么多,前面已经提到了,仅就日常事务就已经够班主任焦头烂额的,更别提心理教育。这个事学校很清楚。老师们心里的想法学校也是心知肚明。如此一来,所谓心理教育,就只能是例会上偶尔提起的名词。谁都知道他的重要,但谁都无能为力。(这个问题的症结似乎在学校的考核制度上,但能希望学校改变制度吗?恐怕不容易,因为学校的考核总是以学校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这个目的,牺牲一下其他,怕也正是领导做出来的取舍。)
第三,既然没有教育时间,没有专门课堂,没有专业人员,那就肯定没有实质的教育内容。那么教育的方法措施、步骤安排、工作跟进和效果监测也就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自然是没有的。第四,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问题学生多,学生心理问题多样而表现明显,但是学校除过给班主任施加压力外,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且最终无法解决,导致校风不严,学风涣散,质量低下。而这些又成为学生和老面对的新问题,新压力。成为诱发新的心理问题的祸根。
综上所述,学校的心理教育实属虚无和空白。虽然,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必须健全和完善学校心理教育制度,尽快落实心理教育内容和过程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是鉴于应试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鉴于学校考评制度的某些难以言说的东西,鉴于当前学校工作被过多的行政干预等原因,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学校的足够重视,没有被认真提到桌面上,列到课表中,落实到师生身上,而只是停留在上级文件中,徘徊于学校领导意识里,最后仅成为各校“心理辅导室”门口的标签,成为迎验材料中仅得一见的“好看花边”。而不能真正成为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然而,面对今天严峻的教育形式,面对越来越难管的学生,低估或者忽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或者心存侥幸,麻痹大意的行为,都應该说是学校管理的“短视”行为和决策失误。尤其是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学生功课拉下了不少,成绩下滑严重。而长达两个月的网课又给学生养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短时间难以克服。学校复课后,大部分地方采用了六天制教学时间,加班加点进行授课。所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负担,使得心理教育更为迫切。国家《给全国中小学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里明确要求:“要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试方法。”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急需制度化、规范化、正式化,实际化。如果,学校还不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制度建设和行为落实,而是依然故我,对国家政策置若罔闻,只把教育责任给班主任一推了事,怕是最终无法自善其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深以为然。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不管什么时候,如何培养“人”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被其他东西偏废。
“身体健康是船,心理健康是帆。”健康的心理来源于健康的体魄,和谐的环境,正确的疏导和科学的诊治。学校务必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扬帆起航”,乘风破浪!